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鲁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放开我们的眼界——论当前中国诗歌的建设
- 2006年
- 中国白话新诗的身影站在新世纪门旁。这身影显得瘦削,单薄。
白话新诗早就不是个孩子了,但至今不能说已经成年。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对艺术上的成熟并不总是一种有利的因素。它在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思潮影响下,从小缺乏母乳喂养,吃的西洋奶粉许多又是冒牌货。
- 丁鲁
- 关键词:中国诗歌眼界白话新诗母乳喂养洋奶粉
- 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笔谈)被引量:3
- 2006年
-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 丁鲁黄淮周仲器万龙生
- 关键词:新诗格律自律
- 世界形势下的中国文艺复兴与诗歌复兴被引量:3
- 2007年
- (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部分的中国文艺复兴晚于中国的启蒙运动。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出现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高潮,主要是向现代文学流派学习,并有全盘肯定的倾向。现代文学流派由研究非理性走向反理性,忽视作品的文学性。在诗歌,五四文体突变带来的是传统的中断,而且诗歌形式方面始终缺了语言学研究这一环。(二)两极世界已经终结,和谐的世界需要和谐的文学艺术。"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传统诗歌的美。作为文学最高形式的诗歌要求诗人要有最高的诗歌素养,因此必须强调学习。
- 丁鲁
- 关键词:和谐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