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文芳

作品数:16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帕金森
  • 4篇帕金森病
  • 3篇帕金森病患者
  • 3篇疗效
  • 3篇病患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多巴
  • 2篇致病基因
  • 2篇头痛
  • 2篇偏头痛
  • 2篇缺血
  • 2篇细胞
  • 2篇疗效观察
  • 2篇基因
  • 2篇家系
  • 2篇家系致病
  • 2篇家系致病基因
  • 2篇教学
  • 2篇桂利嗪

机构

  • 15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淮南东方医院

作者

  • 15篇许文芳
  • 7篇刘晓林
  • 6篇屈洪党
  • 6篇陈育华
  • 6篇时鹏
  • 5篇谢静
  • 5篇叶明
  • 4篇许力
  • 4篇桑道乾
  • 4篇王春
  • 3篇马博
  • 2篇周海艳
  • 2篇陈齐鸣
  • 2篇路屹
  • 2篇李琰
  • 1篇钱伟东
  • 1篇殷亮
  • 1篇胡松年
  • 1篇潘攀
  • 1篇谈昕煜

传媒

  • 5篇中华全科医学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HA2DS2-VASc评分、NIHSS评分联合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2
2023年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基线NIHSS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2020年住院的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完整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按照发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相关资料的差异,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ROC曲线的结果评估CHA2DS2-VASc评分、基线NIHSS评分、NLR单个指标以及三者联合对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8例病人,其中预后不良组90例,预后良好组148例。2组年龄、性别、合并肺部感染率、基线NIHSS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尿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A2DS2-VASc评分、基线NIHSS评分和NLR均为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三项指标及联合预测对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85、0.726和0.932(P<0.01)。结论:CHA2DS2-VASc评分、NIHSS评分联合NLR对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用于病人早期病情评估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
马博李理骆嵩李玉玉谢静许文芳刘晓林许力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梗死NIHSS评分
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1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因失访脱落6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奇数者为氟桂利嗪组(37例,给予氟桂利嗪治疗),偶数者为丙戊酸镁组(38例,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后氟桂利嗪组和丙戊酸镁组头痛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氟桂利嗪组和丙戊酸镁组头痛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8.92%和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用于防治偏头痛安全有效。
许文芳陈育华谢静王春刘晓林
关键词:偏头痛丙戊酸镁氟桂利嗪
丙戊酸镁预防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正>目的丙戊酸镁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1名符合研究方案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脱落6例,共计75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氟桂利嗪组37例,给予氟桂利嗪治疗:丙戊酸镁组38例,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治疗3个月...
许文芳屈洪党
关键词:丙戊酸镁偏头痛氟桂利嗪
文献传递
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3
2017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1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临床医学本科生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名,男生18名,女生12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为(22.2±1.51)岁;对照组30名,男生16名,女生14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为(22.9±1.65)岁。2组学生年龄、性别及神经病学理论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2组的教学效果。结果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分数分别为81.2±4.7和71.1±4.4,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分数分别为89.6±3.6和81.6±4.9,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调查问卷中,2组学生对"学生自学能力"与"基础知识掌握"这两项内容的评价差别不大,但是在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内科学习兴趣、知识面扩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三个方面,实验组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提高神经内科实习医师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
刘晓林陈育华谢静许文芳马博叶明李倩倩
关键词:PBL教学法神经内科临床教学
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清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帕金森病(P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年龄在40~69岁之间的早期PD患者,病史1~3年,UPDRS评分小于20分,且其血清HP抗体阳性,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男性20人,女性10人,从小剂量开始给予美多芭治疗,每次美多芭0.0625g,每132次,逐渐增加剂量,最高量为每次0.25g,每日3次;观察组30例,男性19人,女性11人,在此基础上加用清除Hp治疗(雷尼替丁0.15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共7d)。采用UPDRS评分量表比较2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UPDRS评分从11.77分别降至9.43分(P〈0.01)和8.73分(P〈0.01),治疗3个月UPDRS评分较治疗1个月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UPDRS评分从12.67分别降至10.30分(P〈0.01)和7.77分(P〈0.01),治疗3个月UPDRS评分优于治疗1个月UPDRS评分(P〈0.01)。治疗1个月UPDR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140);治疗3个月后UPDR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8)。结论清除Hp感染可提高治疗PD的疗效。
许文芳陈育华马博时鹏陈齐鸣屈洪党
关键词:帕金森病美多巴幽门螺杆菌
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筛查
目的:筛查结节性硬化症(TSC)的致病基因.方法:对收集的TSC家系患者进性TSC1和TSC2基因外显子测序,所得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患者TSC1和TSC2基因外显子区域均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TSC 患者在TSC1 和...
桑道乾路屹许文芳王春时鹏王玉婷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家系致病基因临床筛查
中国先天性副肌强直一家系致病基因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收集的中国先天性副肌强直(PC)一家系致病基因进行初步筛查。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对中国PC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的SCN4A基因24个外显子测序,分析比较中国PC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与正常人群的差异。结果未发现该中国PC家系在SCN4A基因24个外显子存在致病突变。结论该中国PC家系的发病与SCN4A基因无关。
桑道乾谈昕煜陈静时鹏许文芳陈齐鸣胡松年
关键词:致病基因肌强直先天性家系初步筛查
丁苯酞通过调控自噬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来保护多巴胺神经元
2022年
研究丁苯酞(NBP)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自噬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方法:利用脂多糖(LPS)激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构建帕金森(PD)炎症反应细胞模型,将其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LPS组)、LPS+Hunger(饥饿)组、LPS+NBP组和LPS+NBP +Rapamycin(雷帕霉素)组。并将以上各组BV-2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SH-SY5Y细胞(多巴胺能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免疫印迹检测LC3Ⅰ/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NF-α、LC3的mRNA水平, 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CCK-8法检测SH-SY5Y细胞活力。结果:与Control组比,LPS处理后小胶质细胞自噬增强,LC3,Beclin1表达增加(P<0.05),LC3Ⅰ/LC3Ⅱ降低(P<0.05);LPS和饥饿自噬均能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TNF-α表达增加(P<0.05)。与LPS对照组比,LPS+NBP组和LPS+NBP +Rapamycin组自噬水平下调:LC3,Beclin1表达降低(P<0.05),LC3Ⅰ/LC3Ⅱ比值上升(P<0.05),而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得到抑制:TNF-α基因表达(P<0.05)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LPS模型组和LPS+Hunger组的小胶质细胞会导致SH-SY5Y细胞活力下降(P<0.05),加NBP组则相反,SH-SY5Y细胞活力上调(P<0.05)。结论: NBP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减少其活化,进而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周海艳李琰许文芳
关键词:丁苯酞小胶质细胞自噬脂多糖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P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PD患者为观察组(PD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PD组行统一帕金森病...
叶明陈育华刘晓林许力许文芳谢静时鹏屈洪党
关键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帕金森病
文献传递
丁苯酞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疗效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BP组(43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继续其最初的药物治疗方案,NBP组患者给予NBP每次200 mg,每天3次,口服24周。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48周的震颤评分和运动迟缓加强直评分,MoCA评分以及不良事件(AEs)。结果2组组内治疗前后运动迟缓加强直评分、震颤评分和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前运动迟缓加强直评分、震颤评分评分和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第12周、24周和48周,NBP组运动迟缓加强直评分(26.26±13.57、21.72±11.71、20.52±11.77)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33.03±18.24、30.55±18.02、26.78±16.57);震颤评分(31.42±22.66、27.23±18.15、25.33±18.1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47.43±28.88、41.08±28.07、37.55±28.61);而NBP组MoCA评分(20.37±3.45、25.03±3.26、28.36±3.38)显著高于对照组MoCA评分(18.98±3.22、20.03±3.51、24.43±3.34),均P<0.05。NBP相关的不良事件不常见。结论丁苯酞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周海艳程勋矿许文芳李琰潘攀
关键词:丁苯酞帕金森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