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蓉 作品数:64 被引量:244 H指数:9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 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语言文字 化学工程 更多>>
不同疾病阶段HIV感染者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变化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阶段HIV感染者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和NASBA方法检测健康人群56例、52例HIV无症状者、70例HIV有相关症状者和77例艾滋病病人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艾滋病组、HIV有相关症状组和HIV无症状组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80.04±69.41)个/μl、(275.50±43.29)个/μl和(534.85±228.70)个/μl,与正常对照组(694.30±185.09)个/μ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另外,3组HIV感染者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艾滋病组、HIV有相关症状组和HIV无症状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5.02±0.75)log/ml、(4.37±0.83)log/ml和(4.07±0.83)log/ml,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随着疾病的进展,CD_4^+T淋巴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而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两者呈负相关。因此,CD_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变化可为HIV感染者的的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严亚军 桂希恩 荣玉萍 杨蓉蓉 梁科关键词:HIV CD4+T淋巴细胞 病毒载量 两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的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接受两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126例使用依非韦伦(E—FV)和150例使用奈韦拉平(NVP)进行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EFV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3%(110/126),高于NVP组的44.0%(66/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73,P〈0.01)。EFV组不良反应以头晕多梦(64.3%,81例)和皮疹(9.5%,12例)为主,NVP组以皮疹(18.0%,27例)和肝损害(16.7%,25例)为主;但EFV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4例(其中2例自杀死亡),癫痫1例,男性乳腺增生3例,NVP组则未见。EFV组83.6%(92例)和NVP组74.2%(49例)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的前6周内;且前者69.1%(76例)可逐渐耐受,而后者仅4.5%(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68,P〈0.01),但NVP组停药或换药后90.9%(60例)的患者不良反应消失。结论EFV和NVP的不良反应各具特点,前者以早期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能逐渐耐受,后者以早中期出现的皮疹和肝损害为主,常需停药或换药得以恢复。临床上对于EFV相关的精神障碍宜早期进行干预,以免发生意外。 杨蓉蓉 桂希恩 熊勇 严亚军 冯玲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依非韦伦 艾滋病患者几种常见性病感染状况及其对HIV夫妻传播风险的影响 杨蓉蓉 桂希恩 熊勇奈韦拉平相关肝毒性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了解接受含奈韦拉平(NVP)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肝毒性的发生率,评估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地区2003年3月2008年6月开始接受cART的AIDS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肝损害发生的相关性;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合并HCV感染和未合并HCV感染者肝损害的危险性.结果 330例患者中267例接受了基于NVP的cART,63例接受了基于依非韦仑(EFV)的cART,两组患者肝毒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比31.7%,x2=6.691,P-0.01).267例接受基于NVP的cART的患者,随访期间有133例(49.8%)出现了至少1次1级以上ALT升高,百人年发生率为28.5.基线期ALT升高(OR=14.368,P=0.017)、合并HCV感染(OR=3.009,P=0.000)与NVP相关肝毒性的发生显著相关.与未合并HCV感染者相比,合并HCV感染者发生肝毒性的可能性更大(x2=16.764,P=0.000).133例发生肝毒性反应的患者中,1例合并NVP相关重度皮疹死亡,尚未发现死于急性肝衰竭的病例,23例(17.3%)曾暂时停止cART或将NVP替换为EFV.结论 本队列接受含NVP的cART患者肝毒性较常见,基线期ALT水平升高、合开HCV感染是发生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 高世成 桂希恩 邓莉平 张永喜 严亚军 荣玉萍 梁科 杨蓉蓉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奈韦拉平 肝毒性 HIV合并梅毒性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比较分析 2024年 目的 对比分析HIV合并梅毒性脑动脉炎性脑梗死和HIV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为提高诊断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出院诊断同时为神经梅毒、HIV感染和脑梗死的患者(梅毒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且出院诊断为脑梗死和HIV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动脉硬化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梅毒组10例,动脉硬化组21例,梅毒组中位年龄[26(24,32)岁]<动脉硬化组[51(45,5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时间上,梅毒组患者中位住院日22(16,26)d,长于动脉硬化组9(7,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梅毒组CD4计数(103±112)个/mm^(3)低于动脉硬化组(319±221)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凝血功能检查上,梅毒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86.5±11.2)%低于动脉硬化组(101.6±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梅毒组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常见,而动脉硬化组病变部位以脑叶最常见。累及的血管,梅毒组以多支病变为主,其中5例出现血管闭塞,4例出现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狭窄最常见,而动脉硬化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其中血管闭塞14例,血管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狭窄最常见。随访期内,梅毒组和动脉硬化组各死亡1例,其余均存活。结论 HIV感染合并脑梗死患者应警惕神经梅毒的发生,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郭凯 张永喜 杨蓉蓉 柯亨宁关键词:HIV 梅毒 动脉硬化 脑梗死 68例公安送检犯罪嫌疑人HIV相关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对犯罪嫌疑人感染HIV的情况及HIV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此类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对2015-2016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门诊接诊的68例犯罪嫌疑人进行面对面访谈,填写检测咨询个案登记表,采血进行HIV抗体和/或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送检对象男性居多,以外地户籍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为主,文化程度低,均无正当职业,再犯罪率高。61例有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其中静脉吸毒(Intravenous drug use,IDU)人员占70.7%。HIV抗体检测36例,阳性21例,其中自述既往检测阳性因无原始资料重新检测者9例,5例既往做过HIV抗体筛查但不知道检测结果中4例阳性,1例HIV抗体阴性者阳转。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52例,平均值(343±169)个/μl,过半感染者达到当时的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标准,但只有3例有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史。结论对公安部门抓获的有感染HIV高危行为的犯罪嫌疑人应进行常规HIV咨询和检测,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告知HIV检测结果并进行相关宣教,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冯玲 桂希恩 严亚军 张永喜 杨蓉蓉关键词:艾滋病 犯罪嫌疑人 艾滋病对家庭稳定性影响的调查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对家庭稳定性的影响,为进行艾滋病(AIDS)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保密、知情同意的原则,对266户HIV/AIDS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4.0软件包分析。结果266户家庭中,因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家庭116户,因血途径感染的家庭150户;丧偶、离婚及分居的家庭分别占16.9%、6.4%和4.1%。因婚外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家庭,离婚比例为11.2%,因供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离婚比例为2.7%,两者差异显著(P<0.05)。性传播的HIV/AIDS家庭,一方或双方感染的家庭离婚比例不同,分别为21.1%和1.7%(P<0.05);年龄低于30岁、婚龄短于两年、无子女的家庭离婚较多(P<0.05)。17.2%婚外性行为感染HIV者,对配偶隐瞒患病事实。结论HIV感染增加家庭的不稳定性,防艾工作对维持家庭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杨蓉蓉 桂希恩 荣玉萍 邓莉平 严亚军关键词:艾滋病 性传播 血液传播 家庭稳定 高剂量拉米夫定对HIV/HBV合并感染者抗乙肝病毒4年疗效观察 杨蓉蓉 桂希恩 熊勇 高世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41例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两种核苷类联合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定期随访接受治疗的患者41例,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测定CD4+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VL),并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耐药分析。结果41例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死亡病例;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由治疗前的56.1%降至治疗后的9.8%;随着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百分比逐渐上升,病毒载量降至检测限以下;4例CD4+淋巴细胞计数上升一段时间后又逐渐下降,且病毒载量升至检测限以上,并出现机会性感染,2例经基因型耐药分析证实出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 IV)耐药。用药后出现轻中度皮疹4例,全身性皮疹2例;外周神经炎9例;肝功能轻度异常7例;严重贫血1例,换药及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后好转。结论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可取得良好疗效。对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调整其治疗方案;对出现非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鼓励其坚持治疗,并对症处理。耐药株的出现使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但能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命。 杨蓉蓉 桂希恩 张永喜 付学东关键词:艾滋病 依从性 耐药性 艾滋病患者合并性传播疾病状况及其对夫妻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风险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合并性传播疾病(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s,STD)状况及其对夫妻间HIV感染的影响.方法 在自愿咨询和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1871例HIV/AIDS患者进行常见STD检测,同时对其配偶进行HIV筛查.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871例HIV/AIDS患者中合并S T D 571例,占30.5%.合并S T D组和未合并S T D组的夫妻间HIV感染率分别为49.2%(281/571)和23.6%(307/1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6,P〈0.01).合并S T D患者夫妻间H IV感染率,生殖器疱疹组为84.2%(80/95),尖锐湿疣组为72.2%(78/108),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组为45.0%(27/60),梅毒组为31.2%(96/308),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P〈0.01);组间两两比较,生殖器疱疹组与尖锐湿疣组比较(χ^2=4.210,P=0.040)、尖锐湿疣组与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组比较(χ^2=12.196,P〈0.01)、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组与梅毒组比较(χ^2=4.317,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AIDS患者合并STD发生率高,且性病可促进夫妻间HIV感染,但不同种类的STD对夫妻间HIV感染的影响不尽相同. 杨蓉蓉 桂希恩 熊勇 严亚军 冯玲关键词:非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