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红
-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的分析
- 目的对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少见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参考聚合酶链反应(PCR)HBV-DNA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55...
- 赵冰红叶彬王菲菲黄前川
-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标志物
- 文献传递
- 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丙肝病毒载量及肝功能间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丙肝病毒(HCV)载量及肝功能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68例丙肝患者自身抗体、丙肝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结果,并选取和检测129例健康对照者的自身抗体,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丙肝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分析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三者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丙肝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5.12%(59/168),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抗核抗体(ANA)33.93%,抗平滑肌抗体(SMA)2.98%,抗线粒体 M2抗体(AMA-M2)1.80%,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1.20%。抗胞浆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未检出阳性。丙肝患者自身抗体总检出率及抗核抗体检出率较健康对照组高(χ2=23.179,P=0.000;χ2=21.360,P=0.000)。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丙肝病毒载量、总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945;Z=-1.087,P=0.277;Z=-1.356,P=0.175;Z=-0.153,P=0.878);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性别无关(χ2=2.897,P=0.089),而与年龄相关(t=3.274,P=0.001)。HCV RNA阴性组与阳性组间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430,P=0.000;Z=-6.123,P=0.000;t=-3.152,P=0.002),HCV RNA阴性组年龄低于阳性组(44.17岁 vs 55.27岁)。结论丙肝患者容易发生自身免疫,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年龄有关,而与体内丙肝病毒载量的高低无关,也不能预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情况。HCV载量与患者年龄及肝损伤相关,高龄组病毒载量较高,肝损伤较严重。
- 甘志超刘莹赵冰红郭桂玲黄前川
- 关键词:自身抗体肝功能自身免疫
- 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的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对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少见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参考聚合酶链反应(PCR)HBV DNA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55例少见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组: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抗-HBc阴性的HBV感染;HBsAg阴性的HBV感染。结论机体免疫反应的不同、ELISA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病毒变异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少见模式,建议使用更为灵敏的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
- 赵冰红叶彬王菲菲黄前川
-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变异
- 体检人群中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究体检人群中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肝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体检人群中HBV感染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组100例和慢性组8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人群中体检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peptidase,GGT)等肝功能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和CD_4^+/CD_8^+水平。结果:急性组与慢性组患者ALT、AST、ALP、GG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和慢性组患者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CD_3^+、CD_4^+、CD_8^+水平高于慢性组和对照组(P<0.05);慢性组患者CD_3^+、CD_4^+、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BV感染会导致患者肝功能损害,急性HBV感染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清除入侵的HBV,临床治疗中可将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作为评判HBV感染病情的重要指标。
- 赵冰红刘胜武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
- 血清游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 FLC)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初诊MM患者40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为对照组及免疫球蛋白G(Ig G)型MM患者200例。通过免疫散射比浊法观察患者化疗后s FLC水平。结果 400例观察组患者中κ型MM 216例,λ型MM 184例。观察组患者s F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疗效患者s FLC-κ、s FLC-λ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 FLC在MM诊断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变化水平与病情控制相关,可作为MM疗效的评价指标。
- 赵冰红赵冰红刘胜武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游离轻链
- 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评价结核杆菌蛋白芯片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患者结核杆菌蛋白芯片和胸部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肺结核病变范围和类型等因素对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的影响。结果结核杆菌蛋白芯片阳性率72.0%,CT诊断阳性率为90.0%,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率达到96.0%;多个肺野肺结核的结核杆菌蛋白芯片阳性率高于单个肺野(P<0.05),有基础疾病较无基础疾病检出率低(P<0.01)。结论病变范围及基础疾病影响结核杆菌蛋白芯片的阳性率,胸部CT扫描联合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可以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
- 曹军皓黄前川赵冰红
- 关键词:蛋白芯片肺结核CT扫描
- 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应用评价
- 2011年
- 目的评价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分别用蛋白芯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例肺炎支原体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结果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灵敏度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无显著差差异(χ2=0.2,P>0.05),特异性显著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χ2=4.3,P<0.05)。结论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数据可存性、设备要求低等优点,适合医院的临床需要,值得推广应用。
- 曹军皓赵冰红黄前川
- 关键词:蛋白芯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
- 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患者脂肪性肝病发生率及血糖血脂水平差异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索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患者脂肪性肝病发生率、血糖及血脂水平差异。方法收集7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丙型肝炎基因型,同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和血脂,并采用B超检测患者脂肪性肝病发生情况。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感染者作为"1b组",其余基因型丙型肝炎感染者作为"非1b组",分析比较两组间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及脂肪性肝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基因1b型丙型肝炎患者脂肪性肝病发生比例为14.00%(7/43),非1b型为36.36%(8/22),两组间脂肪性肝病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Fisher精确概率法)。两组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0,P=0).069;t=1.100,P=0).281;t=-0.527,P=0).600;t=1.434,P=0.1 57;t=0.922,P=0.361。"1b组"与"非1b组"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6,P=0.801;t=0.625,P=0.534)。结论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糖代谢和脂类代谢变化无明显差异,引发宿主脂肪性肝病的风险也无明显不同。
- 甘志超赵冰红刘莹黄前川
- 关键词:脂肪性肝病血脂水平空腹血糖水平
- 癌基因DEK和转录因子AP-2α协同促进乳腺癌中HER2的高表达
- 曹军皓王菲菲叶彬赵冰红季蒙
- HBV基因分型与病毒载量及血清标志物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HBV-DNA水平及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5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复制阳性的标本分别检测HBV病毒基因分型、HBV-DNA、乙肝血清标志物、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L)。结果 125例HBV-DNA复制阳性标本中HBV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占71.2%(89/125),C型占24.0%(30/125),BC混合型占2.4%(3/125),非B非C型占2.4%(3/125);B基因型患者血清ALT(297.3±193.6)U/L和TBL(105.1±59.7)mol/L水平高于C基因型患者ALT(158.1±107.5)U/L和TBL(53.1±22.7)mol/L,P<0.01;B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91.0%(81/89)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23.3%(7/30),P<0.01;B型HBV-DNA水平(5.87±1.72)log10copies/mL与C型(6.01±1.91)log10copies/mL无差异(P>0.05)。结论本地区HBV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B基因型对肝脏损害较C基因型重,并与HBV载量及HBeAg系统具有相关性,B基因型易发生YMDD突变。
- 曹军皓赵冰红叶彬黄前川
- 关键词:基因分型HBV-DNA血清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