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冬 作品数:19 被引量:84 H指数:5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哈尔滨市科委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舒芬太尼用于持续硬膜外输注术后镇痛 被引量:10 2006年 刘冬冬 张瑞芹 崔晓光 李文志 耿英杰 林长赋关键词:术后镇痛效果 舒芬太尼 持续硬膜外输注 硬膜外持续输注 腹部手术病人 受体激动药 芹菜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观察芹菜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脏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R加芹菜素处理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分别观察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AST、ALT、LDH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增加,而SOD活性显著的降低(P<0.01),同时肝脏门静脉周围瘀血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脂肪空泡变;经芹菜素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血清中AST、ALT、LDH及肝组织中MDA均降低,而SOD活性增高(P<0.05),同时肝脏的瘀血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轻,微血管未见明显损伤,窦间隙稍宽,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芹菜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高元兴 秦华东 刘冬冬 高睿心关键词:芹菜素 缺血再灌注 肝脏 抗氧化 芬太尼与舒芬太尼鼻腔给药用于无痛肠镜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鼻腔给药用于无痛肠镜诊疗的可行性。方法 8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59岁,体重50~100k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均稀释至2ml:Ⅰ组经鼻滴入芬太尼1μg/kg;Ⅱ组静注芬太尼1μg/kg;Ⅲ组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IV组经鼻滴入舒芬太尼0.1μg/kg。患者用药2min后均静注利多卡因50mg、丙泊酚1~3mg/kg,直至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即可置入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治疗,丙泊酚50μg.kg-1.min-1持续输注维持麻醉。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0.5~1.0mg/kg。记录用药前(T0)、用药后1min(T1)、2min(T2)、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及丙泊酚后1min(T3)、2min(T4)、3min(T5)、4min(T6)及清醒时(T7)的MAP、HR、SpO2、丙泊酚诱导量、总量、术中镇静评分(OAA/S评分法)、肢动反应、诊疗时间、清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发生情况。结果 MAP四组在T2~T7时均低于T0时(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O2在T4、T5时Ⅱ组、Ⅲ组低于Ⅰ组、IV组(P<0.05),Ⅰ组与I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T2~T6时低于T0时、Ⅲ组T3~T6时低于T0时(P<0.05);丙泊酚的诱导量Ⅱ组高于Ⅰ、Ⅲ、Ⅳ三组(P<0.05),Ⅰ组、Ⅱ组与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1μg/kg舒芬太尼或1μg/kg芬太尼鼻腔给药配伍静脉丙泊酚用于无痛肠镜诊疗是安全有效的。 刘冬冬 王树波 张瑞芹 方先海 林雪 刘金峰 李迪关键词:芬太尼 舒芬太尼 鼻腔给药 肠镜 抗氧化剂在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09年 肝移植、肝部分切除、缺血性休克等往往引起临床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这些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并伴有内源性抗氧化剂的缺失。机体内复杂的抗氧化系统包括细胞内的酶类或非酶类的自由基清除剂以及饮食中的物质等。采用抗氧化剂治疗可以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当某些外科策略如缺血预处理不能实施时,药物治疗就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上有一些新的发展,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衍生物、含巯基化合物、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出现及基因治疗等,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高元兴 秦华东 刘冬冬 虞焰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药 肝移植 肝部分切除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颈静脉血糖及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颈静脉血糖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e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n=3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0只),电针预处理加脑缺血再灌注组(EA组,n=30只)。采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全身低血压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15 min实施脑血流再灌注。电针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开始前给予电针刺激穴位预处理30 min,穴位选择"百会"(Du20)与"水沟"(Du26)穴。在缺血再灌注后2、6、24 h,从颈静脉抽取血样测定血糖含量,然后断头取血,采用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IR组和SH组以及EA组的脑含水量在术后2 h无明显差别。与SH组比较,IR组和EA组脑含水量在再灌注后6 h明显升高(P<0.01)。EA组在再灌注后6 h和24 h脑含水量显著低于IR组(P<0.01)。和SH组比较,EA组和IR组在再灌注后2 h血糖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至24 h后有所回落(P<0.01)。EA组在再灌注2 h,6 h和24 h血糖值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脑缺血灌注大鼠血糖上升水平,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万秋霞 王威威 刘冬冬 刘天华 全丽妮关键词:电针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血糖 脑水肿 治疗性高碳酸血症对巨噬细胞诱发大鼠移植肺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治疗性高碳酸血症对巨噬细胞诱发大鼠移植肺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Wistar大鼠24只,雄性成年SD大鼠12只,体重250 ~ 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大鼠分为3组(n=6):同种移植组(S组)、异种移植组(A组)和治疗性高碳酸血症组(H组).S组以Wistar大鼠为供体和受体;A组和H组以SD大鼠为供体,以Wistar大鼠为受体,采用套袖法建立左肺原位移植模型.S组和A组再灌注期间吸入50% N2-50%O2混合气体90 min;H组再灌注期间吸入N2-O2-CO2混合气体90 min,调节3种气体吸入浓度,维持PaCO2 80~ 100 mm Hg,吸入氧浓度48%~50%.术后7d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和IFN-γ的浓度.然后处死大鼠,取移植肺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行排斥反应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计算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与S组比较,A组PaCO2、血清TNF-α和IFN-γ的浓度、排斥反应评分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氧合指数降低,巨噬细胞增多(P<0.05);与A组比较,H组pH值和氧合指数升高,血清TNF-α和IFN-γ的浓度、排斥反应评分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巨噬细胞减少(P<0.05).结论 治疗性高碳酸血症可减轻巨噬细胞诱发大鼠移植肺急性排斥反应,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 赵灿 刘冬冬 崔晓光关键词:高碳酸血 巨噬细胞 移植物排斥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鼻腔给药用于无痛肠镜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鼻腔给药用于无痛肠镜诊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59岁,体重50~100k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均稀释至2ml:Ⅰ组经鼻滴入芬太尼1μg/... 刘冬冬 王树波 张瑞芹 方先海 林雪 李迪关键词:无痛肠镜 鼻腔给药 丙泊酚 文献传递 基于雨课堂的BOPPPS模型在本科生疼痛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基于雨课堂的BOPPPS模型在麻醉学本科生疼痛诊疗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9—12月,将哈尔滨医科大学2016级51名麻醉学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n=25):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n=26):采用基于雨课堂的BOPPPS模型教学。比较教学结束后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对模型及教师授课水平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同学的试卷成绩平均(85.9±5.6)分高于对照组平均分(79.3±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同学对教学模型及教师授课水平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同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雨课堂的BOPPPS模型有利于提高麻醉学本科生对疼痛诊疗学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有效的推进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值得推广的疼痛诊疗学教学模式。 蔡振华 刘冬冬 张嘉航 黄韶鹏 刘金锋关键词:麻醉学 本科生 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012年 肺缺血重新灌注后,由肺缺血引起的肺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现象称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可在多种情况下发生:心肺转流、肺栓塞、肺切除、肺移植等,尤其在肺移植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水肿及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近年从不同角度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对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p38MAPK是近年发现的一类新的MAPK信号通路,它不仅在炎性反应、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现就p38 MAPK信号通路及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赵灿 刘冬冬 崔晓光关键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MAPK信号通路 P38MAPK PROTEIN 肺动脉高压 心肺转流 小鼠微量甲醛炎性痛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微量甲醛炎性痛模型,观察其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规律。方法①16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炎性痛组(F组),每组8只。F组小鼠左后肢足背注射5%的甲醛溶液3μ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甲醛溶液溶酶蒸馏水,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 h、4 h、12 h、1 d、2 d、3 d、5 d和7 d测定小鼠的热板舔足潜伏期和足趾容积。并记录小鼠在注入甲醛和蒸馏水后0~5 min和20~60min的累积舔足时间,分别代表Ⅰ相和Ⅱ相疼痛程度。②112只小鼠用于c-fos免疫组化测定,112只小鼠随机分成14组,对照组(C1,C2,C3,C4,C5,C6,C7组)和炎性痛组(F1,F2,F3,F4,F5,F6,F7组),每组8只。F组小鼠复制炎性痛模型,对照组不加处理。F组小鼠分别于致炎后1 h、4 h、12 h、1 d、3 d、5d和7 d麻醉处死、灌注后取腰膨大部位的脊髓进行c-fos免疫组化测定。结果①与C组相比,F组小鼠Ⅰ相和Ⅱ相累积舔足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1),F组小鼠与致炎前相比,致炎后各时间点,足明显肿胀(P<0.01),热板舔足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并出现痛觉过敏。②与C组相比,炎性痛小鼠脊髓中c-fos阳性表达增加(P<0.01)。结论小鼠微量甲醛炎性痛动物模型稳定可行;c-fos可能参与炎性痛的痛觉传导。 代小奇 刘金锋 都兴光 周华成 方先海 刘冬冬关键词:C-FOS 脊髓 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