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星
- 作品数:40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不同品种桉树林生活叶-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了解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Eucalyptus spp.)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为其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雷州半岛赤桉(E.camaldulensis)、粗皮桉(E.pellida)、托里桉(E.torelliana)、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湿加松(P.elliottii×P.oaribaea)人工林为对照,对各桉树人工林生活叶、凋落物及土壤(0~20cm)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桉树林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生活叶>凋落物>土壤,且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桉树品种生活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湿加松,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湿加松;托里桉凋落物全氮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桉树品种,与湿加松无显著差异;湿加松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各品种桉树土壤;不同品种桉树人工林凋落物C/N为39.43~63.35,表明研究区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氮元素成为限制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元素;8a生赤桉和10a生粗皮桉土壤C/N显著高于10a生托里桉、高于15a生尾叶桉和湿加松,说明10a生托里桉及15a生尾叶桉和湿加松表层土壤具有较快的矿化速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内部碳、氮、磷元素已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及湿加松人工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氮元素是限制分解的主要元素;相比各桉树品种,湿加松具有较高的植物营养利用效率及固碳能力;不同桉树品种及湿加松生长限制性元素有所不同,建议在雷州半岛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及时补充多元素复合肥,充分发挥氮、磷、钾等元素的使用效果。
- 许宇星王志超竹万宽杜阿朋
- 关键词:桉树湿加松凋落物土壤
- 不同炼苗密度对桉树轻基质幼苗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对5个月生4种不同炼苗密度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幼苗树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炼苗密度间苗高无显著差异;而地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炼苗密度单株间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差异显著,单株生物量、叶片、茎干与根系的生物量均随炼苗密度增加而降低;考虑到空间利用率、通风保水性及疾病易感程度综合分析,炼苗密度以45株·盘-1效果最佳。
- 许宇星李超张国武
- 关键词:桉树器官生物量生长量
-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5
- 2017年
- 为正确认识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时空分配格局及两者间的关系,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的C含量均显著大于土壤,且不同林龄间凋落物C含量无显著差异,1年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 cm)的C含量显著小于3~7年生,其他土层C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凋落物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且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其他林龄的,而土壤表层的N含量以7年生人工林最大,1年生的最小。凋落物的P含量除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3年生外,其他林龄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的P含量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凋落物C∶N随林龄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C∶P和N∶P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N含量与表层土壤的C、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凋落物的C∶N与表层土壤的C∶P,N∶P呈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C、N积累受到凋落物N的制约。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凋落物分解的N限制性、提高养分传递效率及合理施肥显得十分重要。
- 竹万宽陈少雄王志超许宇星张利丽杜阿朋
- 关键词: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土壤
- 雷州半岛尾巨桉人工林生理形态特征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
- 2024年
- 为明确尾巨桉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进而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桉树人工林的建设、恢复以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以典型季节性干旱胁迫区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分析尾巨桉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水势和各冠层结构参数的季节变化特征,明确尾巨桉旱雨季间各生理特征和冠层形态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其应对季节性干旱的生理形态响应。结果表明:尾巨桉旱季的平均蒸腾速率(0.048 cm·min^(-1))显著小于雨季的平均蒸腾速率(0.064 cm·min^(-1)),平均气孔导度变化规律和平均蒸腾速率一致,旱季(0.39mm·s^(-1))显著小于雨季(0.49mm·s^(-1))。尾巨桉旱季的平均黎明前叶片水势为-1.41MPa,平均正午叶片水势为-1.79Mpa,均显著小于雨季(平均黎明前叶片水势-1.17MPa,平均正午叶片水势-1.47MPa),正午与黎明前的水势差旱季平均为0.39MPa,显著大于雨季的平均水势差(0.29MPa)。旱季的叶面积指数(LAI)为1.93,显著小于雨季的2.34,旱季的平均叶倾角(56.34°)和冠层总孔隙度(18.33%)均显著大于雨季(平均叶倾角53.26°,冠层总孔隙度13.85%)。研究结果说明尾巨桉为应对季节性干旱,在冠层形态方面会通过主动的叶运动(增加叶倾角和主动落叶)方式来减小截获的辐射进而降低树体的水分散失;在生理方面,尾巨桉会通过降低冠层气孔导度来降低蒸腾速率从而减少树体的水分散失,同时还通过降低自身水势、增加叶片和土壤之间的水势差来提高其在旱季的吸水和保水能力。
- 曹昊阳刘宇升许宇星竹万宽黄润霞王志超
- 关键词:尾巨桉季节性干旱生理特征冠层结构
- 雷州半岛轮伐期内尾细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4年
-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从0~20 cm土层的3.45~7.31 g·kg^(-1)下降至80~100 cm土层的1.90~3.01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碳储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 m深土层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40 cm,占总土壤碳储量比达到46.90%~53.00%。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均呈现先显著下降而后显著上升的趋势,且在5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中出现最低值,各龄级桉树人工林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具体表现为从1年生到5年生显著下降,而从5年生到8年生显著回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含水量作为关键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碳储量。
- 许宇星竹万宽王志超黄润霞杜阿朋
- 关键词: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
- 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改造措施的响应被引量:2
- 2024年
- 以2代桉树人工林采伐迹地留荒作为对照,探究了不同改造措施(3代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灰木莲纯林)对土壤养分、土壤碳氮磷循环酶和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因子对土壤EMF的相对贡献,以期为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连栽不利于维持桉树人工林土壤地力,引入灰木莲树种混交或轮作对提高或维持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EMF有积极作用。主要土壤因子均与EMF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速效磷(AP)是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的驱动因素。在桉树纯林中引入灰木莲树种能有效提升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EMF,对维持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泽波成雅君蔡诗文黄海桦许宇星
-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 引种蓝花楹木材结构特性被引量:6
- 2016年
- 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广东省湛江市的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木材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花楹主要木材结构特征为散孔材,单管孔和短径列复管孔,单穿孔;木射线为同型单列,轴向薄壁组织主要为环管束状、翼状、聚翼状;蓝花楹木材导管分子窄而短,纤维短、纤维壁有薄有厚,木射线短。通过对引种蓝花楹木材纤维形态分析可知,该木材适宜做造纸用材。
- 张国武张沛健刘学锋蔡蕾蕊许宇星孙瑾
- 关键词:蓝花楹纤维形态造纸
- 一年生高密度初植桉树能源林生物量及热值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对1年生9种不同初植密度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的生物量、热值以及灰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9种不同密度桉树能源林平均树高、基茎差异显著,树高、基茎均与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均出现显著差异,叶片与树干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M156、M254、M154以及M204 4个较小密度的去灰分热值以及灰分含量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低密度与高密度出现了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影响能源林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M202、M152、M154和M252 4种初植密度适合作为桉树生物质能源林的栽植密度进行推广。
- 许宇星陈少雄
- 关键词:桉树能源林器官生物量生长量热值
- 林分密度对桉树幼龄能源林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对0.5年生3种不同密度配置的幼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各器官生物量、热值以及灰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3种密度间树高差异显著,基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树枝、叶片、树干的生物量分别呈现减少趋势,密度与树枝和树干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了0.01极显著水平;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单株热值无显著差异,仅单株平均灰分含量高密度与中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高密度0.25 m×2 m林分生物量最大,其灰分含量比低密度的林分低,适合作为能源林培育密度。
- 许宇星陈少雄
- 关键词:桉树能源林林分密度生长量热值
- 雷州半岛3种速生人工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2
- 2018年
- 为探讨雷州半岛3种常见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林及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inus caribaea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在雷州半岛内,选取8年生尾巨桉林、8年生赤桉林和15年生湿加松林,分别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未产生显著差异;赤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但尾巨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湿加松林未产生显著差异;全钾质量分数表现为湿加松林>赤桉林>尾巨桉林,桉树林下土壤全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P<0.05),导致林下土壤碳钾比、氮钾比、磷钾比均显著高于湿加松林。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均对土层深度呈降低趋势,且表层土壤(0~20 cm)比值均显著高于下2层土壤(P<0.05),但碳氮比、磷钾比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没有一致规律;3种人工林下土壤碳磷比均小于200.00,且氮磷比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研究区内氮质量分数相对缺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0.925,土壤全磷和全钾及全氮相关性不显著(P>0.05)。该试验区内3种人工林生长均受氮元素限制。建议雷州半岛桉树林及松树林培育过程中,注意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平衡施肥,防止地力衰退问题的出现。
- 许宇星王志超竹万宽杜阿朋
- 关键词:森林土壤学人工林桉树湿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