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成恺 作品数:45 被引量:119 H指数:7 供职机构: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电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2020年 根据2011年5、8、10月及2012年2月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获取了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等数据。结果显示,辐射沙脊群海域在全年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0种,其中硅藻门52种,占绝对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加氏星杆藻(Asterionella kariana)和有翼园筛藻(Coscinodiscus bipartitus)在4个季节均为优势种;不同季节藻类丰富度差异明显,以秋季最多,为40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通过分析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关系发现,相同属种类在典型对应分析(CCA)坐标中占据相似的生态位,且相对位置较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也相似。 黎慧 万夕和 贲成恺 王李宝 沈辉 史文军 乔毅 张朝晖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南黄海 辐射沙脊群 海上风电磁场对海洋生态及生物资源的影响研究——以江苏如东龙源风电示范区为例 为了解海上风电磁场对海洋生态及生物资源的影响,以如东龙源风电示范区为例开展了海底磁场的现场探测、模拟磁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试验,以及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总长度31km探测线,除正常地磁场外,频率50H... 袁健美 张虎 贲成恺 于雯雯 刘培廷 吴杨平关键词:黑鲷 海洋生态 生物资源 文献传递 江苏海域日本鳗鲡苗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根据2012~2016年1~5月在东台、如东、启东和海门4个监测区域的捕获数量和渔获规格,研究了江苏海域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苗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6年,江苏海域鳗苗主汛期为2~4月,各区域监测船在主汛期的2~4月捕捞数量占该年总捕捞数量的比例为61.96%~100.00%,平均为88.18%。东台、如东、启东三地鳗苗逐旬捕捞量分布形态5年均呈单峰型,而海门除2015年和2016年呈双峰型外,其余3年均为单峰型。单网月捕获数量均值最高的年份为2014年,最高的区域为海门,最高的月份为3月;最低的年份为2013年,最低的区域为如东,最低的月份为1月。白天苗量比夜间苗量高出约30%。江苏海域鳗苗全长平均为56.1 mm,体质量为95.14 mg。为实现江苏海域鳗苗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将捕捞期调整为2~3月,在捕捞价值较低的1月以及处于鱼类繁殖季节的4~5月实施禁捕。 张虎 贲成恺 吉红九 于雯雯 袁健美 胡海生 汤晓鸿 高继先关键词:日本鳗鲡 鳗苗 捕捞产量 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被引量:1 2024年 于2016—2020年春季,对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年间,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共捕获游泳生物85种,其种类由55下降到39种,资源质量密度由229.57上升到1048.94 kg/k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9~3.9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05~0.91,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59~3.56。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年度调查站位的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将全部站位分为2个站位组,其中站位组1主要为2017年南部近岸海域的站位,站位组2为其余年份的站位;站位组间的典型种和分歧种主要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结构冗余度结果表明,2016—2020年春季群落除2016和2019年有2个响应单元外,其余年份均只有1个;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较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相比较差。应用GAM模型结果显示,资源质量密度与深度和温度有关联。 祝超文 张虎 胡海生 贲成恺 袁健美 葛跃浩关键词:海洋游泳生物 多样性 资源密度 群落结构 江苏近岸海域大黄鱼标记放流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有效修复江苏近岸海域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自然资源及评价增殖放流效果,于2019年5月,在江苏近岸海域,利用锶元素耳石指纹标记技术,开展大黄鱼标记放流试验,并于2019—2020年在江苏沿海3市近海海域,开展大黄鱼增殖放流回捕调查。结果表明,经质量浓度18.00 mg/L锶离子处理的大黄鱼幼鱼,在距离耳石核心0.60~0.80 mm处,形成明显的锶元素指纹标记;增殖放流后,海上调查中捕获大黄鱼的站位数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相对重要指数(IRI)有一定程度的上升;2019—2020年回捕的400尾大黄鱼中,有8尾可以判定为大黄鱼标记鱼,其中1龄和2龄个体各3尾,3龄个体2尾,1龄样品占回收样品总数的0.75%,略低于2019年标记大黄鱼放流的比例(0.91%)。指出,回捕的大黄鱼主要出现在吕四、如东、琼港等海域,说明放流标记鱼,在江苏海域中能够存活、生长和索饵洄游,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祝超文 张虎 贲成恺 袁健美 胡海生 肖悦悦关键词:大黄鱼 增殖放流 基于LIM-MCMC模型研究江苏近海北部海域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 被引量:1 2023年 食物网结构特征和能量流动的研究,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本研究基于2019-2021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开展的季节性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基于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的逆线性模型(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with Markov Chain, LIM-MCMC),结合生态网络分析(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ENA)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状态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征,旨在为江苏近海北部海域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海域生态系统共包含299条能量流动路径,能量流动分布整体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各功能群呼吸消耗和流入有机碎屑的能量保持同步性。通过与其他海域比较发现,江苏近海北部海域生态系统的连接指数(Connectance,C)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分别为0.40和0.2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该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间的营养联系较为紧密,食物网结构相对复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Total Primary Production/Total Respiration,TPP/TR)和Finn’s循环指数(Finn’s Cycling Index,FCI)分别为1.05和5.76%,表明该生态系统对能量利用效率较高。此外,约束效率(Constraint Efficiency,CE)、发展程度(Extent of Development,AC)、协同效应指数(Synergism Index,b/c)和主导间接效应(Dominance Indirect Effects,i/d)也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发展程度、再生潜力和系统发展空间。本研究将有助于为江苏近海北部海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张虎 李鹏程 胡海生 薛莹 袁健美 贲成恺 祝超文 肖悦悦 祖凯伟关键词:生态系统特征 食物网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6 2014年 2011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进行了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夏季(30种)>春季(25种)>秋季(16种)>冬季(14种).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03ind·m-3和54mg·m-3,四季丰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144.61ind·m-3)>冬季(51.76ind·m-3)>秋季(46.28ind·m-3)>夏季(37.47ind·m-3);生物量依次为春季(72mg·m-3)>夏季(56mg·m-3)>冬季(55mg·m-3)>秋季(34mg·m-3).春季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不明显,夏季向东北增加,秋季向东南增加,冬季整体分布较均匀.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四个季节唯一的共同优势种是真刺唇角水蚤,数量大,分布广,春季中华哲水蚤对总丰度贡献最大,夏季由于水温的升高数量大幅减少,冬季又成为该海域的优势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1.70,夏季(2.43)>春季(1.97)>秋季(1.31)>冬季(1.08),该海区浮游动物整体群落结构较简单.对比发现该海域与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丰度和生物量较低. 于雯雯 刘培廷 张朝晖 张虎 高继先 吴福权 许程林 贲成恺 袁健美关键词: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张虎 袁健美 刘必林 贲成恺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一种用于增殖放流的苗种成活监测箱 本发明涉及鱼类增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增殖放流的苗种成活监测箱,包括监测主体,所述监测主体的顶部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储料罐,所述储料罐的底部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卸料管,所述监测主体的底部外表... 祝斐 高波 陈淑吟 贾超峰 徐大凤 张志伟 孟乾 孙瑞健 杜书然 张志勇 贲成恺 於明伟一种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装置,其结构包括支撑底板、调节机构、侧翼板、褶皱板,支撑底板前端安装有褶皱板,根据车厢外侧的连接口的大小对两侧的侧翼板进行调节,通过连接管套内部的螺母使得调节螺杆往外或者往内进行移动,将... 贲成恺 张虎 袁健美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