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方新

作品数:39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2篇合金
  • 8篇时效
  • 6篇物理性质
  • 5篇电解
  • 5篇电解铜
  • 5篇原子
  • 5篇原子状态
  • 5篇热力学
  • 5篇CU
  • 4篇电子结构
  • 4篇石墨
  • 4篇石墨烯
  • 4篇子结构
  • 4篇可溶性
  • 4篇复合粉
  • 4篇AU
  • 4篇CU-NI
  • 3篇镀铜
  • 3篇热力学性质
  • 3篇弥散

机构

  • 25篇南昌大学
  • 15篇中南大学
  • 2篇九江学院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南昌航空大学

作者

  • 39篇余方新
  • 13篇谢佑卿
  • 10篇彭红建
  • 10篇陶辉锦
  • 9篇程建奕
  • 7篇刘锐锋
  • 7篇叶楠
  • 7篇李晓波
  • 7篇唐建成
  • 6篇谭敦强
  • 4篇李小波
  • 4篇聂耀庄
  • 4篇周松
  • 2篇陈强
  • 2篇赵玉超
  • 1篇敖学文
  • 1篇杜大明
  • 1篇李样生
  • 1篇沈斌
  • 1篇刘阳

传媒

  • 5篇中国有色金属...
  • 4篇稀有金属
  • 3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特种铸造及有...
  • 2篇粉末冶金工业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金属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中南工业大学...
  • 1篇材料导报
  • 1篇铸造
  • 1篇材料工程
  • 1篇贵金属
  • 1篇铜业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弥散第二相对变形弥散强化铜合金亚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TEM对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弥散第二相不仅可以提高基体中的位错密度,而且对位错的亚结构有重要的影响。细小的Al2O3弥散相的存在,导致合金变形时位错在基体中均匀、随机的分布,并使得位错胞组织难于形成,且数量较少。随着弥散程度的增加,变形中会产生更多的位错,位错胞形成更难,胞尺寸也进一步减小。
程建奕余方新杜大明马明亮
关键词:弥散相弥散强化铜合金亚结构
贵金属Cu、Ag、Au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被引量:9
2006年
由纯金属单原子理论(OA)确定了面心立方结构(FCC)贵金属Cu、Ag、Au的电子结构依次为[Ar](3dn)5.58(3dc)4.21(4sc)0.23(4sf)0.98、[Kr](4dn)4.87(4dc)4.56(5sc)0.66(5sf)0.91、[Xe](5dn)4.20(5dc)4.90(6sc)1.57(6sf)0.33,并确定了Cu、Ag、Au的密排六方结构(HCP)和体心立方结构(BCC)两种初态特征晶体和初态液体的电子结构。根据自然态的电子结构定性解释了熔点、拉伸强度、维氏硬度、体弹性模量、电导和热导率物理性质差异与电子结构的关系,定量计算了晶格常数、结合能、势能曲线及线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变化。根据非自然态的电子结构,定性解释了晶体结构BCC和HCP的关系。
陶辉锦谢佑卿彭红建余方新李晓波聂耀庄刘锐锋
关键词:电子结构结合能物理性质
Cu-1.6Ni-1.2Co-0.65Si合金的再结晶及性能研究
本文研究了固溶工艺,时效工艺以及不同轧制变形量对Cu-1.6Ni-1.2Co-0.65Si合金完全再结晶温度的影响,以及该合金再结晶过程中硬度以及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合金在950℃保温2h水淬后冷轧变形量越大,合金...
申珍奇余方新
关键词:再结晶温度固溶时效
用特征晶体模型计算Ta-W相图被引量:1
2005年
介绍用特征晶体模型描述合金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Ta W相图进行了优化和计算,选择描述有序和无序Ta W合金相吉布斯自由能表达式,并确定其中的参数。计算的相图与前人的计算的一致。讨论有序Ta W合金的热力学,并说明无序Ta W固溶体比有序的金属间化合物更稳定。
李小波谢佑卿余方新
关键词:相图热力学
原位生成TiC制备弥散强化铜材料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将Ti粉、石墨粉、铜粉混合球磨,把粉末制成压片,加入到铜熔体中,利用铜熔体的高温使压片发生热爆反应的方法,制备TiC弥散强化铜,研究预压块中Ti/C原子数比值,TiC体积分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对TiC形成机制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制备的特点是TiC颗粒细小,对于同一Ti/C原子比值,TiC颗粒在铜熔体中体积分数为5%较2%时,得到的弥散效果更好,在预压块中,当Ti/C原子数比值为2.0时,得到的试验效果较理想。
汪志斌谭敦强王巍余方新
关键词:原位生成弥散强化碳化钛铜基复合材料
Cu-Al合金内氧化工艺参数对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对Cu-0.3Al合金粉末进行了内氧化工艺及其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内氧化温度条件下,初期(15min)合金的电导率和硬度均显著提高,随内氧化时间延长,电导率和硬度略有提高,一定时间后电导率趋于不变,硬度甚至略有下降,且温度越高硬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900℃×1h内氧化条件下合金的性能达到最佳,电导率值达到84.6%IACS,硬度高达HV130。内氧化的温度对内氧化析出物A12O3的形核和长大有较大影响,随着内氧化温度的升高和内氧化过程的进行,A12O3粒子的尺寸有所长大,部分粒子发生γ相向粗大的α相的转变。
程建奕敖学文余方新谭敦强
关键词:内氧化动力学弥散强化
Cu-4.5%Ti合金的固态相变特征及性能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了Cu-4.5%Ti合金在固溶淬火、时效阶段的固态相变特征,采用维氏硬度计和FQR7501涡流导电仪测试了合金在400~50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硬度和导电率。结果表明:合金在固溶淬火时就已发生了调幅分解和有序化,时效初期过渡态的1/4{11/20}有序化Cu3Ti相连续转变为具有D1a结构的β'-Cu4Ti有序相。经高温长时间的时效后,部分亚稳态的β'-Cu4Ti有序相最终转变为平衡态的β-Cu4Ti相。此亚稳、共格、有序的棒状β'-Cu4Ti相使合金获得了最大的硬度,而调幅组织和β'-Cu4Ti相在时效的早期对合金的强化贡献巨大。500℃时效2 h后,合金的硬度和电导率分别为290 HV0.3和9%IACS。
程建奕何昆哲邓明强余方新
关键词:调幅分解时效
面心立方和亚稳液相Cu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被引量:2
2007年
根据SGTE数据库的晶格稳定参数和Debye-Gruneisen模型,运用纯金属单原子(OA)理论研究了面心立方和亚稳液相Cu的原子状态、原子势能、原子动能、原子体积、体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子结构计算结果与采用第一原理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单键半径,原子动能和原子势能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线热膨胀系数计算值与实验值较吻合;固液相变时,Liquid-Cu的自由电子和共价电子均向非键电子转移,共价d电子向共价s电子转移,电子结构的转变降低液相的导电性,削弱液相原子配位的方向性,引起原子单键半径和体积增大。
陶辉锦谢佑卿彭红建余方新刘锐锋李晓波
关键词:电子结构
一种铜及铜合金熔炼用覆盖剂
一种铜及铜合金熔炼用覆盖剂,其特征是其成分为:5-10wt.%的氟化钙、5-15wt.%的氯化钠、3-10wt.%的石墨、余量为冰晶石;将以上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经200℃烘干后得到。本发明的覆盖剂具有:保温效果非常显著...
谭敦强余方新詹益街杨小霞刘阳
文献传递
金属Ni、Pd、Pt的原子状态和性质被引量:7
2006年
依据纯金属单原子理论(OA)确定了面心立方结构(fcc)金属Ni、Pd、Pt的原子状态依次为:[Ar](3dn)2.69(3dm)0.66(3dc)5.24(4sc)0.25(4sf)1.16,[Kr](4dn)5.98(4dc)2.23(5sc)1.56(5sf)0.23,[Xe](5dn)6.48(5dc)2.02(6sc)1.48(6sf)0.02,由这种原子状态计算的晶格常数、结合能、体弹性模量等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定性解释了金属Ni、Pd、Pt的原子状态与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催化性能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到了金属Ni、Pd、Pt的势能曲线,以及线热膨胀系数和比热等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彭红建谢佑卿余方新
关键词:物理化学原子状态物理性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