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素英

作品数:30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曼斯菲尔德
  • 9篇凯瑟
  • 9篇凯瑟琳·曼斯...
  • 5篇小说
  • 4篇英语
  • 3篇英语专业
  • 3篇温特森
  • 3篇曼斯菲尔德小...
  • 3篇高校英语
  • 3篇高校英语专业
  • 3篇高校
  • 3篇《在海湾》
  • 2篇短篇
  • 2篇短篇小说
  • 2篇叙事
  • 2篇写作
  • 2篇凯瑟琳·曼斯...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 2篇飞蛾

机构

  • 25篇河北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作者

  • 25篇王素英
  • 1篇牛洁珍
  • 1篇龙丽伟
  • 1篇白继海

传媒

  • 2篇国外文学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沧桑
  • 2篇吉林广播电视...
  • 2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英语自学
  • 1篇作家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理论界
  • 1篇沧州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邯郸师专学报
  • 1篇武汉职业技术...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疯狂英语(教...
  • 1篇英语研究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在海湾》看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叙事话语模式被引量:1
2012年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对情绪和气氛的创造与渲染与其独特的叙事话语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试以《在海湾》为例,分析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多语共存"式的叙事话语模式,进而说明这种话语模式是小说创造情绪、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王素英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海湾》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艺术风格的形成被引量:11
2000年
王素英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小说形式写作风格写作生涯情节线索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以《在海湾》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其篇幅较长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对话与复调性,小说在叙述中所具有的对位结构及双声性符合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概念范定。文章以她后期出版的小说《在海湾》为例,从对位与双声性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解读其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艺术魅力。
王素英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在海湾》复调
农科专业课程音像资料的开发与应用
2004年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农科课程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制作技术的变化,对农科课程音像资料设计与开发的方向、制作环境要求以及音像资料的利用、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白继海王素英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生命的意义:抗争与挣扎——《苍蝇》与《飞蛾之死》之解读与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随笔散文《飞蛾之死》都通过作家的自我象征以不同的文本形式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并对生与死的关系作出了哲理性的诠释。"苍蝇"和"飞蛾"在与巨大毁灭力量的抗争中演绎了生命的意义,揭示出生命意义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抗争与挣扎。两个小文本以不同的曲调形式演奏了两曲相似的生命乐章,可谓异曲同工。
牛洁珍王素英
关键词:苍蝇飞蛾挣扎抗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顿悟”技巧被引量:1
2006年
现代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她的小说非常注意捕捉人物的瞬间印象,表现人物瞬间的心灵感悟,从而营造气氛,揭示主题。这正是她对“顿悟”技巧的运用。她把这种“瞬间的心灵感悟”叫做“Glimpse”,与詹姆斯·乔伊斯后来称为的“Epiphany”异曲同工。“顿悟”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精髓,同时也是她使英国短篇小说进入现代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
王素英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顿悟
“洪水”般的工业革命:毁灭与再生——《弗罗斯河上的磨坊》的“洪水”结局新解被引量:1
2010年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结尾的"洪水"意象一直是学者们评论的焦点之一。兄妹俩为何在洪水中和解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家的看法见仁见智,至今难有定论。本文把小说放在工业化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并结合"洪水"的原型意义,尝试为小说结尾的"洪水"意象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洪水象征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和毁灭性,但其客观的再生性为人类创造了重生的机会。
王素英
关键词:洪水毁灭性重生
“恐惑”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被引量:21
2014年
"恐惑"理论已经在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理论的形成主要归功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19年发表的散文《论恐惑》。该文在发表之初未得到足够重视,但自197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关注,进而使"恐惑"概念逐渐被理论化,并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中融入存在主义的意义,加之其本身的否定美学意义,"恐惑"彰显了独特的审美现代性功能。本文通过梳理"恐惑"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分析其在心理分析、存在论、美学三方面意义的融合,说明由其审美现代性所体现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王素英
关键词:心理分析美学存在论审美现代性
试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构被引量:4
2006年
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无情节”结构是其写作技巧和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形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为英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从五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探讨:一、小说的开头从中间开始(inmediasres);二、细节的安排以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同时注意时间的转换与流动;三、“粘连”式与“迂回”式两种结构在较长的小说中的运用;四、小说以一个有意义的瞬间的洞察为高潮;五、“负结尾”或“零结尾”。
王素英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结尾
“一部自己的《圣经》”、一个“异托邦”--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另类空间解读
2020年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以其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举成名。作者将《圣经》作为基础文本纳入小说中,同时又对其作为权力话语的权威性进行挑战和颠覆,书写了"一部自己的《圣经》"。这部温特森"自己的《圣经》"通过童话、传说、梦幻等各种奇幻故事的插入与并置,形成奇幻叙事对现实叙事的多重干预和颠覆,冲击了我们对于"小说"这一概念的认知,并构建出一个包容差异和多样性的奇妙的另类异托邦。这是《橘子》从同时代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功的重要因素。
王素英
关键词:《圣经》异托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