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运涛

作品数:124 被引量:63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0篇医药卫生
  • 14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6篇椎间盘
  • 37篇细胞
  • 31篇干细胞
  • 27篇退变
  • 26篇间充质干细胞
  • 26篇充质干细胞
  • 24篇腰椎
  • 24篇椎间盘退变
  • 22篇髓核
  • 21篇骨髓间充质
  • 20篇骨髓间充质干...
  • 16篇髓核细胞
  • 13篇椎体
  • 10篇腰椎间盘
  • 9篇融合术
  • 9篇间充质
  • 8篇脊髓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分化

机构

  • 102篇东南大学
  • 2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盐城市第三人...

作者

  • 122篇王运涛
  • 75篇吴小涛
  • 31篇洪鑫
  • 22篇王锋
  • 21篇郑启新
  • 19篇刘磊
  • 17篇陈辉
  • 17篇鲍军平
  • 15篇时睿
  • 9篇郝杰
  • 9篇郭晓东
  • 9篇王宸
  • 8篇张绍东
  • 8篇蒋赞利
  • 8篇朱磊
  • 7篇李永刚
  • 7篇茅祖斌
  • 6篇庄苏阳
  • 6篇邵建树
  • 5篇严慧深

传媒

  • 19篇东南大学学报...
  • 1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0篇中国修复重建...
  • 9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江苏医药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国外医学(生...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现代医学
  • 2篇家庭用药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15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化获取及生物学鉴定被引量:33
2003年
目的 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获取方法并鉴定。方法 取幼年SD大鼠骨髓 ,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生长状况及表面抗原表达。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一种为小梭形细胞 ,一种为大扁平细胞。第 9代以前生长性状稳定 ,增殖能力强 ,细胞倍增时间为 4 8 2h ;超微结构显示为早期幼稚细胞形态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达CD4 4、CD5 4、CD71,但不表达CD34、CD6 8、层粘连蛋白 ;在有限的传代数内 ,抗原表达无改变 ;与传统方法相比 ,细胞纯度高。结论 分离培养的细胞成分单一 ,具有干细胞特性 。
王运涛郑启新郭晓东刘勇李忠玉吴永超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鉴定免疫组织化学
“脚掌平平”难走路
2013年
大部分人的脚掌内侧及中间部分向上隆起,形成纵、横两个弓。别看足弓好像可有可无,其实这小小的足弓也有大用处。 首先,足着地时,足弓的柔软性能适应不同的路面。在足离开地面时,足弓的坚韧性,具有一定的弹推力,使足部承载人体的负荷由弓顶分散到前足和后足。此外,足弓还有减震作用,在足部行进过程中保护内脏器官,特别是保护大脑免受经常性的震荡。
崔玉艳王运涛
关键词:内脏器官足弓足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2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随着对其细胞免疫学研究的深入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分离纯化并扩增的方法 。
王运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骼
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总结干细胞对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机制,综述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年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疗效、修复机制、影响修复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临床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修复椎间盘退变并有效缓解腰腿痛症状。干细胞在退变椎间盘内可向椎间盘软骨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外基质以及营养因子合成,延缓椎间盘细胞凋亡,维持椎间盘免疫豁免状态。干细胞的种类与数量、细胞移植的载体支架、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法,以及移植椎间盘的退变程度等因素皆可影响干细胞移植的修复效果。减少移植干细胞的回漏、调控干细胞在椎间盘中的迁移分布、探明干细胞在退变椎间盘微环境下维持其干细胞特性的能力和规律是面临的全新挑战。结论基于干细胞移植的生物学修复策略是早期扭转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方案。
王锋吴小涛王运涛鲍军平
关键词:干细胞椎间盘退变细胞移植
梯度提升机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切除术近期疗效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模型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LD手术的4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评价采用腰椎JOA评分,评分改善率≥50%为疗效良好、<50%为疗效不佳。采用GBM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比较二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评价GBM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39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疗效优良者347例(87.8%)、疗效不佳者48例(12.2%)。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水平、突出物矢状径及有无钙化、初次症状至手术时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水平组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9.15,95%CI(4.04,20.73),P<0.001]、突出物矢状径大[OR=1.37,95%CI(1.18,1.58),P<0.001]是术后2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椎间盘突出单侧型相对于极外侧型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6,0.55),P=0.003];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Ⅱ级者相对于Ⅲ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4,0.70),P=0.014];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2级者相对于3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29,95%CI(0.10,0.81),P=0.018]。GBM模型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77,0.96)],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3.46%、83.33%和0.77,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0.86[95%CI(0.73,0.90)]、88.79%、66.67%和0.55。GBM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11,P<0.001)。结论在预测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面,GBM模型的预测�
鲍军平刘磊刘磊刘磊时睿洪鑫吴小涛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椎间盘退行性变LOGISTIC模型
骨质疏松对后路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影响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程度沉降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病程)及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侧/双侧减压、传统/皮质骨螺钉(CBT)置钉、手术节段等],收集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骨密度(BMD)、融合器沉降度、腰椎退变等级、终板改变Modic分型,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节段性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等,并依据融合器沉降度分为轻度沉降组(沉降≤1mm)、中度沉降组(1mm<沉降<3mm)和重度沉降组(沉降≥3mm),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法统计分析融合器沉降度相关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中1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21.9±4.8个月),融合器重度、中度、轻度沉降分别为46例、64例、52例,三组术后腰椎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38±18.20)%vs (63.74±22.76)%vs (59.90±25.0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BMD T值、Modic分型、椎间隙高度矫正值、手术节段前凸角矫正值、CBT置钉法为影响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因素(P<0.05),其余因素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矫正值(OR=1.902,95%CI=1.323~2.509)、节段性前凸角矫正值(OR=1.605,95%CI=1.207~2.367)为融合器沉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腰椎JOA评分改善率与融合器沉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354,P=0.435);腰痛VAS评分与�
刘磊刘国臻张绍东洪鑫谢鑫荟吴小涛王运涛
关键词:骨质疏松腰椎融合术
两种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细胞粘附性比较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在聚 DL 乳酸 (PDLLA)材料和聚乳酸与聚羟乙酸的共聚物 (PLGA)材料上的粘附性 ,并探讨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抽取兔骨髓 ,离心提取骨髓基质干细胞 ,在培养皿中培养并传代 ,传至第 3代后 ,分别接种在上述两种材料上培养 2 4h ,然后通过体视学计数法、MTT法以及扫描电镜观察来测量或评价两种材料粘附率。结果 体视学计数法所测PDLLA的粘附率为 5 9 0 9% ,PLGA的粘附率为 6 8 75 % ;MTT法所测粘附率分别为 70 5 9%和 78 36 %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为PDLLA材料上的粘附细胞数少于PLGA材料上的粘附细胞数。
曾永前郑启新王运涛
关键词:细胞粘附生物材料聚乳酸扫描电镜MTT法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及其因子凋亡的影响(英文)
2005年
背景:在脊髓损伤中,除了创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脊髓局部还将发生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有研究显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段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对象:实验于2003-09/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进行。雌性成年SD 大鼠30只,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组6只,只暴露脊髓,不损伤。②损伤组8只,脊髓损伤,不用药物。③治疗A 组8只,脊髓损伤,仅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④治疗B组8只,脊髓损伤,联合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和β-七叶皂甙钠。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24只大鼠应用改良的Allen 方法致脊髓中度损伤。②给药:治疗A 组于术后1,3,5,8,11d 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U /(kg·d)。治疗B 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时间同治疗A组,β-七叶皂甙钠0.1m g/kg,1次/d,连用11d。空白组及损伤组尾静脉推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③神经功能判断:在造模后1和12d 分别由同一个实验者进行功能评分记录。行为观察:参照改良的Gale 神经功能行为分析法评估,0分为严重障碍,6分为正常。斜板试验:观察大鼠抓握能力决定斜板角度的大小,反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④组织学检查:大鼠术后12d 处死。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⑤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fas检测:取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显微镜高倍视野内染色呈棕色的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率。⑥凋亡神经细胞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算凋亡指数(凋亡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数)。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主要观察指�
王金光郑启新王运涛赵铭
关键词:脊髓损伤红细胞生成素七叶素
两种植骨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方法:选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脊柱外科收治的9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
王运涛吴小涛洪鑫鲍军平高增鑫张绍东蒋赞利庄苏阳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脊髓保护功能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脊髓保护功能,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a2+通道开放加重钙超载导致细胞损伤,而TNF-α与Ca2+通道之间的直接关系尚未明确,为此研究TNF-α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细胞膜电压门控Ca2+通道的电生理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采用酶解获得单个DRG细胞,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一细胞分别在无药物干预和TNF-α10ng/L与1μg/L条件下,依次给予单刺激,连续刺激和相关的双刺激时电压门控Ca2+电流(ICa-L),并分析对比电流形态、幅度、电流-电压曲线、最大电流的激活电压、反转电位和稳态灭活曲线形状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比较,TNF-α10ng/L和1μg/L可显著性抑制ICa-L(P<0.01),且两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TNF-α对ICa-L电流-电压(I-V)曲线的形状、峰电流对应的电位和反转电位无明显影响,加速稳态灭活过程。结论:TNF-α抑制ICa-L,可能是机体通过TNF-α对损伤脊髓发挥保护功能的机制之一。
郭伟韬郑启新郭哓东彭瑞郝杰王运涛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神经节钙通道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