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明磊

作品数:27 被引量:465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碳排放
  • 6篇
  • 5篇碳收支
  • 3篇低碳
  • 3篇水文
  • 2篇地理
  • 2篇新农村
  • 2篇人文
  • 2篇人文地理
  • 2篇生态水文
  • 2篇水文监测
  • 2篇碳吸收
  • 2篇农村
  • 2篇中原经济
  • 2篇中原经济区
  • 2篇转轴
  • 2篇经济区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机械结构
  • 2篇机械结构设计

机构

  • 20篇华北水利水电...
  • 13篇郑州航空工业...
  • 7篇华北水利水电...
  • 6篇安阳师范学院
  • 5篇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郑州牧业工程...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不列颠哥伦比...

作者

  • 27篇丁明磊
  • 24篇赵荣钦
  • 13篇刘英
  • 12篇张战平
  • 6篇焦士兴
  • 5篇张璐
  • 4篇黄贤金
  • 4篇曹连海
  • 4篇魏冲
  • 3篇李志萍
  • 3篇李宇翔
  • 2篇杨晓娜
  • 2篇秦耀辰
  • 2篇刘薇
  • 1篇张战平
  • 1篇揣小伟
  • 1篇李永乐
  • 1篇韩宇平
  • 1篇黄志全
  • 1篇徐晨光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2篇贺州学院学报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热带地理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管理观察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政策体系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面临全球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和全球碳减排的压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新兴技术。在总结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关键驱动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优势和挑战,提出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和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发展规划与协调政策体系、大规模及商业化应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及生态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碳金融及碳补偿政策体系、社会效应评估与公共宣传政策体系等。对于中国CCUS技术的未来发展,建议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加强其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另一方面重视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完善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框架,以引导该技术的健康发展。
赵荣钦丁明磊黄贤金
关键词:碳减排生态风险
基于聚类分析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综合分区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根据河南省各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等特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河南省区域综合发展分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优化发展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的重点开发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区以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区,并对不同区域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本研究的分区结果符合客观实际,为河南省各市、县今后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和参考依据.
刘英赵荣钦李珊珊丁明磊焦士兴
关键词:聚类分析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分析被引量:80
2016年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1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的作用,更以水循环、土地利用、能量流通、碳循环的形式构成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该系统不仅反映了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匹配关系和开发利用效率,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2该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水系统、土地系统和能源系统。它们之间通过不同途径相互联系、互为资源,共同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而区域碳排放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水、土、能等要素之间相互需求的类型、产业活动方式和能源类型与结构等;3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可以从微观角度、产业活动、土地利用等不同视角来分析;4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的决定性要素;5未来应重点从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模拟、其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率及其综合评估与调控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赵荣钦李志萍韩宇平Milind Kandlikar张战平丁明磊
水文信息采集仪
水文信息采集仪,包括采集箱,采集箱两侧分别固定安装调节箱,每个调节箱内均固定安装两块竖向的隔板,两块隔板将一个调节箱隔成三个腔体,每个腔体顶端内壁均开设通孔,位于调节箱前方和后方的两个通孔顶端均分别固定安装气囊,气囊与通...
魏冲曹连海赵荣钦丁明磊张璐
文献传递
一种稻田面源污染减排装置
一种稻田面源污染减排装置,包括安装在稻田一侧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收集盒,排水管两侧内壁分别开设透槽,每条透槽与一个收集盒内部相通,排水管出口处内壁固定安装生物炭层,排水管内固定安装过滤网,过滤网位于透槽的前方...
魏冲曹连海赵荣钦丁明磊张璐
文献传递
略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新农村规划实践的指导
2008年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的综合理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概念对新农村规划理念具有综合引导功能,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对新农村规划内容具有系统指引功能,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对新农村规划重点具有战略调控功能。
丁明磊杨晓娜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农村建设
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源环境、人口流动、区域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专业更名的背景及新形势的要求,在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技能要求和专业特色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从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规划技术及其应用两个专业方向提出了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进行定位,重点对不同方向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领域、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以及就业去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本专业未来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赵荣钦丁明磊徐晨光张战平郝仕龙李志萍黄志全
温哥华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与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3
2018年
随着低碳观念的深入,低碳城市建设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尽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地域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实践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何将国外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融入到国内城市化的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的城市低碳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转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现实问题。结合温哥华市在绿色低碳城市方面的政策措施,从城市绿地规划、低碳建筑、低碳交通规划与设计、社区能源规划等方面对温哥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剖析;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低碳城市顶层设计、差别化的低碳理念、公众参与、土地功能区的适度混合与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未来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思路。
赵荣钦刘英陈涛丁明磊张战平焦士兴
关键词:低碳城市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被引量:62
2010年
人类活动及其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为面向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从低碳土地利用原则、模式和对策、目标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从土地利用结构、规模、方式和布局等方面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的模式和对策建议,并着重分析了低碳循环性农业、紧凑型城市和生态工业园等三种低碳土地利用布局方式;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研究的未来趋势,即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路径的差异研究、编制低碳土地利用规划、低碳国土实验区的开发和建设、低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等。
赵荣钦刘英郝仕龙丁明磊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对河南省碳排放及碳足迹峰值进行了预测,旨在了解河南省未来碳减排潜力,寻求低碳发展的对策。[方法]基于省域层面,以河南省为例,对历年的碳收支和碳足迹状况进行了核算和评估,并通过STIR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1)河南省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6.83×107 t上升到2012年的1.77×108 t,涨幅为159.2%,其中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性大,工业占主导地位,不同途径碳排放的增幅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2)河南省2000—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呈逐年增加态势,从2000年的1.71×107 hm2上升到2012年的4.42×107 hm2。碳足迹的扩大造成了1.68×108 hm2的生态赤字。(3)在基准和低碳情景下,河南省碳排放峰值有望出现在2040和2035年,在考虑区域碳吸收补偿的前提下,碳排放峰值将分别提前到2035和2025年。[结论]河南省碳收支呈现明显的不匹配状态,但在考虑碳补偿的基础上,河南省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空间。
赵荣钦刘薇刘英丁明磊张战平王杰
关键词:碳收支碳足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