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喜京

作品数:18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同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免疫
  • 9篇电镜
  • 8篇神经元
  • 6篇P物质
  • 5篇下丘
  • 5篇下丘脑
  • 5篇免疫电镜
  • 4篇细胞
  • 4篇细胞化学
  • 4篇免疫细胞
  • 4篇免疫细胞化学
  • 3篇胆囊
  • 3篇胆囊收缩
  • 3篇胆囊收缩素
  • 3篇电镜研究
  • 3篇室旁核
  • 3篇能神经
  • 3篇脊髓
  • 3篇弓状核
  • 3篇HRP

机构

  • 18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作者

  • 18篇张喜京
  • 17篇朱长庚
  • 8篇刘庆莹
  • 7篇蔡秋云
  • 6篇卢金活
  • 6篇魏瑛
  • 6篇刘汉涛
  • 3篇朱家祥
  • 1篇刘贤钊

传媒

  • 11篇解剖学报
  • 6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1篇1996
  • 3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5篇1991
  • 4篇1990
  • 2篇198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髓缝核SP神经元至脊髓背角的下行投射—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被引量:3
1988年
将HRP分别注入18只大鼠的颈、胸、腰段脊髓背角内,应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对大鼠延髓缝核至脊髓背角的SP能下行投射进行了观察。至脊髓背角的SP能下行纤维主要来自大缝核(无明显定位关系),其次是隐缝核及苍白缝核。各缝核双标细胞占整个延髓缝核HRP标记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大缝核7.5%,隐缝核2.9%,苍白缝核1.4%。本文还讨论了延髓缝核SP能神经元至脊髓背角下行投射的机能意义。
刘贤钊朱家祥张喜京卢金活刘庆莹朱长庚
关键词:P物质脊髓背角免疫细胞化学HRP
大鼠神经垂体内后叶加压素神经分泌末梢的GABA能神经支配的免疫电镜证实被引量:2
1994年
为了探讨神经垂体内后叶加压素(VP)释放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调控,本研究用包埋前ABC法结合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神经垂体内VP能神经和GABA能神经的超微结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先用DAB法显示GABA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铵-TMB法显示VP免疫反应,再用DAB-氯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包埋。电镜观察发现:在神经垂体内GABA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沉淀,定位于神经末梢内的小清亮羹泡周围和线粒体膜上;VP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电子密度高的不规则形块状或针状散在于神经分泌末梢内。GABA样神经末梢分布于神经分泌末梢之间或紧贴毛细血管和垂体细胞,可与神经分泌末梢紧密接触甚至形成突触。VP样神经分泌末梢内含小透亮囊泡和大颗粒囊泡,并可与GABA样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在这种情况下,GABA样轴突为突触前成分,突触前、后膜呈对称性,突触间隙宽度小于20nm,内含电子致密物质。以上结果证实,在大鼠神经垂体内VP释放受到GABA神经的直接突触调控。
朱长庚张喜京刘庆莹蔡秋云魏瑛
关键词:神经垂体
下丘脑室旁核内NPY神经元与CCK神经元相互关系的免疫电镜双标研究
1992年
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技术对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的神经肽Y(NPY)和胆囊收缩素(CCK)神经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用Norgren法进行免疫电镜双标染色。结果在电镜下观察到:在室旁核内侧部,NPY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或絮状,弥漫分布于胞浆;CCK样免疫反应产物则呈电子密度高的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胞浆,偶见于核内。有时,在一个神经末梢内既有浓重的颗粒状DAB反应产物,又有典型的针状TMB反应产物。在室旁核内,NPY和CCK神经元胞体互相混杂、交错存在,两者均为中等大细胞。在超微结构水平,NPY和CCK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可由非NPY、非CCK神经末梢接受传入突触联系;CCK神经元的树突还可接受其他CCK神经末梢的传入性自调节突触;CCK神经元胞体可接受NPY神经末梢的传入性突触,后者的突触前成分内可能有CCK与NPY共存。
刘汉涛朱长庚张喜京蔡秋云魏瑛
关键词:胆囊收缩素下丘脑室旁核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E-W核中SP和CCK样神经元至脊髓的投射——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本研究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以及Edinger-Westphal(E-W)核至脊髓的SP能和CCK能神经投射。结果表明,PAG腹外侧区至脊髓颈、胸、腰段双侧均有少量投射,但以同侧为主。在这些下行投射神经元中,约有48%为SP样免疫反应阳性。E-W核至脊髓的颈、胸、腰段均有广泛投射,其中约有70%为SP样免疫反应阳性,73%为CCK样免疫反应阳性。提示至少有一部分E-W核的脊髓投射神经元含有SP和CCK两种神经递质。
张喜京朱长庚
关键词:脑灰质脊髓免疫细胞化学
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透射和免疫电镜研究被引量:11
1990年
本文应用扫描、透射和免疫电镜方法较全面地观察、比较和验证了大鼠第三脑室内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三脑室内存在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经元胞体为多角形、锥体形或梭形,具有神经细胞的结构特征,并首次在透射电镜下发现大鼠第三脑室内存在双极神经元。树突穿过室管膜细胞之间伸入第三脑室,末端呈蕈状或杵状膨大。轴突穿行于脑室内,含有突触囊泡。本文首次在超微结构水平证实第三脑室内接触脑脊液的树突和轴突末梢呈胆囊收缩素免疫反应阳性。上述实验结果为解释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提供了超微结构基础。
朱长庚卢金活刘庆莹张喜京
关键词: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
含P物质的红核神经元至脊髓的投射——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组化结合法研究被引量:1
1990年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方法,在大鼠红核内观察到HRP阳性与P物质反应阳性的双重标记神经元。双标细胞以对侧为主,同侧较少。首次证实了红核脊髓束中有部分纤维是SP能的,并可投射至颈、胸、腰段脊髓。
朱家祥朱长庚刘庆莹卢金活张喜京
关键词:P物质脊髓神经元
弓状核内神经紧张素能神经元与神经肤Y能神经元关系的免疫电镜双标记研究被引量:2
1993年
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记技术,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的神经紧张素(NT)和神经肽Y(NPY)的分布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先用DAB法显示NPY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铵-TMB法显示NT免疫反应,再经DAB-氯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包埋。结果:在弓状核内,NPY免疫反应产物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或絮状沉淀,弥漫分布于核周质的细胞器和基质、树突的微管周围、轴突的小透亮囊泡周围。NT免疫反应产物则为致密的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核周质、树突和轴突内。两者极易分辨。NPY能和NT能神经结构在弓状核内呈交错分布,彼此关系密切。含NPY的树突和轴突与免疫反应阴性轴突形成突触连接;含NT的胞体和树突与免疫反应阴性轴突形成突触连接。此外,NPY阳性轴突末梢还与NT阳性树突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本研究结果为下丘脑NT能神经元的肽能突触调节提供了又一新的超微结构依据。
朱长庚张喜京刘汉涛蔡秋云魏瑛
关键词:下丘脑弓状核神经肽
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化学神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1990年
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化学神经解剖学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和正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不仅投射至伏核,也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伏核至外侧缰核的下行通路经下丘脑外侧区中继,由下丘脑外侧区发出M-ENK能纤维至外侧缰核,外侧缰核则发出SP能纤维回到PAG内的中缝背核,从而构成了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形态学基础。另用荧光素双标法观察了中缝背核至双侧伏核的分支投射,结果证实有少量的中缝背核神经元分支投射到双侧伏核。
张喜京朱长庚
关键词:回路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中缝大核内P物质神经元的自调节突触被引量:6
1991年
用免疫电镜技术对大鼠延髓中缝大核的P物质能自调节突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缝大核内存在着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阳性神经元以大型多极细胞为主。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除与免疫反应阴性结构形成突触联系外,尚与P物质样免疫反应的树突形成轴树型自调节突触。在自调节突触中,突触前、后成分均被免疫反应产物所标记。反应产物沉着于小清亮囊泡和树突小管周围、线粒体外膜及基质。突触前、后膜呈对称性。突触囊泡附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宽约20 nm,内含电子致密物质。本文对自调节突触的普遍性、结构特点及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朱长庚张喜京蔡秋云
关键词:P物质中缝大核
正中隆起内NT能神经元的SP能神经支配的免疫电镜双标研究被引量:7
1991年
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技术,对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内的神经紧张素(neurotensin,NT)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分布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先用DAB法显示SP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TMB法显示NT免疫反应,再经DAB-氯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包埋。电镜观察发现:在正中隆起内SP免疫反应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或絮状沉淀,广泛分布于轴突内的小清亮囊泡周围和基质内;NT免疫反应产物则为电子密度高的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胞体、树突和轴突内。含SP的轴突可接受免疫反应阴性轴突的传入性突触,也可与阴性树突形成传出性轴-树突触;含NT的树突和胞体均可接受阴性轴突的传入性突触。此外,SP阳性轴突末梢还可与NT阳性神经元的树突棘形成对称性轴-棘突触及与NT阳性轴突形成对称性轴-轴突触。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中隆起内的NT能神经元接受SP能神经的支配,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突触调控提供了新的超微结构依据。
朱长庚张喜京刘汉涛卢金活
关键词:P物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