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伟

作品数:34 被引量:144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矫治
  • 8篇正畸
  • 6篇上气道
  • 6篇锥形束CT
  • 5篇牙移动
  • 5篇正畸牙
  • 5篇正畸牙移动
  • 5篇切牙
  • 4篇中切牙
  • 4篇腭裂
  • 4篇矫治器
  • 4篇骨性
  • 4篇CBCT
  • 4篇唇腭裂
  • 3篇隐形矫治
  • 3篇上颌
  • 3篇少年
  • 3篇少年期
  • 3篇托槽
  • 3篇锥体束

机构

  • 29篇南京医科大学
  • 16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陆军指挥...
  • 2篇泰州市口腔医...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东台市人民医...
  • 1篇马鞍山市中心...
  • 1篇徐州市第四人...
  • 1篇泰州市疾病预...
  • 1篇苏州口腔医院
  • 1篇南京市妇幼保...

作者

  • 34篇侯伟
  • 18篇陈文静
  • 11篇李琥
  • 10篇林汤毅
  • 5篇潘永初
  • 5篇李文艳
  • 5篇李媛
  • 4篇邵胜
  • 4篇王林
  • 4篇穆超
  • 3篇韩霖霏
  • 3篇马俊青
  • 3篇刘翔
  • 3篇王震东
  • 3篇陈彬
  • 2篇倪洁丽
  • 2篇尹璐
  • 2篇余新洲
  • 2篇吕冬
  • 2篇陈彬

传媒

  • 17篇口腔医学
  • 5篇口腔生物医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凸面型成年女性正畸治疗后切牙与唇位置变化的CBCT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凸面型成年女性正畸拔牙矫正后切牙位置和唇组织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9例2017—2021年完成正畸治疗的凸面型年轻女性,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CBCT进行3D重叠,测量分析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正畸治疗后,SNA、U1-SN、上下唇到E线距离及鼻唇角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上中切牙内收量与治疗前上中切牙唇倾度、上唇到E线距离呈正相关;下唇内收量与治疗前下唇到E线距离呈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上唇内收量=0.174×上切牙内收量+1.103,下唇内收量=0.520×下切牙内收量+1.590。结论基于3D影像重叠分析,初步证实对凸面型成年女性患者进行正畸拔牙治疗,并通过控制切牙位置,可以有效改善唇部和面部突度,改善软组织面型,塑造唇部和侧貌美观。
倪洁丽吴青蘅侯伟蔡华阳张阳郭舒瑜
关键词:拔牙正畸治疗
微种植体颌骨植入区的CBCT测量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收集34例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牙合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1上颌距离牙合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8.1±0.1)mm。2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牙合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牙合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牙合平面11 mm时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牙合平面16 mm时最大。3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牙合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1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牙合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2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牙合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李文艳彭嘉琪林巍余新洲尹璐侯伟刘翔林汤毅陈文静
关键词:微种植体CBCT上颌窦下颌神经管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及颊廊变化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及颊廊的影响,并探讨颊廊与牙弓宽度改变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患者各50例,用石膏模型测量牙弓宽度,用正面自然微笑相测量颊廊宽度,比较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及颊廊宽度的改变量、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及颊廊宽度的改变量,研究拔牙对牙弓宽度及颊廊宽度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牙弓宽度的改变量与颊廊宽度的改变量之间的关联性来探究拔牙与否对牙弓宽度及颊廊宽度的影响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1拔牙组矫治后的上尖牙牙弓宽度增加,非拔牙组无明显增加;2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后前磨牙宽度均有所增加,但拔牙组增加量大于非拔牙组;3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后上颌第一磨牙间的宽度均有所增加,但非拔牙组增加量大于拔牙组;4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的颊廊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最后可视磨牙的宽度、矫治后尖牙牙弓宽度与颊廊宽度有相关性。结论 1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与拔牙与否有关;2矫治前后颊廊的改变与拔牙与否无关;3牙弓宽度的改变与颊廊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直接的相关性。
余国建陈付蓉李琥严斌邵胜林汤毅侯伟李媛
关键词:牙弓宽度
上颌中切牙水平埋伏阻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5年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是错[牙合]畸形中治疗的难点。由于上颌中切牙位于口腔的正前方,对患者的美观及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上颌中切牙缺失常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心理压力。由于颌骨内埋伏牙位置不当,不能萌出到正常咬合位置,临床常表现为萌出间隙不足、缺牙两侧牙齿的牙轴倾斜、邻牙牙根吸收、牙弓形态异常等,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1]。本文报告1例上颌乳中切牙外伤后根尖周炎导致的继承恒牙水平向埋伏阻生。
刘家蠧林汤毅侯伟陈文静
关键词:上颌中切牙正畸牵引
大鼠正畸牙牙周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变化,探讨正畸过程中细胞增殖变化的机制。方法选用幼年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加力后24 h、3 d、5 d、7 d、14 d、21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弱表达,实验组牙周膜中张力侧增殖细胞核抗原24 h时表达上调,3、5 d达最顶峰,7 d后逐渐下调,21 d趋于正常。结论正畸力促进牙周组织中细胞增殖,从而完成牙周组织的改建。
陈莉花许艳彬侯伟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增殖细胞核抗原牙周膜细胞
大鼠正畸牙移动中HIF-1_α的表达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5只,分别为:实验加力0、3、6、12、24h和3、5、7、14d组。选择左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右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设为自身对照。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牙周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HIF-1α表达发生改变。HIF-1α表达量在正畸模型加载后迅速上调,实验组于5d、对照组于1d时表达水平达到最高,所有观察区域牙周膜内HIF-1α表达显著增加,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HIF-1α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多个阶段起作用,参与了牙周膜早期的炎症反应及修复和晚期的改建。
陈彬李琥穆超侯伟陈文静
关键词:牙齿移动低氧诱导因子-1Α免疫组化
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患者软硬组织改变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分析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的颌骨生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3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12例;第1组(R组)使用头帽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2组(T组)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3组(C组)为对照组,选择同样条件的初诊检查后未治疗者。3组纳入标准相同: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4.5°,前牙覆盖≥6 mm,覆≥3 mm,下颌后缩。分别于治疗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T组相比,R组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唇审美平面距(Ls-E)、下唇审美平面距(Li-E)、上切牙露齿度(U1-Stms)、上颌6到FHp距离(U6-FHp)的减少量△R更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6到CFH距离(U6-CFH)、下颌平面角(SN-MP)、上颌平面角(PP-SN)的增加量更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帽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骨生长,同时能够有效抑制上颌骨发育,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改善患者面型。
吕冬顾鑫宇李琥邵胜王震东林汤毅侯伟
关键词:软组织侧貌
不同骨型人群髁突不对称性的锥形束CT评价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李文艳陈文静侯伟秦金炜段义峰穆锦全
关键词:锥形束CT骨型
上颌前方牵引对替牙期唇腭裂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替牙期单侧非综合征唇腭裂男性患者经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其软硬组织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经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单侧非综合征唇腭裂男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10.6±1.23)岁),拍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3D 11.95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对单侧唇腭裂男性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比较,其中ANS点前移量、A点前移量及B点后移量变化采用单样本t检验。结果矢状向骨性变化:∠SNA(P<0.01)、∠ANB(P<0.01)、Y轴角(P<0.05)、ANS点前移量(P<0.01)、A点前移量(P<0.01)和B点后移量(P<0.01)均显著增大,而∠SNB(P<0.05)则显著减小;垂直向骨性变化:∠MP-FH(P<0.01)、∠MP-SN(P<0.05)和ANS-Me线距(P<0.05)显著增加,而∠SN-PP(P<0.01)则显著减小;牙性变化:∠U1-NA(P<0.01)、U1-NA线距(P<0.01)、∠U1-SN(P<0.01)、前牙覆盖(P<0.01)和Wits值(P<0.01)均显著增加;而∠L1-NB(P<0.01)、L1-NB线距(P<0.01)和∠L1-MP(P<0.01)均显著减小;软组织变化:∠S-Ns-Sn(P<0.01)、∠Sn-Ns-Bs(P<0.01)、UL-EP线距(P<0.01)和LL-UL线距(P<0.01)均显著增加。结论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唇腭裂患者,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可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善颌间关系及软组织侧貌,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苏咏宽潘永初张晶超卞海峰方玉心侯伟韩霖霏
关键词:上颌前方牵引
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的CBCT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利用CBCT结合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对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择拍摄CBCT影像的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患者各20例,利用Dolphin Imaging 1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后的3D图像进行定位,建立三维参考系,定位硬组织颏前点(Po)、软组织颏前点(Pos)的三维坐标等,利用公式计算颏部软组织厚度即(Po-Pos)之间的距离及在各个坐标轴上的差异。结果颏部软组织厚度在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的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颏部软组织厚度计算数值在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在三维坐标系中,硬组织颏前点Po(x1,y1,z1)在Z轴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和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X轴的线距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骨面型人群颏部软组织厚度在三维坐标系中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水平面上的差异,硬组织颏前点在冠状面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和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间有一定的差异,这对正畸治疗的临床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熊莉李文艳陈文静侯伟刘翔林汤毅陈雪峰尹璐余新洲
关键词:骨面型厚度CBCT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