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9篇黏液
  • 8篇黏液瘤
  • 8篇假黏液瘤
  • 8篇腹膜
  • 8篇腹膜假黏液瘤
  • 8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
  • 5篇阑尾
  • 5篇基因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肿瘤
  • 4篇淋巴
  • 4篇干细胞
  • 4篇病理学
  • 3篇突变
  • 3篇息肉
  • 3篇病理分析

机构

  • 23篇航天中心医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白城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博仁医院
  • 1篇遵义市播州区...
  • 1篇北京橡鑫生物...

作者

  • 23篇李方
  • 17篇卢一艳
  • 16篇齐长海
  • 13篇侯芳
  • 10篇郝志红
  • 6篇翟喜超
  • 5篇王静波
  • 5篇薛松
  • 4篇庞少军
  • 1篇于国
  • 1篇牟方宏
  • 1篇柏明见
  • 1篇陈峰
  • 1篇梁国威
  • 1篇崔斌
  • 1篇吴玉宁
  • 1篇张秀茹
  • 1篇王艳平
  • 1篇王鲁燕
  • 1篇吴晓瑞

传媒

  • 7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热点突变的ARMS-LNA-qPCR检测方法建立
2020年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区-124bp(C/T)和-146bp(C/T)位点突变率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以常规PCR扩增含有TERT热点突变位点的纯化产物作为检测标本,采用等位基因扩增阻滞原理(ARMS)的引物,并结合锁核酸(LNA)探针作为野生等位基因抑制子,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的TERT启动子热点突变率检测方法(ARMS-LNA-qPCR)。在30例表观健康人确定检测下限。结果所建方法的突变率标准曲线为:-124bp(C/T)突变率%=10(0.262×ΔCt+4.325)(P<0.001,R2=0.999),-146bp(C/T)突变率%=10(0.261×△Ct+3.895)(P<0.001,R2=0.999)。在表观健康人中所确定的-124bp和-146bp检测下限分别是0.07%和0.05%。结论所建ARMS-LNA-qPCR的TERT热点突变检测方法具有定量检测突变率并适合临床常规开展的优势。采用普通PCR纯化产物作为检测标本,使得所建方法具有检测各种类型标本的普适性。
张洁李方齐长海梁国威
关键词:端粒酶逆转录酶荧光定量PCR肝细胞肝癌
SEPTIN9与HOXA9基因甲基化在鉴别阑尾和卵巢来源腹膜假黏液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罕见的腹膜恶性肿瘤综合征,其来源鉴别较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SEPTIN9与HOXA9基因在阑尾黏液性肿瘤来源的PMP(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PMP,AMNs-PMP)与卵巢黏液性肿瘤来源的PMP(ovarian mucinous tumors-PMP,OMTs-PMP)中的甲基化水平及其对PMP鉴别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度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CR)检测SEPTIN9与HOXA9基因在正常阑尾(appendix control,APD control)组(n=10)、正常卵巢(ovary control,OV control)组(n=17)、AMNs-PMP组(n=40)及OMTs-PMP组(n=19)中的甲基化水平,同时对AMNs-PMP组及OMTs-PMP组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2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t检验分析SEPTIN9及HOXA9基因甲基化在AMNs-PMP组及OMTs-PMP组中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检测的作用及价值。结果:AMNs-PMP组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明显高于OMTs-PMP组(92.5%vs 63.2%,P<0.01);OMTs-PMP组中HOXA9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显著高于AMNs-PMP组(94.7%vs 12.5%,P<0.001)。OMTs-PMP组中HOXA9基因甲基化的ΔCt值显著低于AMNs-PMP组(3.20±0.47 vs 8.63±0.61,P<0.001)。OMTs-PMP组中CK7的阳性率显著高于AMNs-PMP组(94.7%vs17.5%,P<0.001),AMNs-PMP组中CK20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MTs-PMP组(97.5%vs 63.2%,P<0.001)。CK7(-)CK20(+)与SEPTIN9(+)HOXA9(-)基因甲基化在AMNs-PMP中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度(82.5%vs 87.5%)和特异度(均为94.7%);CK7(+)CK20(-)与SEPTIN9(-)HOXA9(+)基因甲基化在OMTs-PMP诊断中均有较低的敏感度(均为36.8%)、较高的特异度(97.5%vs 92.5%),而CK7(+)HOXA9(+)在与前2种组合特异度相似的情况下,其敏感度为89.5%,显著高于前二者。结论:SEPTIN9(+)HOXA9(-)可用于AMNs-PMP诊断,CK7(+)HOXA9(+)可用于OMTs-PMP诊断。SEPTIN9与HOXA9基因甲基化可成为AMNs-PMP及OMTs-PMP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侯芳卢一艳齐长海李方任晓沙佘彬
关键词:甲基化表观遗传学假黏液瘤HOXA9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7例手术切除GCC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表型及随访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GCC中,女性2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54岁,均为弥漫腹腔种植Ⅳ期,但首发症状不典型,3例为常规体检发现腹腔积液就诊。7例局灶均见经典GCC形态:印戒样细胞成巢团样排列浸润阑尾浆膜层,其中3例局灶排列呈不规则片状,核异型性显著。1例无伴发病变,独立引起腹膜假黏液瘤,黏液分布于细胞周围;余6例均伴发其他病变,其中1例伴发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1及血吸虫,另5例均伴有黏液腺癌。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均(+),Ki-67阳性率4%~71%,2例p53部分(+)。随访4~18个月,2例因腹膜炎及肠梗阻死亡,5例带瘤生存。结论 GCC是一种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双重特点的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及时行病理确诊。GCC易伴发其他病变,黏液湖的分布方式能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其与印戒细胞癌不易区分。
卢一艳齐长海郝志红李方侯芳于国吴晓瑞翟喜超
关键词:类癌杯状细胞阑尾印戒细胞癌腹膜假黏液瘤
腹膜假黏液瘤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9例腹膜假黏液瘤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涂片及细胞包埋蜡块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包埋蜡块的阳性率高于涂片阳性率。细胞学形态可根据组织学形态标准采取2级分类法,低级别细胞呈单排排列,核偏位、位于基底部,异型性不显著,胞质丰富,一侧胞质见黏液;而高级别细胞,核位置高低不一,异型显著,部分细胞排列成不规则镶嵌状细胞团,核大小不一,染色质粗糙,呈重度异型,个别细胞胞质可见黏液分泌,均可见黏液背景。包埋蜡块免疫组化显示肠源性标记CK7(-),CK20、villin、CDX-2和MUC-2(+),与组织学一致。结论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对腹膜假黏液瘤术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除了传统涂片,应尽量制作细胞学蜡块,以明确性质及来源。细胞学形态2级分类法与组织学分级符合率高,能为术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无法手术患者提供诊断。
卢一艳齐长海李方侯芳郝志红庞少军翟喜超陈峰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
细胞HE染色涂片与细胞蜡块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伴发胸腔积液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是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用药。但EGFR-TKIs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的疾病进展以及药物的更新迭代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挑战,需要对存档的胸腔积液细胞样本进行EGFR复检或比对研究。本研究采用细胞HE染色涂片与细胞蜡块两种制作方法对NSCLC胸腔积液样本的EGFR突变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两种保存方式、保存时间对胸腔积液细胞DNA质量的影响,以期探索出一条保存细胞学资料及充分利用细胞学档案资料的可靠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21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病理科接收的胸腔积液样本57例,所有样本同时制作细胞HE染色涂片与细胞蜡块。将57例配对的细胞HE染色涂片与细胞蜡块采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RMS-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DNA检测浓度为2 ng/μL,细胞HE涂片与配对细胞蜡块DNA样本并排进行扩增。结果判读按试剂说明书要求,待测样本的8号孔外控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值)在13~21之间为样本合格,EGFR基因突变Ct值<26时,判断为阳性;26≤Ct值<29为临界阳性,Ct值≥29为阴性。ΔCt值为突变Ct值与外控信号Ct值的差值。比较细胞HE染色涂片与细胞蜡块检测为阳性的ΔCt值。同时将57例患者按时间段分为4组:2014—2015年(n=10),2016—2017年(n=20),2018—2019年(n=17),2020—2021年(n=10)。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结果:57例晚期NSCLC患者中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入院者42例,占73.7%;57例中37例发生EGFR突变,突变率64.9%;19del突变和L858R突变为主要的突变类型,分别占37.8%(14/37)和48.6%(18/37);37例突变患者中女性占56.7%(21/37);细胞涂片与配对的
侯芳齐长海卢一艳李方郝志红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胸腔积液
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伴腹膜假黏液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HAMN)及相关性腹膜假黏液瘤(P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6-06间在航天中心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9例HAMN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切片进行CK7、CK20、villin、CDX2、MUC-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5~66岁,平均年龄61岁。随访6~81个月,4例死亡,4例生存,1例失访。形态学上,HAMN内衬绒毛状/乳头状/波浪状、单层平坦、筛状黏液性上皮,部分区域上皮可脱失,7例局灶见高级别异型增生,2例内衬上皮几乎均呈高级别异型增生,均未见侵袭性浸润。9例均伴有PMP,其中6例为高级别PMP,1例为低级别PMP,2例为无细胞性黏液池。9例免疫组化结果:CK20、villin、CDX2和MUC-2均(+),CK7(-)。结论 HAMN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并常伴有高级别PMP,生物学行为较LAMN更具侵袭性,在诊断过程中尤其需注意将具有局灶性高级别异型增生的AMN报告为HAMN,以提示临床预后。
李方齐长海卢一艳侯芳郝志红翟喜超庞少军
关键词:病理学
非阑尾起源的腹膜假黏液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非阑尾起源的腹膜假黏液瘤(PMP)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8例明确非阑尾起源的PMP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切片进行CK7、CK20、villin、CDX2和MUC-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非阑尾起源的PMP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2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腹胀、腹痛、纳差、腹围增大、腹腔积液。8例PMP的原发肿瘤,3例为结肠黏液腺癌,3例为畸胎瘤(2例腹膜后畸胎瘤,1例卵巢畸胎瘤),1例起源于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起源于肠重复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3例结肠及1例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腹膜后畸胎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腹膜后畸胎瘤及1例肠重复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卵巢畸胎瘤伴发的腹膜病变为无细胞性黏液池。除1例既往有腹膜后畸胎瘤病史,其余病例免疫组化均为CK7(-)/CK20(+)、villin和MUC-2(+)。结论非阑尾起源的PMP较为罕见,诊断需多取材以除外阑尾黏液性肿瘤,并结合临床所见综合分析。原发部位为结直肠及脐尿管的腹膜假黏液瘤通常为高级别,伴有黏液性肿瘤成分的性腺及性腺外畸胎瘤可发生低级别或高级别PMP,大多数情况取决于畸胎瘤中黏液性肿瘤的性质。PMP原发病变还应与肠重复畸形的黏液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腹膜假黏液瘤的起源没有特别的帮助。
李方齐长海卢一艳侯芳郝志红翟喜超庞少军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畸胎瘤脐尿管癌肠重复
复发性腹膜假黏液瘤病理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腹膜假黏液瘤(PMP)病理级别的变化,分析复发前病理级别同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6年4月74例复发手术并行病理检查≥2次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资料,按照2010年WHO标准,分别分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及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观察复发前、后级别变化情况,并分析复发前次手术病理级别同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74例复发病例中,复发前后级别不变,提高、降低的病例分别为65例,6例,3例。复发前低级别、高级别病变P53阳性率分别为9.58%±15.02%及47.46%±34.18%,相关系数为0.521(P=0.000);Logistic分析显示P53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0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P53阳性率高,而低级别PMPP53阳性率低。结论腹膜假黏液瘤自然病程长,复发率高,复发前病理级别可作为复发后选择术中治疗方案的参考;P53指标可作为评价级别的指标之一。
卢一艳齐亚云郝志红齐长海李方侯芳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复发P5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脑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后中枢神经系统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PTLD)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1例HSCT后小脑PTLD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行HLA 5/10相合异基因HSCT,移植后+147 d出现意识丧失及抽搐,头颅MRI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灶,行立体定向脑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EBV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局部放射治疗。结论 PTLD是HSCT后一种少见但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合并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穿刺活检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对于CD20^+的病例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薛松崔斌李婷婷张永平李方卢一艳王静波
关键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病毒利妥昔单抗
Muc-1、Muc-2、Muc5AC、Muc-6在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组织的粘蛋白表达规律和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胃镜活检和肿瘤切除标本6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20例,球样异性增生13例,胃印戒细胞癌34例,分别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各组中Muc-1、Muc-2、Muc5AC、Muc-6粘蛋白表达部位和强度。结果Muc-1、Muc-2在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三者之间均存在相关性,随着病变发展,Muc-1表达率呈依次下调趋势。Muc-2表达率呈上调趋势。Muc5AC表达在增生性息肉与胃印戒细胞癌存在相关性,随着病变发展,Muc5AC表达率呈下调趋势。Muc-6与上述没有特殊相关性。结论Muc-1、Muc-2、Muc5AC有助于解释三者间存在增生-异常增生-癌的病理变化过程,进而便于对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管理及定期随访。
张秀茹李方侯芳齐长海吴玉宁丁砚江
关键词:胃印戒细胞癌增生性息肉粘蛋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