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洋

作品数:15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手术
  • 2篇贫血
  • 2篇肿瘤
  • 2篇重型
  • 2篇重型再生障碍...
  • 2篇文献复习
  • 2篇免疫抑制治疗
  • 2篇复习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单纯手术
  • 1篇单纯手术切除
  • 1篇蛋白水平
  • 1篇低通气
  • 1篇胸腺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作者

  • 11篇李洋
  • 6篇李建平
  • 6篇周康
  • 6篇张凤奎
  • 6篇李园
  • 6篇井丽萍
  • 6篇张莉
  • 5篇宋琳
  • 5篇杨文睿
  • 5篇叶蕾
  • 4篇樊慧慧
  • 4篇赵馨
  • 2篇杨仁池
  • 2篇田艳涛
  • 2篇杨洋
  • 1篇刘晓帆
  • 1篇卢士红
  • 1篇赵玉平
  • 1篇孙甜甜
  • 1篇郭春光

传媒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介素-6对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UC-MSC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共培养体系,通过细胞形态、硝基四唑氮蓝还原实验和细胞表面粒系分化标志CD11b的检测,评价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结果 UC-MSC在体外能够诱导NB4细胞向粒系分化成熟并和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共同应用时存在诱导作用联合增强。白介素(IL)-6Ra中和阻断IL-6作用后可部分逆转UC-MSC的促分化作用,外源性IL-6对NB4细胞发挥促粒系分化作用。结论 UC-MSC通过分泌IL-6可以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粒系分化成熟,且和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同时应用可以达到诱导分化作用联合增强。
陈芳马凤霞李洋徐方运池颖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分化白介素-6
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分析确诊的19例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资料,总结了对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的溶血病因诊断有提示作用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丙酮酸激酶活性筛查和二代基因测序可能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宋琳李园彭广新张莉井丽萍周康李洋叶蕾李建平樊慧慧赵馨杨文睿杨洋赵玉平熊佑桢武志洁张凤奎
间断性腹痛2年,腹腔肿物5天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诊断、治疗进展迅速,其治疗已从单纯手术切除发展为包括病理、影像、外科和肿瘤内科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特别是随着2013年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的发布,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已成为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准则。然而,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规范的认识仍存在一定误区。
郭春光李洋田艳涛
关键词:腹腔肿物单纯手术切除肝转移灶肝右叶小肠肿瘤
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外科的应用与展望被引量:11
2017年
快速康复外科是利用新的医学证据为优化围手术期患者管理提供依据,外科医师通过整合和应用这些新证据形成一整套围手术期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减少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加快患者的康复。快速康复外科已应用于多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包括心脏手术、全膝关节置换、结直肠手术等。胃癌是世界第四常见、病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胃癌治疗的里程碑,也是唯一的、有效的根治胃癌的手段。但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还在不断完善。本文就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外科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李洋田艳涛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胃肿瘤外科手术
R-ATG联合环孢素与环孢素联合雄激素一线治疗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比较: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估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是否适于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免疫抑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TD-NSAA患者资料,比较一线采用R-ATG联合环孢素A(CsA)与CsA联合雄激素治疗的血液学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109例TD-NSAA患者中,31例一线接受R-ATG联合CsA治疗,78例一线接受CsA联合雄激素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体血液学反应率分别为67.7%和46.2%(P=0.042),良好血液学反应率分别为22.6%和11.5%(P=0.142);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总体血液学反应率分别为83.9%和56.4%(P=0.007),良好血液学反应率分别为41.9%和23.1%(P=0.049)。R-ATG联合CsA组与CsA联合雄激素组患者预期5年总生存率相似(94.1%∶97.4%,P=0.387),而R-ATG联合CsA组无事件生存率明显升高(78.6%∶35.1%,P=0.003)。结论:一线应用R-ATG联合CsA治疗TD-NSAA安全、有效;TD-NSAA一线免疫抑制治疗应采用ATG联合CsA方案。
宋琳赵馨彭广新武志洁张莉井丽萍周康李洋李园叶蕾李建平樊慧慧杨文睿杨洋张凤奎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血小板减少症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与非血液系统疾病.随着对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研究的深入,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罗米司亭及艾曲泊帕的临床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笔者拟就TPORA的作用机制、其在血液系统疾病及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李洋杨仁池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药物疗法
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预测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初诊儿童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IT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初诊ALC在儿童ITP预后的预测价值,与儿童ITP预后的关系,以及预后分层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ITP患儿12个月缓解率为71.5%。多因素分析发现发病急缓、发病前6周内感染及疫苗接种史、初诊ALC和治疗疗效是儿童慢性ITP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初诊ALC 3.005×109/L是预测儿童ITP12个月内缓解的分界值,敏感度为71.9%,特异性为83.6%,ALC〉3.005×109/L组与ALC≤3.005×109/L组3个月、12个月内未缓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2%比64.9%,8.3%比54.2%,/=42.13,P〈0.001),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098,P〉0.05),以中位年龄分组,2组间≤5岁组与〉5岁组12个月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371、22.177。P均〈0.01)。ALC与发病前6周内感染及疫苗接种史对儿童ITP预后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个月缓解率分别为75.8%、54.1%、22.8%,12个月缓解率分别为91.6%、68.4%、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867、68.802,P均〈0.001)。结论初诊ALC是影响儿童ITP预后的独立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初诊ALC、发病前6周有无感染史及疫苗接种史对儿童1TP预后分层,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儿童ITP预后的指标。
吕明恩李洋刘文洁付荣凤孙甜甜吕翠翠杨仁池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儿童预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继发红细胞增多症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SAHS)以上呼吸道阻塞导致复发性呼吸气流减少或停止为特征,表现为睡眠障碍和间断缺氧,除白天嗜睡和认知障碍外,严重者还可表现有血液学异常,包括红细胞增多、血小板活化及血栓性疾病,有时与原发血液系统疾病难以分辨。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OSAHS继发红细胞增多患者报告如下,
李洋彭广新李园李建平叶蕾樊慧慧赵馨宋琳杨文睿张莉井丽萍周康张凤奎
关键词:红细胞增多症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对IST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对强烈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治疗中心行IST治疗的V/SAA患者共25...
叶蕾张莉杨文睿赵馨井丽萍周康彭广新李洋李园李建平樊慧慧宋琳武志杰张凤奎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
2012年
患者,女,49岁。因“反复鼻出血30年、加重5年”入院。30年前无诱因反复发生鼻腔出血,难自止,曾于多家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数次行“鼻腔黏膜血管电凝术”治疗,但鼻出血次数逐年增多,2年前开始甚至可由洗面或变换体位诱发。1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发病以来未曾接受补充铁剂及输血治疗。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稍多,现已绝经2年。
张丽娜张莉刘晓帆彭广新叶蕾井丽萍李洋李园李建平周康张凤奎
关键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反复鼻出血出血次数输血治疗联合瓣膜病鼻腔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