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 作品数:50 被引量:130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资助项目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降低外阴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及护理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降低外阴癌根治术切口感染率的手术切口方式和护理方法等相关因素,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行外阴癌根治术患者56例,其中,手术切口和术后卧位改进的27例设为实验组,另外29例为对照组,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方法的改进结合护理卧位改进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引流管护理、压迫止血、伤口管理、术后排尿排便护理等均为降低切口感染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外阴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马俊英康会霞马明娜张正茂李利
- 关键词:外阴癌切口感染手术方式护理
- GPER特异性拮抗剂G15对子宫内膜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2021年
-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特异性拮抗剂G15对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KLE侵袭、迁移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划痕愈合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G15作用不同时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KLE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Ishikawa、HEC-1A、KLE细胞中GPER、MMP9及ER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随着G15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经E2处理的HEC-1A、KLE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而G15对经E2处理的Ishikawa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弱。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15可显著抑制E2诱导的HEC-1A、KLE细胞GPER、ERK、MMP9蛋白表达上调。而在Ishikawa细胞中,G15仅能抑制GPER的表达,对ERK、MMP9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G15可抑制经E2处理的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KLE的迁移能力,且对ER低表达HEC-1A细胞和ER阴性KLE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而GPER/ERK/MMP9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GPER特异性拮抗剂G15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新型靶向治疗药物。
- 卢杰红赵焕焕徐娟张春丽邵校张舒李利
- 关键词:GPERERKMMP9
- 三氧化二砷抑制子宫内膜癌生长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比较ATO、孕酮、安宫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和顺铂(cisplatin,CDDP)对HEC-1-A细胞的抑制作用,应用FCM和DNA电泳检测ATO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裸鼠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TO低(4mg·kg^-1·d^-1)、中(6mg·kg^-1·d^-1)、高(8mg·kg^-1·d^-1)剂量组、阳性对照CDDP组(3mg·kg^-1·d^-1)及阴性对照组,腹腔连续给药14d,计算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抑制率。结果:1-20μmol/L ATO和CDDP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且ATO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CDDP。5μmol/L ATO作用后可导致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和G2/M期。低、中、高剂量ATO组和CDDP组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50.97%、75.58%、56.92%和52.23%,肿瘤质量抑制率分别为10.15%、29.33%、16.67%和14.69%,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O可抑制HEC-1-A细胞及鼠荷入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望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药物。
- 胡美丽李利王晓玲顾国琴齐润辉康山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三氧化二砷
- P27和Ki-67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9年
- 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鉴于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给女性生命和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故如何监测肿瘤的发展、预测其复发和转移,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变的越来越重要。P27和Ki-67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达是当前研究的流行领域,现就二者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 胡美丽李利
- 关键词:KI生殖器肿瘤女(雌)性
- 腹腔镜下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术式探讨及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腹腔镜下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腹腔镜组)和34例开腹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阴道情况以及性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阴道长度及性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早、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腹腔镜下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微创、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 赵喜娃陈书成张辉张正茂李利张军贾婧德康山
- 关键词:腹腔镜阴道成形术先天性无阴道
- 细胞色素P4501B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ER相关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细胞色素P4501B1(cytochrome P450 1B1,CYP1B1)、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0例子宫内膜癌及3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切片进行染色,使用奥林巴斯公司DP70成像系统完成采图,应用Image-Pro Plus5.1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标本进行图像分析处理。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腺上皮胞浆中CYP1B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而COMT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P1B1表达随雌激素受体表达增强而增强(P<0.05)。CYP1B1与COMT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存在正直线相关关系(r=0.384,P<0.05)。结论 CYP1B1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发挥依赖雌激素受体,而COMT起保护性作用。此2种酶共同维持机体内正常的雌激素代谢,防止过多致癌物的产生。
- 王瑾笪纪平徐培培李雪静程建新李利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 细胞色素P450 1B1异常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抑制剂的抗癌效应
- 目的细胞色素P450 1B1(CYP1B1)是雌激素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可将天然雌激素代谢为4-OH雌激素,并进一步氧化成E2-3,4-Q,引起体内碱基的丢失和DNA突变,从而诱发癌症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CYP1B1与...
- 李利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抗癌效应细胞色素抑制剂
- 文献传递
- 细胞色素P450酶及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半定量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1B1,CYP1B1)及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transferase,COMT)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006-200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子宫内膜癌组织39例(病例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2例(对照组)中CYP1B1及COMT蛋白的表达,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中CYP1B1蛋白的表达量(3.637±1.697)明显高于对照组(2.371±1.145)(P=0.003);而S-COMT、M-COMT在病例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104±0.576、0.970±0.46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02±0.665,2.091±0.609)(P=0.001,P=0.000)。病例组CYP1B1/S-COMT及CYP1B1/M-CO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P=0.000)。三期子宫内膜癌中,CYP1B1及S-CO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结论 CYP1B1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靶点及预后的指标。COMT在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中起到了保护作用。
- 李利杨威威高会影李方程建新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细胞色素P450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蛋白表达
- 2,3’,4,5’-四甲氧基二苯乙烯对子宫内膜癌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2,3’,4,5’-四甲氧基二苯乙烯(2,3’,4,5’-tetramethoxystilbene,TMS)对子宫内膜癌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建立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TMS组及对照组:TMS组皮下注射10 mg·kg-1·d-1的TMS,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的食用橄榄油。用药后测量肿瘤体积和质量,以及裸鼠体质量和各脏器湿重;HE染色法检测裸鼠体内各实质脏器的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1B1(cytochrome P4501B1,CYP1B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及磷酸化ERK(phospho-ERK,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皮下注射TMS后,裸鼠体内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体积(P<0.001)和质量(P=0.03)均明显降低,而裸鼠的饮食、行为、精神状态、大小便和体质量(P=0.275)变化不明显。两组血清中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而且各组裸鼠体内各脏器组织形态均未发现明显病变。移植瘤组织中CYP1B1、ERK和p-ERK蛋白的表达均为弱阳性。结论:TMS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荷瘤动物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 李晓明赵焕焕李俊玉张雪娇卢杰红李利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抗肿瘤试验
- 复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选择及预后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复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ovarian granulosa cell tumor,OGCT)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评估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38例复发性OGCT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后治疗方法及生存情况。结果38例复发性OGCT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62.5个月(12~308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9~106个月)。复发性OGCT患者的1年生存率92%,3年生存率71.9%,5年生存率55.5%。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病灶数目、复发后手术治疗是复发性OGCT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手术治疗是复发性OGCT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对2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复发性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残留病灶是复发性OGCT患者术后再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复发性OGCT的化疗敏感性较低,手术是复发性OGCT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完整切除可以降低再次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
- 陈艳东李俊玉赵焕焕石宁宁李利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