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8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DCM心力衰竭患者289例为病例组,同时纳入本院同期健康者119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DCM心力衰竭患者MLR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男性占比、有高血压史者占比、有糖尿病史者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LR、血肌酐、血尿酸、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于对照组,年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淋巴细胞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P<0.05)。DCM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级51例、Ⅲ级133例、Ⅳ级105例。NYHA分级Ⅲ级者BMI、淋巴细胞计数低于NYHA分级Ⅱ级者,单核细胞计数、MLR高于NYHA分级Ⅱ级者,LVESD、LVEDD大于NYHA分级Ⅱ级者(P<0.05);NYHA分级Ⅳ级者BMI低于NYHA分级Ⅱ级者,收缩压、淋巴细胞计数、LVEF低于NYHA分级Ⅱ级和Ⅲ级者,舒张压低于NYHA分级Ⅲ级者,单核细胞计数高于NYHA分级Ⅱ级者,MLR、血肌酐、血尿酸、NT-proBNP高于NYHA分级Ⅱ级和Ⅲ级者,LVESD、LVEDD小于NYHA分级Ⅲ级者(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M心力衰竭患者MLR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DCM心力衰竭患者MLR明显升高,且MLR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
- 魏玮赵娜兰雨张锦
- 关键词:心肌病扩张型心功能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氧化应激信号通路
- 2024年
-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IHD的有效治疗策略包括通过药物溶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血运重建。然而,这些血运重建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是IHD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挑战,目前尚无针对MIRI的既定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导致MIRI的关键因素,在MIRI相关的细胞死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总结了氧化应激在MIRI中的作用,并介绍了MIRI中抑制和加剧氧化应激的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索MIRI的发病机制以及制定更有效的IHD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 胡娜娜门冰欣张亚苹王一华蒋玉娇张锦
-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
- 短链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动脉粥样硬化(AS)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通过抑制泡沫细胞活性、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抑制氧化应激在AS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SCFAs对AS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SCFAs的一般特性、SCFAs在AS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干预SCFAs防治AS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王一华蒋玉娇门冰欣胡娜娜张亚苹张锦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短链脂肪酸肠道菌群
- 铁死亡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铁死亡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是一种铁依赖的、以脂质过氧化物积累为特征的细胞死亡过程,涉及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三个过程。细胞内铁超载可通过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途径对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HFpEF与铁死亡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概述,为进一步研究HFpEF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 王一华蒋玉娇门冰欣胡娜娜张亚苹张锦
- 关键词:铁超载氧化应激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entrop标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n=109)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n=19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脂蛋白(a)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水平升高(OR=1.004,95%CI:1.003~1.006)、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OR=1.546,95%CI:1.038~2.301)均与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SII、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可能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临床预测指标。
- 王一华张锦张锦门冰欣胡娜娜张亚苹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炎症指标
- 预后营养指数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2024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住院的中老年EH患者30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IMT增厚情况将患者分为增厚组及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老年EH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309例中老年EH患者中,检出CIMT增厚136例(44.01%)。增厚组年龄大于正常组,入院时心率慢于正常组,高血压分级、有脑血管病史者占比、肌酐、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正常组,总蛋白、白蛋白、三酰甘油(TG)、PNI低于正常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房横径(LATD)、左心房上下径(LASID)大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9,95%CI(1.018~1.102)〕、入院时心率〔OR=0.974,95%CI(0.949~0.999)〕、血钠〔OR=0.856,95%CI(0.740~0.991)〕、PNI〔OR=0.857,95%CI(0.769~0.956)〕是中老年EH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EH伴CIMT增厚患者PNI降低,PNI是中老年EH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
- 张亚苹陈丽蓉胡娜娜蒋玉娇王一华门冰欣刘永铭张锦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预后营养指数
- 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探讨C 反应蛋白 (CRP)、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及散射比浊法对 5 2例ACS患者及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中CRP、MMP 2水平进行测定。结果ACS组CRP、MMP 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MI组与UA组CRP、MMP 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CRP、MMP 2的风险比值 (0R)均大于 1,是ACS的危险因素。经Forward法观察CRP、MMP 2在ACS中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结论ACS患者CRP、MMP 2水平升高 ,二者是ACS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锦刘铭王恒大
- 关键词: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中青年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以胸部不适最常见,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自发形成壁内血肿和/或内膜撕裂导致动脉壁分离形成假腔。SCA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系统性动脉疾病(如纤维肌发育不良)、躯体性应激(如等长运动)和心理性应激(如焦虑、抑郁)、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基因突变与遗传等。临床上可借助影像学检查来识别SCAD,包括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其中ICA是SCAD诊断的“金标准”。SCAD常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保守治疗(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其他治疗方案(机械支持治疗、心脏移植、心脏康复),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与监测评估。
- 乔文伟黄亚晓胡世娇何新雨曾小娟张锦
- 关键词:冠状动脉夹层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内皮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 2002年
- 张锦
- 关键词:内皮素急性冠脉综合征内皮素受体心血管系统ETA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