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慈康

作品数:77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前列腺
  • 21篇腺癌
  • 18篇前列腺癌
  • 17篇肿瘤
  • 15篇特异
  • 15篇抗原
  • 14篇前列腺特异
  • 10篇增生
  • 10篇前列腺肿瘤
  • 10篇腺肿瘤
  • 10篇PSA
  • 9篇特异抗原
  • 8篇前列腺特异抗...
  • 8篇前列腺增生
  • 7篇特异性
  • 7篇尿动力
  • 7篇尿动力学
  • 7篇前列腺特异性
  • 6篇血清
  • 6篇手术

机构

  • 75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77篇潘慈康
  • 30篇陈照祥
  • 21篇黄翔
  • 18篇邱明星
  • 14篇符本琪
  • 10篇王东
  • 9篇邹建华
  • 9篇龚百生
  • 8篇冉清
  • 7篇廖勇
  • 7篇陈明曦
  • 6篇彭德先
  • 6篇杨世春
  • 5篇熊国兵
  • 5篇杨红
  • 4篇唐振林
  • 4篇张健华
  • 4篇李懿堂
  • 4篇闫洪涛
  • 3篇吕东

传媒

  • 21篇医学科技
  • 19篇四川医学
  • 9篇现代泌尿外科...
  • 7篇临床泌尿外科...
  • 4篇实用医院临床...
  • 3篇第九届全国中...
  • 2篇中国药业
  • 2篇第三届全国泌...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华西医讯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中国科协20...
  • 1篇全国泌尿外科...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7篇2001
  • 3篇1999
  • 5篇1998
  • 14篇1997
  • 3篇1995
  • 4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3篇1991
  • 5篇1989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和特异抗原对前列腺癌诊治的意义被引量:2
1994年
资料表明,前列腺癌(PCa)仅有60.8%能在早期(A、B期)确诊,而且这时已侵犯包膜外和有肾、淋巴转移的PCa各占17.7%和21.5%.显然,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为了提高PCa的早期诊断率,近年来,人们对PCa的肿瘤标记物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主要有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两种.现就PAP和PSA对PCa的临床意义概述如下.
潘慈康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酸性磷酸酶抗原
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特异抗原的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检测5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120例前列腺正常男性的血清PSA值。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清PSA值虽较正常对照组有升高,但仍在低水平,且介于正常人与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4.00μg/L)之间。结论:慢性前列腺炎血清PSA的轻度升高是长期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所致,不影响血清PSA值作为前列腺癌癌标的作用。
邱明星黄翔潘慈康陈照祥符本琪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抗原慢性前列腺炎PSA
膀胱颈一针一线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失败率和复发率高的现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39例典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膀胱颈一针一线悬吊术治疗,评价其治疗前后、随访1年的临床症状、最大尿道压及关闭压、功能尿道长度、漏尿点压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最大尿道压及关闭压、功能尿道长度、漏尿点压等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经随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仍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膀胱颈一针一线悬吊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不易复发,值得推广。
王东邱明星陈照祥潘慈康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
带蒂腰大肌肌瓣治疗肾下垂285例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总结带蒂腰大肌肌瓣治疗症状性肾下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症状性肾下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前均行腹部平片和静脉尿路或逆行平卧与站立位的肾盂造影对比证实为肾下垂,均采用带蒂腰大肌肌瓣行肾固定术。结果285例患者中共461个下垂肾脏,其中425个肾脏行手术处理(其余36个肾脏不需手术处理);手术时间为40-85min(平均60.5min),术后卧床时间为6-12d(部分患者同期处理合并症,平均7.22d);共261例患者获IVU、RP或CT随访(91.58%),随访时间1-10年(平均6.2年),未见复发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总体满意率为96.14%。结论带蒂腰大肌肌瓣肾固定术是治疗症状性肾下垂的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邱明星熊国兵龚百生王东陈照祥潘慈康
关键词:肾下垂尿路造影术泌尿外科手术
肾下垂的临床特点及腰小肌肌束或腰大肌瓣肾固定术的评价(附112例报告)
1998年
肾下垂为女性常见病,治疗方法尚有争议。我院1988~1995年收治了112例肾下垂患者,用腰小肌肌束或腰大肌肌瓣行肾固定术10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12例肾下垂中,女性102例,为同期我院泌尿科女性住院患者的11%,男性10例,占2.3%。其中双肾下垂71例(63%),右肾下垂32例(28.6%),左肾下垂9例(8%,P<0.05)。
杨世春冉青潘慈康
关键词:肾下垂肾固定术腰大肌泌尿外科肌束非手术治疗
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2010年
目的观察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比格犬12条,随机分为两组,作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实验。A组:通过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一段长约6 cm的人工输尿管,分别在术后第8、15、21天对人工输尿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B组:用A组方法重建一段长约10 cm的人工输尿管,于术后第6周,对人工输尿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在术后第8天,组织学检查发现人工输尿管两端腔面有1~2层移形细胞沿浆膜表面生长。术后第15天和第21天,人工输尿管腔面已被3~6层移形细胞完全覆盖。B组在术后第6周,病理检查提示人工输尿管的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结论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可形成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的人工输尿管。本研究为临床应用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提供了实验依据。
邹建华吕东黄翔罗一钊安宇廖勇龚百生邱明星潘慈康
关键词:输尿管
尿标本不同的预处理法对PCR检测泌尿系结核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探讨
1998年
尿标本不同的预处理法对PCR检测泌尿系结核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探讨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张玲英杜琼潘慈康刘华周忠华杨明清病原学检查是泌尿系结核的重要诊断指标。随着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的不断完善,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我们对PCR法检测尿...
张玲英杜琼潘慈康刘华周忠华杨明清
关键词:PCR尿标本预处理
前列腺特异抗原研究的新进展
1998年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前列腺癌(Pca)诊治上的一种重要肿瘤标记物。但是PSA并非Pca所特有。无论感染、增生或恶变等病理改变都可以破坏前列腺腺泡上皮细胞的血-前列腺屏障,PSA进入血循环使血清PSA有不同程度地增高。
潘慈康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抗原前列腺体积非那甾胺正常参考值血清PSA肿瘤标记物
全文增补中
PAP、PSA与前列腺癌的诊断
1997年
本院从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癌52例,均行直肠指检(DRE)、B超、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其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分别为78.8%、50.0%、61.5%、84..%。PS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检查(P<0.005)。若结合DRE、TRUS则诊断前列腺癌之敏感性达到96.2%。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31例,穿刺阳性率为87.1%。PAP、PSA升高患者的比例与前列腺癌的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仅具相关性。因此,PAP、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判断预后有较大价值。
黄翔潘慈康王懋和符本琪
关键词:前列腺癌
肾上腺髓质增生(附二例报告)
1993年
本文报道了2例肾上腺髓质增生病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了初步讨论。有高血压史,一例或双侧肾上腺增大但无肿瘤存在,肾上腺髓质扫描放射性密度明显增加,病理检查可见较特出的表现。同时未发现有其它内分沁疾患。可诊断为肾上腺随质增生。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健华潘慈康李懿堂李经邦
关键词:肾上腺髓质增生肾上腺疾病
全文增补中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