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寅

作品数:23 被引量:55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意环保合作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植被
  • 6篇气候
  • 5篇流域
  • 5篇河流域
  • 3篇石羊河流域
  • 3篇MODIS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信息系统
  • 2篇遥感
  • 2篇蒸散
  • 2篇蒸散发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植被覆盖变化
  • 2篇水文
  • 2篇水资源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影响
  • 2篇陆地植被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机构

  • 11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内蒙古电子信...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9篇郭晓寅
  • 4篇何勇
  • 4篇陈发虎
  • 3篇施祺
  • 3篇董文杰
  • 3篇程国栋
  • 2篇丁明虎
  • 2篇陈军明
  • 2篇颉耀文
  • 2篇冯丁
  • 2篇赵平
  • 2篇张东启
  • 2篇效存德
  • 1篇于保静
  • 1篇李常斌
  • 1篇沈永平
  • 1篇丁文广
  • 1篇李丁
  • 1篇李新
  • 1篇潘艳辉

传媒

  • 3篇冰川冻土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0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条件下石羊河终闾湖泊模拟研究被引量:31
1999年
石羊河流域史前曾存在大面积的终闾湖泊———猪野泽。自西汉开拓河西以后的两千多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石羊河流域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灌溉农田取代了天然绿洲,而且面积逐步扩大,农业用水急剧增加,猪野泽逐渐退缩成许多小湖,并于近代干涸。在假设人类活动( 主要是灌溉) 对水资源未加利用的条件下( 理想状态), 通过确定流域的水量收支和改进水量平衡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现代自然条件下“终闾湖”的面积进行了模拟重建,得出现代终闾湖的面积至少应为580k m2 。
郭晓寅陈发虎颉耀文施祺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水量平衡
基于MODIS的中国陆地植被生长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被引量:58
2007年
基于MODIS 2000-2005(缺2004年)5a每8d的GPP资料,分析了中国陆地植被生长特征,讨论了我国气候因子(温度、降水以及辐射)对同期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陆地植被的年均GPP分布范围在0-3252.6gC·m^-2·a^-1之间,5a平均值为491.1gC-m^-2·a^-1;年均GPP最大的地方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台湾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最小值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等高寒、干旱地区。温度是影响同期我国陆地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其次为降水,辐射对我国陆地植被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影响区域在华南地区。陆地植被GPP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在我国表现为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与对应气候因子的分布呈反向关系;而GPP与云量的相关系数则自北向南逐渐增大。
何勇董文杰郭晓寅丹利
关键词:MODISGPP植被生长气候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地区陆地植被NPP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06年
基于EOS/MODIS(TERRA)卫星遥感资料,讨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地区陆地植被年均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4年该地区的陆地植被年均NPP的变化范围为0~1494/g(m^2·a),5a平均值为395.06g/ (m^2·a)。对不同植被的年均NPP分析表明,常绿阔叶林的NPP最大,草地最小。气温是影响该地区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地区地表水资源的减少不会对陆地植被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何勇董文杰郭晓寅曹丽娟冯丁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陆地植被MODISNPP
黑河流域水资源信息系统设计被引量:31
2000年
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为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并辅助建立流域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模型。本文介绍黑河流域水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共包括 2 7个图层的空间数据、40a气候和水文序列、以及部分NOAAAVHRR和TM遥感数据 ,是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最完整的水资源信息系统之一 。
李新程国栋丁永建卢玲马明国郭晓寅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水资源水文干旱区黑河流域
水汽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汽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消除在使用同位素光谱仪测定水汽同位素时的误差。该方法包括:使用光谱仪测量指定水在预设的多个湿度值下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得到第一比率序列;使用该光谱仪测...
丁明虎张通效存德郭晓寅张东启柳景峰
文献传递
甘肃河西地区资源与环境基础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建立甘肃河西走廊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河西内陆流域水资源分配和调控的优化模型和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进而探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综合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甘肃河西地区资源与环境基础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甘肃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空间格局的基本特点,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综合研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问题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特殊的优势,是建立政府办公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刘勇郭晓寅陈发虎
关键词: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黄河源区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41
2002年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与 90年代三期遥感资料 ,选取有代表性的 9个有关度量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的定量指标 ,通过 FRAGSTATS计算方法 ,系统研究了黄河源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 ,表明在近 30 a来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多样化 ,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是高寒稀疏化草原草地、黑土化与杂类草草地和沙化草地等景观类型的迅速发展 ,其景观面积分别增加了 384 .1 6 %、6 6 .6 3%和 4 2 1 .0 9% ;选取景观生物生产力、景观土壤养分、景观植被覆盖度等景观功能的表征参数 ,提出了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下分析景观功能变化的定量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在明确近 30 a来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黄河源区不同时段不同景观类型间生态功能的转移流动特征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表明 :近 30 a来 ,黄河源区景观功能变化强烈 ;区域景观动态演变将形成区域内部景观功能向减退与增强两个方向的变化 ,两个方向的强度均衡将形成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的特征。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生态功能演变特征 。
王根绪郭晓寅程国栋
关键词:黄河源区生态功能
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积雪融水对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5
2010年
依据近50年来博斯腾湖流域开都河大山口水文站径流数据和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积雪融水资料,并借助相邻流域天山1号冰川物质平衡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和积雪融水对开都河径流量及博湖水位的贡献率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多元线性拟合法和偏相关分析法研究表明,1号冰川物质平衡与大山口水文站年径流量具有显著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8,但开都河年径流量变化并不能完全由冰川融水解释,降水和积雪融水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们与大山口年径流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40,超过99.9%和99%置信度水平。气温、降水、积雪融水拟合年径流与观测年径流的相关系数达0.63,超过99.9%置信度水平。各季节分析表明,春、秋季的降水和气温对径流具有显著影响,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37;夏季主要是冰川和积雪融水对径流的影响,其中积雪融水与径流的偏相关系数达0.51。夏季是一年中径流最大的季节,其变化主导着年径流量的变化,因此冰雪融水作为博斯腾湖的入湖水源,对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马丽娟赵景峰张宏俊范敬龙郭晓寅
关键词:冰川融雪气候变化
中国西部植被覆盖变化对北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本文利用CCM3全球气候模式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西部的植被覆盖资料研究了这两个时期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部植被覆盖变化造成局地热状况异常,可以导致东亚大气环流和季风强度改变;相对于7...
陈军明赵平郭晓寅
关键词:植被变化区域气候东亚季风降水
文献传递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降水形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多,年总降水日数为236~343 d,有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为4.51 d/10a;其中降雨日数为74~185 d,降雪日数为157~282 d,增加的速率分别为2.68 d/10a和1.25 d/10a。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较少,年总降水日数为104~173 d,有减小的趋势,变化速率为-1.30 d/10a,中山站全年气温几乎都在0℃以下,降雨稀少,降雪为主要的降水形态。长城站年平均气温和降雨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比值(雨日比)显著正相关,在增温速率较大的秋季(3—5月),雨日比也显著增加(4.36%/10a)。降水形态受气温的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升高,长城站年降水日数中降雨日数的比重增加。秋季阿蒙森低压经向中心的东移有利于暖湿气流吹向南极半岛,也促进了降雨的发生。
韩微效存德郭晓寅张东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