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病授权赋能教育联合分阶段健康管理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慢病授权赋能教育联合分阶段健康管理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分阶段健康管理)和研究组(n=4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慢病授权赋能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疾病认知问卷(B-IPQ)评分、治疗依从性[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疾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B-IPQ评分、MMAS-8评分、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B-IPQ评分、MMAS-8评分、慢性疾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慢病授权赋能教育联合分阶段健康管理应用到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林晓燕张玉珍陈娟
-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
- 风湿性疾病与骨质疏松症被引量:22
- 2012年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两种炎性关节病,以伴发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为特点。在RA表现为关节周围骨丢失及骨侵蚀、全身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明显增加。RA骨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女性多发,骨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RA疾病的严重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相关。然而,进一步的数据表明,RA的骨量丢失亦可发生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及时控制关节炎症可以减少关节结构损伤、减少骨量流失。因此,炎症在RA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疾病早期阶段,致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由于年轻成年男性易患AS,并且糖皮质激素并不用于治疗AS,因此,AS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无关,AS骨丢失主要与炎症活动相关。AS特征是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晨僵和脊椎炎,进一步说明了炎症在局部骨形成中的潜在作用。
- 陈娟林庆衍陈梅卿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形成骨吸收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
- 手关节操质量持续改进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手关节操质量持续改进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155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0年4—6月收治的75例患者纳入干预前组,未进行手关节操质量持续改进干预;2020年7—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纳入干预后组,进行手关节操质量持续改进干预。对比2组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及疼痛改善情况、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患者满意度、手关节操掌握率。结果训练12周后,干预后组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分别为(4.75±0.65)个、(5.86±0.52)个,少于干预前组的(5.21±0.72)个、(6.24±0.67)个,数字评定量表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signals of functional impairment,SOFI)评分分别为(1.07±0.22)分、(1.08±0.22)分,低于干预前组的(1.85±0.54)分、(2.54±0.3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患者日常生活、加深关节操认识、护患沟通及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20.48±2.26)分、(21.15±2.43)分、(20.59±2.21)分及(21.35±2.52)分,高于干预前组的(15.23±2.13)分、(16.32±2.35)分、(16.21±2.11)分及(17.44±2.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手关节操掌握率为81.25%,高于干预前组的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手关节操干预期间实施质量持续改进,能够减少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个数,降低疼痛程度,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关节操掌握率。
- 连丽娥陈娟林绿群
- 关键词:质量持续改进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功能康复
- 脊柱关节炎维生素D缺乏与亚临床骨软化症
-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骨软化症在脊柱关节炎(SpA)患者中存在的情况及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随机纳入SpA患者72例,同期纳入对照组74例。测定两组:①生化指标:维生素D、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
- 陈娟
- 关键词:脊柱关节炎维生素D骨代谢指标
- 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小剂量使用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小剂量来氟米特进行治疗(略去负荷剂量,应用10mg/d进行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1.5~2.0g/d。两组观察期均为18个月,疗效观察指标包括:①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压痛及肿胀关节数、医患对疾病的总体评价;②非重点观察目标包括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反应蛋白水平(CRP水平)、健康评价问卷(HAQ),同时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ACR20、ACR50)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结果:治疗第18个月后,对照组在肿胀关节数、医患总体评价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晨僵时间、VAS、HAQ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77.5%和73.8%的患者达到ACR20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60.9%和40.8%的患者达到ACR50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良反应,血压升高5例,肝酶升高6例,退出治疗5例;对照组退出治疗3例。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论在疗效方面,还是患者的耐受性均优于柳氮磺胺吡啶。
- 林庆衍陈莉莹陈娟孙华瑜石桂秀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来氟米特小剂量疗效
- 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研究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风湿性疾病就诊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年龄≥50岁者占38%(18/48),职业为农民者占35%(17/48),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者占60%(29/48),月收入<3 000元者占46% (22/48),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46/72),58%(42/72),79%(57/72),65%(4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58,P=0.005; x2=6.025,P=0.014;x2=4.986,P=0.226;x2=4.456,P=0.035).以初次就诊科室作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4,95%CI:1.084~7.236)、职业(OR=1.871,95%CI:1.054~7.243)、教育程度(OR=1.982,95%CI:1.157~6.256)、月收入(OR=1.363,95%CI:1.012~8.227)均为影响风湿性疾病就诊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因素较多,应重点关注老年、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群体患者.
- 林庆衍王秀琴段利华李燕黄鹤卿陈娟石桂秀
-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LOGISTIC模型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减量探索
- 2011年
- 目的探索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的减量方法。方法对入选的48例活动期A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1年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均接受益赛普治疗,初始剂量为25mg每周2次皮下注射,当疾病得到缓解(BASDAI<2;ESR男<15mm/h,女<20mm/h;CRP<0.8mg/dl;PLT<300×109/L),即将益赛普每隔2个月逐渐减量。如果减量使患者症状加重或ESR、CRP、PLT计数等炎性指标反弹至异常水平,则将益赛普重新调回前一个剂量,并于下次复查时评估以确定益赛普的剂量。A组患者同时接受柳氮磺吡啶(SSZ)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25tid,第2周增至0.5bid,第3周增至0.75bid,第4周增至1.0bid维持至第24周。结果两组患者前2个月均使用推荐剂量的益赛普即25mg每周2次皮下注射,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起效快,缓解率高,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病情获得缓解的病例从第3个月起减量至25mg每周1次,至第4个月末评估疗效,达到ASAS20的百分数A组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用药间隔逐渐延长,两组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益赛普减量至25mg每2周1次后,组间差别更是达到P<0.01。结论 SSZ联合益赛普治疗AS可取得较高的疾病缓解率或低疾病活动状态,可明显延长益赛普的用药间隔。
- 陈梅卿陈娟孙华瑜陈莉莹林庆衍刘雯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肿瘤坏死因子Α柳氮磺吡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