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
- 作品数:30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合并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重病一例被引量:1
- 2019年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是一组以外周血和周围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持续性显著升高并造成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国内外报道均较少,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更少。现回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1例合并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最终因空肠缺血坏死需急诊手术干预的危重HES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此病早期识别以及尽早联合激素和抗凝治疗的意识。
- 张萌周天恩蒋龙元李祖勇曾朝涛张润锦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危重病脏器功能损害全科医学科
- PHVHF及CVVH对急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研究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及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重症胰腺炎(SAP)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纳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科医学科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30例行PHVHF治疗的SAP患者为观察组,纳入同期30例行CVVH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IL-8]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T)、心率(P)及呼吸(R)。比较两组患者内毒素(ET)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P及R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和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及IL-8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及IL-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T和HMGB1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ET和HMGB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6.67%,病死率分别为3.33%和10.0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VHF与CVVH治疗SAP疗效相近,PHVHF能有效缓解SAP患者炎症反应,且PHVHF操作较为简便,安全性高。
- 曾红华张萌赵继伟
- 关键词:CVVH急重症胰腺炎炎症因子
- 基线血脂水平对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背景血脂异常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研究发现血脂代谢水平还可能与乳腺癌分期、病理特点、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紧密相关,但多项研究结果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基线血脂代谢水平对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2021年3月检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电子病历系统中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02例,均无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病史。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高血压史、体质指数(BMI)〕;空腹血标本检验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病理结果包括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组织分级。将患者按照肿瘤分期进行分组,即乳腺癌分期Ⅰ~Ⅱ期为组1,Ⅲ期为组2。记录患者DFS和O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DFS和OS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血脂对乳腺癌OS及DFS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组2 TG水平高于组1,而HDL-C水平低于组1(P<0.05)。TG和HDL-C预测肿瘤分期Ⅲ期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9 mmo/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6,95%CI(0.562,0.690)〕和1.14 mmol/L〔AUC为0.599,95%CI(0.531,0.668)〕。TG≥1.39 mmol/L和HDL-C<1.14 mmol/L患者Ⅲ期比例高于TG<1.39 mmol/L和HDL-C≥1.14 mmol/L者(P<0.05)。TG≥1.39 mmol/L患者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TG<1.39 mmol/L者(P<0.05)。HDL-C<1.14 mmol/L患者肿瘤T分期高于HDL-C≥1.14 mmol/L者(P<0.05)。HDL-C≥1.14 mmol/L患者总生存率(98.1%)高于HDL-C<1.14 mmol/L患者(90.9%)(χ2=4.669,P=0.031);HDL-C<1.14 mmol/L患者无病生存率(77.4%)低于HDL-C≥1.14 mmol/L患者(89.8%)(χ2=3.85
- 吴文霞张萌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无病生存血脂水平预后
- IgG4相关性疾病22例临床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22例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2例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受累器官包括胰腺12例,胆道4例,腹膜后5例,颌下腺腮腺4例,眼4例,肾2例,肺3例,淋巴结15例,皮肤1例,鼻窦1例,主动脉1例;单个器官受累9例,2个器官受累5例,3个及以上8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2周~10年,平均1.7年,误诊率77%;所有病例血清IgG4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3~22.6 g/L),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器官占位;所有病例均行激素治疗,17例治疗后明显好转,5例加用环磷酰胺或爱若华或沙利度胺后好转。结论 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对多器官占位病变者,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该病,及时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金小岩张萌王吉文施旖旎
- 关键词:IG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 2015年
-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例病例的诊断与治疗经历。结果 3例年龄分别为35、28、30岁,均为妊娠期间血压高,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均升高,B超或MR发现肾上腺占位。3例中例1怀孕前意外发现无功能瘤,妊娠后肿瘤出现分泌功能,例2于剖腹产时出现肺水肿;例1于妊娠中期、例2于产后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例3没有接受手术治疗。结论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对孕产妇、胎儿的危害性大,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该病,及早诊断治疗;育龄妇女的功能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应更积极处理。
- 金小岩张萌王吉文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妊娠诊治体会
- 未分化疾病如何与全科医学同频共振?被引量:6
- 2023年
-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国际全科医学发展水平间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尤为体现在学科建设水平和高质量科研产出方面,故全科同仁需在反思中前行。基于此,本刊特开辟“问道全科”栏目,针对全科医学领域研究前沿及我国全科医学发展面临的热/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研讨,以期助力全科医学行业发展。未分化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问题,作为健康“守门人”,在首诊时正确识别和科学处理常见未分化疾病是每位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当前全科医学领域工作者、研究者对未分化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针对未分化疾病的诊疗规范尚未形成,与未分化疾病相关的科学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期“问道全科”栏目特邀任菁菁教授作为版主,就“全科医学与未分化疾病管理”这一当前我国全科领域亟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开展研讨,希望本次研讨可以激发出更加深入且具体的全科医学研究。
- 潘琦任菁菁张萌尹朝霞何权姚晨姣吴静怡李开军杨凯超徐佳玙朱兰王箴
- 关键词:全科医学医患沟通
- N-末端脑钠肽前体联合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评估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明确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4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高NT-proBNP组与低NT-proBNP组,高肺动脉收缩压(PASP)组与低PASP组;分别比较两组间一般指标、肾功能、NT-proBNP值、PASP值、大面积APE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以及肾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大面积APE发生率、PASP及NT-proBNP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T-proBNP组大面积APE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NT-proBNP组(P<0.05);高PASP组大面积APE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PASP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PASP与NT-proBNP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1)。结论 NT-proBNP联合超声心动图对APE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较大价值。
- 周天恩张萌林辉杨正飞蒋龙元
- 关键词:肺栓塞超声心动描记术
-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与防御素-5mRNA变化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与大鼠防御素5(rat defensin-5,RD-5)mRNA变化。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方法制造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h、6h、12h及24h观测肠粘膜形态变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及大鼠防御素5(RD-5)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呈不同程度的损害状态,损伤评分较假手术组高;实验组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12小时达高峰,均较假手术组高,并有统计学意义;大鼠防御素5(RD-5)mRNA在缺血再灌注后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小时到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均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对肠道粘膜造成损伤,肠道防御素5参与人肠粘膜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 温立强常瑞明张萌常建星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肠粘膜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晚期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晚期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切开腹壁后缝合,其余两组行CLP术。治疗组在建模后20 min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其余两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CLP后24 h处以安乐死。取心脏血、股动脉血及小肠标本。分别检测小肠病理光镜、空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小肠微管相关蛋白质轻链3(LC3)和降解底物P62。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小肠绒毛顶端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毛细血管出血和溃疡形成,乌司他丁治疗组显著减轻了上述病理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ZO-1水平降低(P<0.05),乌司他丁治疗组可提升其水平(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DAO浓度升高(P<0.05),乌司他丁治疗组可降低其浓度(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P62表达增加,LC3Ⅱ/LC3Ⅰ下降(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乌司他丁治疗组p62表达下降,LC3Ⅱ/LC3Ⅰ上升(P<0.05)。结论 脓毒症晚期大鼠的肠上皮自噬功能受损;乌司他丁可通过提升其水平改善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 张萌曾志芬梁淑敏杨世亮周天恩
- 关键词:肠上皮细胞乌司他丁肠黏膜屏障功能
- 肠-肺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统构建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2
- 2024年
-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焦点。新一代测序发现不仅肠道,呼吸道也存在着微生物群,且肠-肺微生物群之间通过免疫细胞及其活性因子等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和肺部微生物群如何调节免疫应答,包括其在局部和全身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同时,解析肠-肺轴之间的免疫联系,对深入理解微生物在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探索新的疾病诊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张萌杨正飞
-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