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松林

作品数:26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神经元
  • 10篇免疫
  • 10篇发育
  • 8篇皮质
  • 6篇胼胝
  • 6篇胼胝体
  • 6篇细胞
  • 6篇海马
  • 5篇细胞化学
  • 5篇免疫细胞
  • 5篇免疫细胞化学
  • 4篇蛋白
  • 4篇人胎
  • 4篇视皮质
  • 4篇轴突
  • 4篇组织化学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人脑
  • 3篇内酯

机构

  • 25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26篇丁松林
  • 26篇郑德枢
  • 12篇孙卫文
  • 6篇颜焱华
  • 2篇龚素珍
  • 2篇郭秋霞
  • 2篇廖卫平
  • 2篇王富强
  • 1篇许海雄
  • 1篇范惠勇
  • 1篇盖卫平
  • 1篇陈玲
  • 1篇刘兴材
  • 1篇刘江平
  • 1篇区力
  • 1篇万志红
  • 1篇严小新
  • 1篇吴莹
  • 1篇陈盛强
  • 1篇陆雪芬

传媒

  • 7篇神经解剖学杂...
  • 4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国组织化学...
  • 3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广东解剖学通...

年份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4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1
  • 3篇199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生前人脑海马结构含GABA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被引量:2
1999年
本实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4~38 周人胎海马结构含GABA 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主要结果有:(1)早在14周时便有许多含GABA 神经元分布于海马和齿状回各部;(2)14~22 周海马脑室带和中间带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逐渐减少,22 周及以后这两部位仅见少量含GABA 神经元,其它层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在出生前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最后又下降的规律;(3)在各发育阶段,含GABA 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海马的锥体层、始层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和门区,而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由CA1 区向CA3 区逐渐降低;(4)许多含GABA 纤维出现于14~22 周海马分子腔隙层及18~38 周海马始层;(5)在各发育阶段,海马伞内可见许多含GABA 纤维和少量含GABA 神经元。以上结果提示:人类海马结构在胚胎时期含GABA 神经元的出现和分化较早,且在发育过程中至少部分含GABA 神经元和纤维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至少部分传出纤维含有GABA。
郑德枢陈二云丁松林
关键词:出生前发育海马人脑
丙戊酸钠影响癫痫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剂量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研究抗痫药丙戊酸钠 (VPA)在不同剂量范围对癫痫发作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建立马桑内酯 (CL)急性致痫大鼠模型 ,实验动物分为单纯CL组和 5个VPA预处理组 ,VPA剂量分别为 10 ,15 ,2 0 ,30 ,35mg/kg。均于痫性发作 2 4h后断头取脑 ,用TUNEL法检测CA1区 ,CA2区 ,CA3区 ,门区 ,齿状回 ,丘脑 ,丘脑下部 ,杏仁核 ,额叶皮质 ,小脑的神经细胞凋亡现象。 结果  预注射VPA 10~ 30mg/kg组与单纯CL组相比 ,痫性发作程度及各脑区TUNEL阳性细胞密度随着VPA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递减。但预注射VPA 35mg /kg组的痫性发作反而较剧烈 ,凋亡脑细胞密度与单纯CL组大鼠相近。结论 VPA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显著有效地减少痫性发作 ,这种发作强度的减轻与多个脑区凋亡神经细胞密度明显减少相对应 ;但当VPA给药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则没有同样效应。
朱蔚文丁松林陆雪芬孙卫文郑德枢廖卫平
关键词:丙戊酸钠马桑内酯神经元凋亡
人类初级视皮质含Parvalbumin神经元的出生前发育被引量:3
1998年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9~40周人胎初级视皮质含Parvalbumin(PV)神经元及纤维的发育和形态。19周,少数含PV神经元出现于皮质板深部(相当于Ⅵ层处)。24周,含PV神经元仍仅见于Ⅵ层,但数量明显增加,多为双极细胞。26~29周,许多含PV神经元可见于Ⅵ及Ⅴ层,双级、多级及双簇细胞均可见。33~40周,Ⅴ、Ⅵ层含PV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并随胎龄增大依次出现于Ⅳ、Ⅲ和Ⅱ层,多为多极及双簇细胞。这些结果提示,Ⅱ-Ⅵ层含PV神经元遵循从深至浅的发育规律。另外,29~40周皮质Ⅰ层一些Cajal-Retzius神经元和水平纤维亦含PV;38~40周皮质Ⅰ层深部还可见较多含PV的小型神经元,散在分布于Ⅰ层含PV的水平纤维之间,提示PV可能参与发育过程中Ⅰ层内各种神经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丁松林郑德枢颜焱华孙卫文
关键词:视皮质小白蛋白发育胚胎神经元
新生猫视皮质胼胝体神经元的DiI示踪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采用DiI示踪法研究了新生猫视皮质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普遍分布于视皮质各区,包括在成年时缺乏胼胝体联系的17区内侧部.这些标记的神经元位于除Ⅰ层外的皮质各层中,但大部分位于Ⅲ展并有成簇分布的倾向.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特别是位于Ⅱ/Ⅲ层者大多呈“Golgi样”标记,其树突走行和各级分支,甚至树突棘均清晰易辨.上述结果除证实以往用其他方法证明的新生猫视皮质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外,还显示了标记神经元的详细形态特点,表明DiI示踪法是研究发育中的神经通路起源细胞及其突起形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丁松林郑德枢
关键词:视皮质
Calbindin-D28k在出生前人海马本部及下托神经元的表达及其变化被引量:1
1999年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3~38 周人胎儿海马本部及下托含Calbindin-D28k 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结果表明:在13~14 周时,许多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可见于CA1 区锥体细胞层中部及深部,随着胎龄增大,CA1 区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的数量及密度逐渐下降,最终消失,并且这种下降及消失首先从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区浅部开始,然后向深部推进;在13~28 周期间,CA2 和CA3 区也有许多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但至32 周以及其后,CA3 和CA2 区则不见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仅在CA2 与CA1 交界区见到少量弱染的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此外,在28~38 周期间,CA3 和CA2 区锥体细胞层周围可见许多含Calbindin-D28k 的苔藓纤维,其密度随胎龄增大而增加。14~38 周期间,许多含Calbindin-D28k 的锥体细胞也出现于下托锥体细胞层全层及前下托锥体细胞层浅部(细胞岛区)及中部。这些区域含Cal-bindin-D28k 锥体细胞的数量及染色强度在14~24
丁松林郑德枢颜焱华孙卫文
关键词:CALBINDIN-D28K海马神经元
大鼠胼胝体神经元化学性质研究:Ⅰ.谷氨酸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1990年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与谷氨酸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对大鼠额叶和枕叶皮质内胼胝体神经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含谷氨酸的胼胝体神经元为大中型锥体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质Ⅱ/Ⅲ、Ⅴ和Ⅵ层,并有成群分布的倾向.含谷氨酸的胼胝体神经元的数目约占 HRP 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的17%(额叶)和29%(枕叶).这一结果从形态学上证实,大鼠大脑皮质内相当一部分胼胝体神经元使用谷氨酸作为兴奋性递质。
丁松林郑德枢
关键词:谷氨酸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胼胝体神经元化学性质研究:Ⅱ.γ—氨基丁酸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1990年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与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了大鼠额叶和枕叶皮质内胼胝体神经元的化学性质.结果发现,有少量胼胝体神经元为 GABA 免疫反应阳性.含 GABA 的胼胝体神经元为中等大小的非锥体细胞,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绝大部分位于皮质Ⅴ、Ⅵ层,并有成群分布的倾向。本文首次从形态学上证实,少量胼胝体神经元含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因而具有抑制性质。含GABA 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存在还提示:至少在大鼠大脑皮质内一些含 GABA 神经元有比局部回路神经元较长的轴突投射。
丁松林郑德枢
关键词:GABA免疫细胞化学
人胎前额叶皮质神经肽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1999年
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人胎前额叶皮质中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显示,NPY阳性神经元最早于16周出现于前额叶皮质的皮质下板,为未成熟的双极神经元。随着胎儿生长,皮质下板的NPY阳性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胞体增大,着色加深,突起增多增长。30周后较少数量的NPY阳性神经元也见于皮质的Ⅵ层及白质,皮质其它层阳性神经元数量很少。28周后皮质内还能见到各种走向的NPY阳性神经纤维,其数量随胎儿生长而增加。本研究提示,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质NPY阳性神经元出现较早。
龚素珍丁松林孙卫文郑德枢
关键词:人胎神经元前额叶皮质发育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胼胝体内神经肽Y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发育被引量:1
1996年
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大鼠胼胝体内神经肽Y免疫反应阳性(NPY-IR)纤维的生后发育。结果发现,许多NPY-IR纤维在大鼠出生时便存在于胼胝体内。NPY-IR胼胝体纤维的密度在生后1周内继续逐渐增高,在第2周内达到最高峰。之后,NPY-IR胼胝体纤维的密度逐渐下降,至第3周末时接近成年时的水平,即仅有少量NPY-IR纤维存在于胼胝体内。这些结果提示在大鼠早期生后发育过程中许多NPY-IR胼胝体纤维是暂时性的,其作用可能与大脑皮质的机能发育有关。
丁松林郑德枢
关键词:胼胝体免疫组织化学发育
人胎初级视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6~38周人胎儿初级树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16周时,含Calbindin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室带、脑室下带和中间带深部,其他皮质带散在存在。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细胞大多跑体较大,胞浆和胞核均含阳性产物,而其它皮质带细胞胞核常不染色。19周时,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含Cal-bindin神经元明显减少,仅存在极少量,其它皮质带含Calbindin神经元的状况类似16周。21周时大多数含Cal-bindin神经元位于Ⅴ、Ⅵ层。以后,随着服龄增大,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逐渐依次出现于Ⅳ、Ⅲ和Ⅱ层,遵循皮质神经元从深至浅的发育规律。这些神经元的形态也由以双极细胞为主发育成以多极细胞为主,染色逐渐加深,突起逐渐增长。在19~28周,皮质Ⅰ层的一些Cajal-Retzius细胞和水平纤维亦表达Calbindin。本实验中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于发育早期在皮质增殖带的出现,提示Calbindin在皮质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丁松林郑德枢颜焱华孙卫文郭秋霞
关键词:视皮质神经元发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