伍依兰
- 作品数:23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从语序到句序的研究
- 2018年
- 本文梳理了语序研究向句序研究发展的概况和趋向。语序研究经历了从句法语义到功能认知和类型比较的历程,句序研究则是从修辞表达到句法语义、功能认知和类型比较的发展。
- 伍依兰
- 关键词:语序句序
- 说“句序”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简要梳理了汉语语序的研究历史,特别是汉语"句序"的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代表我国复句研究最高水平的《汉语复句研究》中的"句序"研究成就。研究表明:第一,小句的排列次序不单单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在联结关系、逻辑基础上,在关系词语的使用上都有条件限制;第二,小句句序和小句特性协调统一;第三,小句类型和小句次序有密切联系。"句序"研究充分证明:不能机械地套用短语规则来解释句子,要从句子事实出发,研究其特点和规律。
- 朱斌伍依兰
- 关键词:语序句序复句小句
- 说“是否是”被引量:2
- 2007年
- 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出现了“是否是”的用法,意思相当于“是否”“是不是”。例如:
(1)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 伍依兰
- 关键词:现代汉语句子结构用法
- 说“见”作补语被引量:3
- 2006年
- 留学生在学习“V见”时常发生理解误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说明:“见”可单用表示看到之义,又能做“看、听、闻”等感官动词的补语,表示完成的结果。“见”的这一.用法源于通感.可以帮助留学生感悟汉语的文化魅力。
- 伍依兰
- 关键词:补语感官动词通感
- 形象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前景被引量:12
- 2009年
- 20世纪末,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不同于欧美学界着重在形象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深入研究,中国形象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形象类型的研究。为了使中国的形象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要重视其在当代中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 伍依兰
-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范式
- 解构批评在中国的流变
- 解构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以大胆的怀疑精神、独特的批评策略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西方解构批评为参照系,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小说的解构批评为对象,...
- 伍依兰
- 关键词:解构批评中国语境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中国对西方解构批评的吸纳
- 2008年
- 本文主要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对西方解构批评的吸纳,表现为:包括超越传统的二元逻辑;重新认识语言符号;借用"异延"等独特概念;模仿解构批评模式等四个方面。
- 伍依兰
- 关键词:解构批评吸纳
- “文革”历史印记下的美国形象——王蒙“新大陆人”系列的形象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王蒙"新大陆人"系列小说中的美国形象,藉此发现,王蒙笔下的美国形象都深深地烙上了"文革印记"。这些美国形象并非单纯地建立在美国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而是始终与"文革记忆"相互交错、叠加在一起,构成现实与过去交织、希望与失望夹杂的矛盾图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王蒙面对美国这种看似希望的征途给予了冷静的思考和批判。
- 伍依兰
- 关键词:形象学文革记忆
- 释义句式“因……而……”被引量:2
- 2014年
- "因……而……"句式是一种典型的因果紧缩句式,是词典释义的基本句式之一。这种释义句式主要用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释义,用来解释命名理据、分类、因果结构义,释词为因或为果,解释蕴涵因果关系等。
- 朱斌伍依兰郑郁汀
- 关键词:释义句式因果
- 谓宾动词带谓宾的距离象似性被引量:2
- 2009年
- 本文在三分谓宾动词的基础上,考察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一种重要认知动因:距离象似性。文章分三部分展开:(一)距离象似性和谓宾动词;(二)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语义距离;(三)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句法距离。文末有个小结。
- 朱斌伍依兰
- 关键词:距离象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