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作品数:67 被引量:176 H指数:8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颈椎前路手术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术后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索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功能的影响,改进手术细节,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方法,自2016年3月始,将于华西医院骨科住院拟行颈椎前路连续双节段椎间融合(Zero-P假体)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入选20例,对照组在植入颈椎假体后常规缝合椎前筋膜;实验组在常规缝合椎前筋膜的基础上于椎前软组织间隙放置可吸收胶原生物膜。术后3天、3月、6月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前软组织(PST)厚度以判断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并完善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和吞咽-生活质量(SWAL-QOL)问卷调查以评估吞咽功能。结果术后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PST肿胀分别为(0.59±0.38)cm和(0.63±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PST肿胀分别为(0.19±0.12)cm和(0.43±0.35)cm、(0.2±0.12)cm和(0.4±0.31)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SWAL-QOL问卷评分分别为62.05±1.57和61.26±1.48、68.75±1.33和68.05±1.4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SWAL-QOL问卷评分分别为65.9±1.41和63.47±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分别为35%和55%、10%和2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5%和4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能够在ACSS术后早期降低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在极早期可以预防中度及以上吞咽困难的发生。 黄康康 邓宇骁 丁琛 王贝宇 陈华 戎鑫 马立泰 洪瑛 刘浩关键词:颈前路手术 吞咽困难 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对相邻节段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R)术后异位骨化(HO)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相邻节段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Prestige-LP假体单节段CDR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将资料完整且随访在3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末次随访时间点HO发生情况以及HO对临床疗效指标和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IDH)、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9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44±8)岁,随访(62±23)个月。末次随访34例患者发生了HO,McAfeeⅣ级HO 7例(7.6%)。末次随访时,HO与无HO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相邻节段I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0.825和t=0.877、0.644,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相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t=0.056、0.709,均P>0.05),末次随访HO组相邻节段ROM高于无HO组(上位:10.0°±2.0°比9.0°±1.3°,下位ROM:10.2°±1.9°比8.8°±1.3°,t=2.824、4.022,均P<0.05)。HO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高于无HO组(41.2%比19.0%,χ^2=5.343,P<0.05)。结论Prestige LP假体单节段CDR术后中长期随访发生HO是常见现象,但HO不影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CDR术后HO可能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 李广州 刘浩 陈华 丁琛 杨毅 王贝宇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相邻节段 整块自体椎板棘突骨用于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前中柱骨缺损修复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整块自体椎板棘突骨用于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中前、中柱骨缺损修复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3年5月因胸腰椎结核采取后路手术并行前、中柱植骨重建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整块自体椎板棘突骨移植38例(A组),自体结构性髂骨移植40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结核累及节段及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节段性后凸角及椎间高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ESR、CRP、VAS评分、ODI、骨融合情况、ASIA评级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节段性后凸角变化和椎间高度变化。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110个月,平均64.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ESR、CRP、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并随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术后3 d A组VA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外,两组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节段性后凸角和椎间高度差异,以及两组节段性后凸角和椎间高度矫正及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1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例切口感染;B组发生1例下肢肌间深部静脉血栓,2例胸腔积液、10例取骨区疼痛;两组各有2例患者因高尿酸引发痛风;两组取骨� 陈宏炜 李涛 陈华 修鹏关键词:骨缺损 脊柱稳定性 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在骨量减少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_(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陈华 伍援朝 刘浩 王晓斐 海米提·阿布都艾尼 龚全 邓宇骁关键词:颈椎 颈椎病 假体和植入物 优化微型钢板侧块螺钉位置减少颈椎单开门术后轴性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中侧块螺钉位置与小关节面破坏的关系,优化侧块螺钉位置,比较未优化与优化患者小关节破坏情况及轴性疼痛情况.[方法]纳入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78例行后路C... 陈华 刘浩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孔清泉关键词: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高度变化对小关节重合面影响的影像学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高度变化对小关节重合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行颈5-6节段Prestige-LP间盘置换患者的颈椎CT资料,计算出其手术前后的小关节重合面积(Facet Joint Ov... 孟阳 娄纪刚 王贝宇 吴廷奎 陈华 邓宇晓 丁琛 刘浩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 椎间隙 小关节 颈椎 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且随访时间1年以上的123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IH,并按术后平均IH变化值(术后1周IH与末次随访的差值)将所有患者分为IH维持组(IH变化值<平均IH变化值)和IH丢失组(IH变化值≥平均IH变化值)。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7 Cobb角及手术节段曲度,术后3周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率及末次随访时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两组间定量变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变量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根据所有患者术后平均IH变化值(2.08±0.94mm),将123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IH维持组64例,随访时间为15.95±3.39个月;IH丢失组59例,随访时间为16.95±2.87个月。两组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及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C2-7 Cobb角和手术节段曲度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H维持组术前IH为5.65±1.69mm,术后1周为8.33±0.78mm,末次随访为6.89±0.98mm,平均变化量为1.44±0.79mm;IH丢失组术前IH为5.31±1.58mm,术后1周为8.25±0.76mm,末次随访为5.50±1.01mm,平均变化量为2.75±0.52mm。IH维持组末次随访时IH和IH变化值显著高于IH丢失组(P<0.001)。术后3个月时IH维持组融合率为64.06%,IH丢失组为42.37%( 海米提·阿布都艾尼 刘浩 王贝宇 吴廷奎 洪瑛 孟阳 陈华关键词:椎间隙高度 孤岛漂浮揭盖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及脊髓病的近期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孤岛漂浮揭盖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及脊髓病的近期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2年4月,采用孤岛漂浮揭盖术治疗31例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及脊髓病患者。男17例,女14例;年龄36~78岁,平均55.9岁。脊髓压迫症状持续时间3~62个月,平均27.2个月。病变累及节段T1~64例,T7~1227例。术前神经功能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为(4.7±0.6)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行胸椎MRI复查评估脊髓压迫和减压程度,采用m 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并计算术后12个月恢复率。结果手术时间122~325 min,平均204.5 min;术中出血量150~800 m L,平均404.8 m 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者下肢无力、步态障碍、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各时间点m 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评分进一步改善,其中1、3、6个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恢复率为69.76%±11.38%,其中神经功能达优10例、良2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3例、硬脊膜缺损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无神经损伤加重、黄韧带骨化复发或术后胸椎畸形发生。结论孤岛漂浮揭盖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及脊髓病安全,可有效避免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功能恢复较好。 钟诚 修鹏 陈华 李涛关键词:黄韧带骨化 胸椎管狭窄 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旋转中心偏移对屈伸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位置偏移对术后屈伸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行C5-... 刘浩 戎鑫 龚全 洪瑛 娄纪刚 武文杰 孟阳 陈华Pretic-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总结采用一种新型人工颈椎间盘(Pretic-Ⅰ)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12月采用Pretic-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10例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7~51岁,平均40岁。病程4~36个月,平均15.4个月。手术节段:C_(4、5)1例,C_(5、6) 8例,C_(6、7) 1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于颈椎X线片测量目标椎间隙高度,目标椎间隙及上、下位相邻椎间隙活动度,评价颈椎运动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椎动脉损伤、食管气管瘘、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血肿形成、假体松动、脱落等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即刻及3个月时目标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目标椎间隙及上、下位相邻椎间隙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tic-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同时较好地维持了手术节段及上、下相邻间隙的运动特征。 刘浩 邓宇骁 刘子扬 王贝宇 丁琛 洪瑛 陈华 马立泰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