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
- 作品数:49 被引量:26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影像表现及与其他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鉴别
- 目的 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2A 型的下肢肌肉MR 特点,探索具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征象,并评估影像学手段对LGMD2A 与其他LGMD 亚型之间的鉴...
- 卜姗姗李海蛟肖江喜朱颖殷亮
- T2*值在MR-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中的初步研究
- 目的:子宫肌瘤T2*值同磁共振高强度超声聚焦(MR-HIFU)治疗肌瘤分型的关系;接受MR-HIFU治疗前后子宫肌瘤T2*值的变化。方法:材料方法: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前瞻性收集我院进行MR-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患...
- 朱颖杨学东容蓉刘婧张晓东魏娟王霄英
- 关键词:子宫肌瘤
- 文献传递
- 促性腺激素垂体腺瘤引起卵巢过度刺激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8年
- 一、病例摘要 患者26岁女性,已婚已育,主因"停经2个月,发现双附件肿物伴进行性腹胀1个月"于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妇产科。患者初潮14岁,月经周期37-45 d,4年前剖宫产分娩1次,不孕症史2年,近1个月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下腹胀痛,伴尿频、尿急及下肢轻度水肿。
- 黄艳朱颖王可毕蕙
- 关键词:卵巢过度刺激促性腺激素文献复习垂体腺瘤进行性腹胀剖宫产分娩
- 常规MRI及功能MRI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常规MRI、DWI、T2-mapping和1 H-MRS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和(或)基因检测确诊的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39例(病例组),另纳入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双侧大腿行常规MR、DWI、T2-mapping和1 H-MRS检查,常规MRI时进行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评分,于右股外侧肌选择ROI,测量ADC值、R2值、脂肪分数(FF),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绘制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的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常规MRI中92.31%(36/39)肌肉呈不同程度脂肪浸润;臀大肌(36/36,100%)最常受累,脂肪浸润评分最高[(2.79±1.38)分];长收肌(12/36,33.33%)最少受累,脂肪浸润评分[(0.56±1.07)分]。病例组ADC值和R2值均低于对照组低,FF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以脂肪浸润评分0.50分、ADC值1.72×10-3 mm2/s、R2值6.77Hz、FF值35.20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0%和100%、82.40%和83.30%、100%和83.30%、35.20%和64.60%,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84、0.95、0.82。结论常规MRI中脂肪浸润评分及不同功能MRI中ADC值、R2值和FF值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效能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杜婧程晓悦肖江喜袁云朱颖刘琳琳李飞宇王霄英
- 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
- 基于非对称自旋回波快速成像序列的磁共振测量方法在皮肌炎中的初步应用
- 目的:探讨基于非对称自旋回波快速成像(Asymmetric spin-echo,ASE)序列在皮肌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皮肌炎(DM)活动期患者8例,平均年龄...
- 苑倩倩肖江喜朱颖张晓东
- 关键词:皮肌炎
-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的MRI表现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的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经肌肉病理检查确诊的6例sIB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缓慢发展的下肢无力,大腿肌肉活检证实为散发性包涵体肌炎。所有患者均进行大腿肌肉MRI检查,结合MRI影像对患者大腿肌肉脂肪浸润、水肿、萎缩情况进行评估。结果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润,12块肌肉脂肪浸润受累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臀大肌(6例)、股外侧肌(6例)、股中间肌(6例)、股内侧肌(6例)、缝匠肌(5例)、大收肌(5例)、股直肌(4例)、半膜肌(4例)、半腱肌(4例)、股二头肌(4例)、股薄肌(3例)、长收肌(2例)。12块肌肉脂肪浸润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股外侧肌(3.2分)、股中间肌(3.2分)、股内侧肌(3.0分)、大收肌(3.0分)、臀大肌(2.7分)、股二头肌(2.2分)、半膜肌(2.1分)、半腱肌(1.8分)、股直肌(1.5分)、缝匠肌(1.3分)、股薄肌(0.8分)、长收肌(O.7分)。6例患者均表现为远端肌肉受累为主,脂肪浸润对称。3例出现水肿,1例患者仅表现为股外侧肌受累,另外2例患者12块肌肉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6例患者中5例出现萎缩,12块肌肉萎缩受累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股外侧肌(5例)、股中间肌(5例)、股内侧肌(4例)、大收肌(4例)、半膜肌(2例)、股直肌(1例)、缝匠肌(1例),臀大肌、长收肌、股薄肌、半腱肌及股二头肌未见萎缩。结论sIBM主要的MRI表现为脂肪浸润及萎缩,最常受累的肌肉为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及大收肌,并且以远端受累更常见。
- 苑倩倩肖江喜朱颖孟令超袁云王霄英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肌炎
- 苯丙酮尿症颅脑MRI表现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苯丙酮尿症患者脑部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苯丙酮尿症13例患儿的脑部影像学资料,观察大脑、小脑及脑干的结构及信号改变。结果 13例均见双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白质T2WI高信号改变,视放射均未受累;12例双侧侧脑室体及前角旁白质受累,1例双侧基底核受累,1例广泛脑白质受累,3例伴有髓鞘化发育落后及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伴有轻度巨脑回畸形。6例侧脑室旁白质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结论苯丙酮尿症患儿MRI主要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白质异常高信号,视放射不受累,并可伴有胼胝体及皮层发育畸形等异常改变。
- 卜姗姗朱颖肖江喜顾强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脑疾病磁共振成像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
- 2018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的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神经系统症状在SLE患者中并不少见,发生率为21%~95%,但仅有13%~38%归因于SLE本身。除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外,药物、感染、代谢性因素等亦可引发精神神经系统异常,此外,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也不容忽视[1]。本文就1例SLE合并PRES的病例来分析当狼疮患者出现神经精神表现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并通过文献复习.
- 张晓慧邓雪蓉李凡朱颖张卓莉
- 关键词:红斑狼疮癫痫脑病神经精神狼疮
-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被引量:2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实体测量因病情需要行腹部cT检查的68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8—24kg/m2的成年男性腹部CT扫描的腹部径向数据,借鉴CTP515辅助测试模体,制作符合国人尺寸的腹部体环,嵌套Catphan600性能测试模型为观察对象,模拟成人腹部CT低、高对比特点用于实验研究。以管电压120kV,固定管电流450mA组为对照组;相同管电压条件下,自动管电流技术组为实验组,其中噪声指数(NI)值设置为4~20,共14组,管电流范围10—450mA。对模型进行扫描。测量Catphan600模体中心均质区域CT值,验证模型对x线衰减的等效性。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指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个体化剂量估计值(SSDE)、剂量长度积(DLP)、有效剂量(ED)及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值(SD)、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3名分别来自不同医院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腹部诊断医师对Catphan600模体中的CTP515低对比目标显示程度(LCD)模块及CTP528高对比目标显示程度(HCD)模块进行独立主观评价。对NI值与SDb、CNR、CTDIvol、DLP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LCD模块评分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NI组间SD、CNR及CTDIvol值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LCD和HCD评分的组内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检验,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UTest秩检验。3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结果实测人体正常肝脏组织CT值为(52.8±9.1)HU,腹部模体中心区域平均CT值为(50.8±1.0)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偏差程度为4.9%。此模型与成人腹部对x线衰减具有较好的等效性。所有辐射剂量指标均随NI值增大而降低,NI值增加1个单位,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SSD
- 王倩赵心明宋俊峰郭宁朱颖刘建新綦维维武靖梁媛冯世超胡满仓周纯武王霄英洪楠
- 关键词:腹部体模
-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回顾性多系统症状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多系统症状特点及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6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儿中神经型28例,非神经型37例。神经型平均起病年龄为11.0岁,非神经型为8.1岁(t=3.328,P=0.001)。76.9%的患儿存在2个及以上系统受累,以肝脏、脑最常见,肾脏及血液系统受累不少见(分别为55.4%和33.8%)。存在K-F环、铜蓝蛋白及24 h尿铜三者中,17.2%的患儿其中有2项正常,13.8%的患儿其中有1项正常。神经型患儿K-F环阳性检出率为100.0%,非神经型患儿K-F环阳性检出率57.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1,P<0.001)。K-F环阳性患儿年龄为(11.8±2.7)岁,阴性患儿年龄为(7.6±3.7)岁,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1,P<0.001)。神经型和非神经型患儿24 h尿铜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4,P=0.981)。神经型患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构音障碍、震颤、流涎/吞咽/咀嚼困难、姿势异常等。头颅MRI示基底核、白质受累、脑萎缩、脑室增宽等表现在神经型及非神经型WD儿童中均可见到,其中基底核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但丘脑及脑干受累仅见于神经型。在30例头颅MRI异常的患儿中,基底核、脑室增宽、脑萎缩、白质受累最早出现的年龄为8岁,而丘脑和脑干受累最早出现的年龄为12岁。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间越长,则丘脑及脑干越容易受累。结论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多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其临床表现多样。K-F环、铜蓝蛋白及24 h尿铜三者中1项或者2项正常不能除外WD。头颅MRI异常可早于神经系统症状,基底核最常见、最早受累,丘脑及脑干较晚累及,多见于青春期。
- 武元张婷朱颖李明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K-F环头颅磁共振成像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