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芬
- 作品数:41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
- 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新的帝国主义形式出现了。这种新形式关联于美国,而它的特征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刻画,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借助于后福特主义的多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统治较之以前的帝国主义形式来说更为精巧微妙。文化帝国主...
- 孙斌张艳芬
- 关键词:美国化后福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
- 文献传递
-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自由观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自由是指作为人类终极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马克思认为在必然和自由的关系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类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实践看马克思自由观,人是在劳动中实现自由的。但美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象征,艺术活动才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存状态。
- 吴德勤张艳芬
-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观艺术
- 论无所不在的看对于微评价活动的意义——从权力和影像出发的一个考察
- 2015年
- 在微评价活动中,网络和影像技术与权力—知识机制生产出了一种新的在场性,它使得影像意义上的看成为微评价活动的基本样式。无所不在的看和评价所透露的是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方式,主体不再被归结为传统人文科学所界定的人,而是被归结为这种权力运作的符号。相应地,作为评价活动的基本方面的主体需要发生了重构。这集中表现为主体的被看的需要以及它所引发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动。当是否被看成为一个前提性的东西时,评价活动必须得到重新审查,这需要回到微评价的无所不在的看。
- 张艳芬
- 关键词:网络影像
- 试论评价活动的内在性与批判性——从互联网时代出发的一个考察
- 2019年
- 评价活动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在弄清楚外部条件的效力范围之后,我们有必要追问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可以被归结为作为类的人所缺乏的东西,它不等于所有个体所缺乏的东西的总和。评价活动由于类所缺乏的东西构成了对实然的现在的批判。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活动对时代的批判直接指向了这个时代的暧昧的主体以及暧昧的主体需要。这是因为,智能化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无所不在并且无所不能的庞大的代理机器,它代理我们去完成以前必须由我们特别是我们的身体去完成的事情,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件被完成的事情究竟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还是出于互联网的需要。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去了解客体的需要。
- 张艳芬
- 关键词:内在性批判性
- 对于交换社会的逃脱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从阿多诺哲学出发的一个考察
- 2018年
- 在由交换关系所统治的社会中,作为交换原则的同一性把有差别的东西还原为抽象的量,由此必然带来社会的物化。社会如果要继续再生产出它的成员的生命,就必须超越交换的概念。阿多诺关于艺术乃是社会的社会性反题这个判断正意味着对交换的概念的超越,即对交换社会的逃脱。一方面,艺术凭借它对社会的反对而变成社会性的,另一方面,社会在它最远离社会的艺术作品中最强烈地活跃着。作为结果,质的方面由于对交换的超越而得到恢复,事物成为不可替代的,而幸福毫无例外地系于不可替代东西。但是,阿多诺又指出,艺术是永远被打破的对幸福的允诺,艺术作品使人想起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在被救赎的世界中,一切都如其所是,可是一切又全然有别。
- 孙斌张艳芬
- 关键词:艺术社会
- 媒体时代的社会评价话语被引量:2
- 2007年
- 当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媒体时代。从社会评价话语与媒体信息的联系出发,可揭示出构建社会评价话语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不对称。社会评价话语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物和人自身在内的一切都是在社会话语中得到评价并从而得到规定的。在社会评价话语后面,不存在着一个脱离评价活动的抽象社会。
- 张艳芬孙斌
- 关键词:媒体
- 互联网时代的“晒”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评价活动?
- 2020年
- “晒”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既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表达,也是主体间性需要的表达。晒与主体及其需要之间的这种关联使它可以在评价活动的视角下得到深入考察。评价指向主体出于其需要而对客体筹划的行动,而互联网时代的晒正是在一定意义上充当着这样的行动。在晒这种活动中,主体间不为任何其他目的的交往需要成为了目的。但是,晒的感觉尺度又使这样的交往变成了仅仅对图像的观看。图像以及观看的现场性造成了人的感知的片面化和世界的呈现的扁平化。因而晒所给出的这种现场性对评价活动造成了制约,其结果就是,主体借着不在场的方面而对对象作出的思考和理解被取消了。这样一来,晒就走向了评价活动的反面,因为上述取消以一种平均理解方式使晒蜕变为在不甚了了中加深封闭的闲言。
- 张艳芬
- 关键词:现场性不在场
- 经验在信息时代的贫乏及其出路——以本雅明思想为线索的一个考察被引量:5
- 2020年
- 经验产生于记忆,可是,如果记忆的作用是精确再现过去以便为形成知识作出准备,那么能迅速提供信息的现代技术就使这样的记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是,记忆同精确再现的功能拆离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使经验的交流和相传得以成为可能。可是,讲故事的艺术在信息这种新的传播形式的挑战下正在走向它的尽头。信息运作的实质在于即时性。这甚至导致了印象和观念之间区分的取消,因为即时信息使一切知觉都成为了强烈而生动的印象。然而,恰恰是印象的过于强烈和生动使得它突破了意识的防护机制,从而作为震惊作用于无意识的层面。震惊印象成为有力而持久的非意愿记忆的组成部分,它打破了信息的即时性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对事物的透彻说明。不过,试图将私密而迷人的经验加以概念化的非意愿记忆是一种本领,它归属于讲故事的艺术。在讲故事的艺术走向尽头之后,必须考虑震惊印象的另外的形式。这就是电影。电影无法中止经验的贬值或贫乏,但它使这种贫乏变得复杂了。
- 孙斌张艳芬
- 关键词:记忆故事
- 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
- 2013年
- 本文试图对本雅明在叙述和电影上的美学思考进行一个追踪性的考察。随着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即信息出场了。文字和书籍由此而面临混乱和野蛮。与文字和书籍密切相关的叙述也遭受着相同的命运。信息与叙述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活在一个瞬间,后者并不耗尽自己。由于叙述被信息取代,所传播的就只是信息,而不再是得到叙述的经验。经验衰退到前所未有的贫乏之中。一种新的野蛮出现了。人类遗产被极大贬值以获取"当前"的硬币。在电影中,一切都被拉近为"当前",这跟大众对"拉得更近"的狂热欲求有关。今天每个人都有让把自己拍成电影的要求。作为结果,一方面,守护着远近关系的光韵被取消了,另一方面,大众沦为了街上无定形的一群行人。
- 孙斌张艳芬
- 关键词:电影本雅明
- 社会事实何种程度上是艺术的一种特性?——从阿多诺美学思想出发的一个考察
- 2019年
-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与制造或生产有关。阿多诺对艺术的社会解读定位于生产而不是对效果的研究和分类。与此同时,艺术作为社会的精神劳动的产品又是一种社会事实。涂尔干把他社会学中的这个术语指认为物。这样的物是被给定的产品,不能产生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艺术作为产品也是如此。但艺术的自律性使艺术通过对社会的反对而成为社会的,而艺术中的社会的东西正是它内在的反对社会的运动。自律性和社会事实作为艺术的双重特性在相依和冲突中表现出来。艺术在社会中的两难处境使自律的艺术被整合为其他诸领域中的一个无害领域。这个时候,艺术成为具有无害性这种社会功能的社会事实。作为结果,艺术必须借着反艺术的元素才能对自己保持忠诚。
- 孙斌张艳芬
- 关键词:艺术社会事实自律性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