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 作品数:33 被引量:107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桥蛋白促进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恶性表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对低侵袭性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pcDNA3.1(-)/OPN重组质粒转染SMMC-7721细胞,以空质粒转染作对照,用RT-PCR反应、Westernblot检测OPN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OPN、MMP-2、-9、尿激酶纤溶酶原活化因子(uPA)水平,并用体外功能试验观察转染前后恶性表型的变化。结果重组质粒转染SMMC-7721后OPN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培养上清液OPN为(3.02±0.12)ng/ml,对照组为(1.43±0.07)ng/ml,MMP-2重组质粒转染组为(43.04±3.06)ng/ml,对照组为(22.15±4.34)ng/ml、uPA重组质粒转染组水平明显高于空质粒转染组,分别为(4.78±0.70)ng/ml和(1.61±0.34)ng/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89、6.81和7.03,P值均〈0.01。MMP-9水平分别为(7.82±2.25)ng/ml和(7.70±1.92)n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功能试验提示SMMC-7721转染OPN重组质粒后细胞黏附、运动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细胞黏附率为75.33%±10.59%,对照组为57.34%±2.52%,t=2.86,P〈0.05。运动试验透膜细胞数分别为(14.3±2.5)个和(6.3±1.5)个,t=4.70,P〈0.05。侵袭试验透膜细胞数分别为(8.2±1.5)个和(4.1±1.3)个,t=4.11,P〈0.05。而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结论OPN可能是通过增加MMP-2、uPA分泌促进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恶性表型。
- 陈荣新薛同春叶胜龙孙瑞霞赵燕汤钊猷
- 关键词:肝细胞细胞系骨桥蛋白
- 靶向survivin的小干扰RNA对HCCLM6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小干扰RNA对高侵袭潜能人肝癌细胞HCCLM6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4种人肝癌细胞株,以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质表达,进而筛选出高表达survivin基因的肝癌细胞。构建针对survivinmRNA的干扰质粒pshRNAsurvivin及阴性对照质粒pGPU6/GFP/Neo-NC,并将其转染HCCLM6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rvivin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肿瘤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的改变及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的改变。结果4种肝癌细胞随侵袭能力升高survivinmRNA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HCCLM6细胞survivin表达水平最高;Westernblot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HCCLM6细胞转染pshRNAsurvivin后,survivin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抑制率达93.500%±3.117%,与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组(8.215%±0.7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52,P〈0.01)。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survivin重组质粒转染组黏附率为11.403%±1.256%,阴性对照组为32.545%±1.367%(t=20.732,P〈0.01)。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32.6±1.4)】个相比,转染pshRNA survivin后,细胞侵袭力明显下降【(13.5±0.9)个,t=14.5,P〈0.01】。结论Survivin与肝癌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并随侵袭转移潜能升高表达水平升高。pshRNAsurvivin可以特异性抑制高侵袭肝癌细胞HCCLM6中survivin表达,并显著降低其侵袭、黏附能力,小干扰RNA技术有望成为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新途径。
- 韩丹叶胜龙刘彬彬陈荣新薛同春孙瑞霞赵燕陈洁
- 关键词:RNA干扰SURVIVIN
- α干扰素对人高转移肝癌细胞系HCCLM3血管形成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研究IFN-a对高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系HCCLM3 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和白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探索IFN-a抗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 方法:将HCCLM3细胞在高糖DMEM培养液(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和加入了不同剂量(30,300或3 000 kU/L)IFN-α的DMEM培养液中孵育72 h.ELISA法检测IFN-α干预组与对照组(未加入IFN-α)中VEGF, bFGF,MMP-2,MMP-9和IL-8的表达情况. 结果:HCCLM3细胞空白对照组中VEGF,MMP-2, bFGF和IL-8的表达浓度分别为2556±122.6,4400±1000, 28.05±5.1和1 160±69.4 ng/L.同时IFN-α为300 kU/L时, VEGF,MMP-2,bFGF和IL-8的浓度分别为2 476.5±125.7 (P<0.05),2 400±600(P<0.01),25.8±1.6和1 0791±5 ng/L; IFN-α为3 000 kU/L时,VEGF,MMP-2,bFGF和IL- 8的浓度分别为2 289.5+119.5(P<0.01),2 000±500 (P<0.01),25.1±2.9和1 087.9±83.9 ng/L.各组中均未检测到MMP-9的表达. 结论:IFN-α对HCCLM3细胞VEGF和MMP-2蛋白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bFGF,IL- 8和MMP-9的表达浓度在IFN-α各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别.IFN-α对肝癌细胞中VEGF租MMP-2表达水平的下调在其抗肝癌血管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赵铭锋王鲁许祖德赵燕汤钊猷
- 关键词:Α-干扰素HCCLM3血管形成因子
- 骨桥蛋白促进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促进肝癌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质粒转染、G418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OPN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以空质粒转染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细胞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差异。选取其中3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9、uPA),用ELISA方法检测其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肿瘤转移基因芯片比较发现SMMC-7721高表达OPN后,有88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有6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高表达OPN SMMC- 7721上清液MMP-2、u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6.11±3.12)vs(19.66±3.69)μg/L,(5.36±0.94)vs(1.39±0.64)μg/L,而MMP-9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7±2.42)vs(7.25±2.14)μg/L,]与基因芯片结果符合。结论在SMMC-7721肝癌细胞株中OPN高表达引起多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改变。OPN可能通过上调MMP-2、uPA等基因表达促进肝癌转移。
- 陈荣新薛同春叶胜龙孙瑞霞赵燕汤钊猷
- 关键词:基因骨桥蛋白
- α干扰素对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研究应用α干扰素 (Interferon- α , IFN- α)对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癌转移复发的抑制作用,以及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是否与IFN-α的疗效有协同作用。方法在体外检测IFN-α和(或)ATRA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2、BEL-7405、MHCC97增殖的影响。44只裸鼠肝内原位接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肿瘤组织,于种植后第10天切除移植瘤,共分5组,分别为IFN-α治疗组(皮下注射, 3×105 U·只一1· d-1) 8只裸鼠, IFN-a治疗组(6 × 105 U·只一1· d-1) 8只裸鼠, ATRA治疗组(灌胃, 20 mm· kg-1· d-1) 8只裸鼠, IFN-α联合 ATRA治疗组( 20 mm· kg-1· d-1灌胃, IFN-α 6×105 U·只-1· d-1皮下注射) 8只裸鼠,对照组 12只裸鼠。于切除后第 2天开始用药,治疗 35 d后处死动物,测量复发瘤大小,观察肝内播散、肝外转移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IFN-α和ATR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作用不明显。对照组裸鼠肺转移率为 100%(12/12)、肝内复?
- 王鲁汤钊猷薛琼孙惠川陈军高冬梅赵燕陈洁孙瑞霞刘银坤叶胜龙
- 关键词:干扰素Α肿瘤复发
- 肝癌患者A-LAK细胞与苯乙酸协同抗瘤的观察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简化粘附性LAK(A LAK)细胞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其与苯乙酸 (PA)的协同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苯丙氨酸甲酯(PME)处理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而制备A LAK细胞 ;观察人肝癌SMMC772 1细胞株经PA处理后增殖能力的变化 ;并用经PA预处理的SMMC772 1培养上清液作用于A LAK细胞 ,观察A LAK增殖能力与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采用PME制备的A LAK细胞 ,其增殖能力显著高于非粘附性LAK细胞 (NA LAK)和常规LAK细胞 ;肿瘤细胞经PA作用后 ,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肿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可明显抑制A LAK的增殖与杀伤活性 ,而经苯乙酸预处理的上清液则抑制作用减弱。结论 :采用PME可简便快速地制备A LAK ,而苯乙酸可与A LAK协同发挥抗瘤作用。
- 郑宁叶胜龙孙瑞霞赵燕汤钊猷
- 关键词:肝细胞癌苯乙酸
- 原发性肝癌免疫与基因治疗的实验及应用研究
- 叶胜龙汤钊猷贺平刘彬彬邱双健郑宁廖勇干育红孙瑞霞冯学胜陈敏葛宁灵赵燕柴晓杰吴伟忠
- 该项目依靠课题组多年来在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的积累与特色,在细胞因子的多途径应用、免疫活性细胞的制备及改进、双功能抗体的构建及应用、新型免疫攻击靶点的探索、甲胎蛋白转录调控、细胞因子基因及融合基因治疗的应用、反义核酸...
- 关键词: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基因治疗
- 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在8号染色体上的功能定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为进一步寻找和克隆可能的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以序列标签位点(STS)为路标,运用基因组物理图谱方法分析人类染色体8p上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相关染色体缺失状况,从NCBI的UniSTS数据库查询STS的引物序列,以微细胞杂交克隆DNA为模板(A9/C5F1和A9/C5F2为转移不抑制组,A9/C5F4、A9/C5F8和A9/C5F10为转移抑制组)进行STSPCR扩增。结果人类染色体8p上从D8S542位点起至D8S1973位点区段(位于染色体8p21.1~23.1区域,约18cM)存在转移抑制组杂交克隆STS位点不同程度的获得和转移不抑制组杂交克隆组STS位点的缺失。结论D8S542~D8S1973所在的人类染色体8p21.1~23.1区域可能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
- 宋丽杰叶胜龙王凯峰梁春敏刘虎孙瑞霞赵燕汤钊猷
- 关键词:肝细胞转移抑制基因
- DLC-1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在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组织中DLC-1基因的表达。结果在51对配对的肝细胞癌与癌旁无瘤肝组织中,前者DLC-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后者(P<0.01),且高侵袭性肝细胞癌组明显低于低侵袭性肝细胞癌组(P<0.05)。结论DLC-1基因在HC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其侵袭性高低相关。
- 宋丽杰叶胜龙王凯峰翁永强梁春敏孙瑞霞赵燕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缺失基因-1
- 卡培他滨联合干扰素-α抑制裸鼠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研究卡培他滨联合干扰素-α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 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卡培他滨组、干扰素组和联合用药组。用药3周后,观察肝内原位瘤体积的变化,利用ELISA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内的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卡培他滨组、干扰素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033±146mm^3、455±236mm^3、248±114mm^3和46±29mm^3。与对照组肿瘤体积相比,给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联合用药组尤为突出,差异极显著(P<0.01)。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表明联合应用卡培他滨与干扰素具有协同作用。应用干扰素组(包括干扰素组与联合用药组)与未用干扰素组(包括对照组与卡培他滨组),肿瘤组织中TP酶表达水平分别为30.52±10.73ng/mg蛋白质20.10±3.67ng/mg蛋白质,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干扰素-α可上调肝癌组织中TP酶表达,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LCI—D20肝癌生长的作用。
- 肖永胜汤钊猷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薛琼赵燕
- 关键词:卡培他滨干扰素-Α裸鼠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