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经验总结被引量:4
- 2007年
- 随着心脏瓣膜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例数日益增多,瓣膜外科不得不面临再次手术的问题。患者既往曾进行过心脏闭式分离术、直视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术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瓣膜病变复发,置换的人造瓣膜发生内源性或外源性功能障碍,引起急性或慢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必须再次手术矫正或置换新的人造瓣膜。1987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共为16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再次手术,现总结如下。
- 韩志伟邹龙王晓明王亮
-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脏瓣膜手术人造瓣膜闭式分离术
- 17-mm Regent瓣治疗狭小主动脉瓣环患者术后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17-mmRegent瓣置换主动瓣术后心功能、跨主动脉瓣压差变化。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主动脉瓣环狭小的患者7例,均为女性,年龄49-65(54.0±10.8)岁,平均体表面积(BSA)(1.42±0.32)m2,心功能(NYHA)Ⅲ级5例、Ⅱ级2例,平均射血分数(EF)(0.45±0.12)。均在体外循环下用17-mm Regent(St.Jude Medical)瓣置换主动脉瓣,瓣环尺寸使用厂家的测瓣器测量,术前和术后心脏功能用超声方法进行评估。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心功功(NYHA)Ⅰ级4例、Ⅱ级3例。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平均(16.0±4.2)mmHg。结论17-mmRegent(St.Jude Medical)瓣对狭小主动脉瓣环患者是较好的选择,它能避免扩大主动脉瓣环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而且未发现人瓣不匹配现象(PPM)。
- 王亮王晓明韩志伟邹龙
- 关键词:主动脉瓣疾病主动脉瓣置换
- 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例;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40-98(108±3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78(48±14)min,手术时间90-188(110±30)min。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2个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置换等手术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 王亮王晓明韩志伟邹龙员建平贾凡
-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通过与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对比,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CCABG组(n=15)和OPCAB组(n=21),记录两种方法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手术和住院时间、引流量、血肌酐等近期临床指标。结果与CCABG相比,OPCAB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缩短[(183.65±52.71)min vs.(273.32±36.53)min]、住院时间缩短[(8.60±1.38)d vs.(14.30±3.18)d]、24h引流量明显减少[(278.31±138.50)ml vs.(473.84±121.76)ml]、血肌酐明显下降[(105.65±19.42)mmol/L vs.(139.41±38.61)mmol/L]。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 邹龙王亮韩志伟王晓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疗效
- 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总结分析30例心脏超声检查射血分数〈3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进行选择性OPCAB手术30例,全部经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射血分数为25-30(25.3±6.1)%。有心梗史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8例、Ⅳ级5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21例、左主干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3.6±0.7)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无死亡病例。有3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低心排综合征,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2例患者术后出现室颤,均复苏成功。结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
- 邹龙王亮王晓明韩志伟
-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射血分数
- 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临床研究
- 王亮王晓明殷巍高岚员建平贾凡刘秀利邹龙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除了药物及介入治疗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那些多支病变和具有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桥血管通畅性至关重要,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分为体外循...
- 关键词:
-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双源CT评价
-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瘤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急、慢性胸降主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6例胸降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覆膜支架36枚,完全封堵动脉内膜破口,真腔血流恢复正常,近期疗效满意。结论使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离术治疗胸降主动脉瘤,符合其病理解剖特点,能很好地封闭内膜破口.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宽、治疗效果确切、康复迅速等优点。
- 王晓明王亮韩志伟员建平殷巍贾凡邹龙
- 关键词:覆膜支架胸主动脉瘤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脏泵衰竭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韩志伟王亮王晓明邹龙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泵衰竭血流动力学
-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120例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PB)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0月至2008年2月正中切口下120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其转归。结果术后除右心功能不全2例及术后早期出现声音嘶哑5例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是CPB下处理PDA的主要方法,可降低肺部、脑部并发症。
- 王晓明王亮韩志伟员建平邹龙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体外循环
-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 王亮殷巍王晓明员建平韩志伟邹龙贾凡
- 关键词:瓣膜置换手术心房纤颤双极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