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钢

作品数:179 被引量:3,546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2篇农业科学
  • 24篇经济管理
  • 21篇生物学
  • 5篇水利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7篇生态
  • 35篇生态系统
  • 13篇土壤
  • 13篇城市
  • 11篇可持续发展
  • 10篇冻原
  • 10篇生态环境
  • 10篇高山冻原
  • 8篇污染
  • 7篇生态系统服务
  • 7篇流域
  • 7篇煤电
  • 6篇山水
  • 6篇生态补偿
  • 6篇生态学
  • 6篇群落
  • 6篇煤电基地
  • 6篇煤炭
  • 6篇湖草
  • 5篇循环经济

机构

  • 177篇中国科学院生...
  • 5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城...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青岛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中国21世纪...
  • 4篇中科院建筑设...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沈阳师范大学
  • 3篇住房和城乡建...
  • 2篇福州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地质环境...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吉林省长白山...

作者

  • 179篇吴钢
  • 49篇付晓
  • 46篇邓红兵
  • 25篇赵景柱
  • 20篇魏晶
  • 19篇严岩
  • 12篇唐明方
  • 10篇姜萍
  • 10篇王辰星
  • 10篇刘阳
  • 9篇尚文艳
  • 9篇董仁才
  • 8篇王宏昌
  • 8篇张永霖
  • 6篇陆兆华
  • 6篇于德永
  • 5篇王欢
  • 5篇罗跃初
  • 5篇李思远
  • 5篇刘昕

传媒

  • 75篇生态学报
  • 10篇生态学杂志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Journa...
  • 5篇环境保护
  • 5篇煤炭经济研究
  • 4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生态学会...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中国电力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经济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煤炭
  • 1篇经济研究参考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14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12篇2005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类典型生态破坏案件环境损害评估过程差异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国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司法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等在判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时,面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实物量化、价值量化等难以确定的专业性问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不同阶段的差异性难以区分。研究按照损害程度对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非法采矿三类生态破坏案件进行分类讨论,统计分析了三类生态破坏案件的关键要素指标,阐明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类案件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线选取对象上,三类案件可能涉及植被、土壤、地下水等指标的一种或多种;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占地、非法采矿三类案件在植被破坏和土壤破坏两方面破坏程度都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趋势,水平方向的损害范围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纵向从土壤表层向深层土壤破坏逐渐加深,恢复难度逐渐加大;在生态恢复工程选择上,除生态恢复外还需根据破坏程度额外考虑对地表建筑物或压占物清除或矿坑的回填及复垦;永久性损害或基本恢复不可实施时也可考虑其他替代性恢复方案,如认购“碳汇”等新手段。研究可为提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理论指导。
李实储兰刘峰丁宁吴钢焦文涛张晴吕俊岗
关键词:非法采矿
基于ARMA模型的地表水水质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选用合适的模型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区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质预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辽河流域的实际,运用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对辽河流域东陵大桥监测断面CODMn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综合自相关函数、偏相关函数以及BIC原则,ARMA(1,1)模型能够更好地用于东陵大桥断面水质预测。拟合结果显示,相对误差在2.60%~25.98%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13.69%,说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近期水质资料信息,以精确预测未来水质变化趋势。而对东陵大桥监测断面CODMn的预测显示,未来CODMn呈现出增长态势,辽宁水环境管理任务仍然很重。最后,就ARMA模型应用于水质预测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杜鑫吴钢许东
关键词:水质预测时间序列ARMA模型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多尺度耦合框架及方法被引量:4
2023年
为解决过去保护修复工程只考虑单要素、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问题,我国于2016年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整体、系统、综合的方法对各类生态系统进行统筹治理。然而,目前的工程治理中仍然存在对系统内部及系统间耦合概念理解不充分、系统耦合机制不明晰、对“尺度”的关注不足、缺少科学的分析方法等问题,制约了保护修复的成效。对此,首先将多个尺度下的耦合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国家重点冰川水源涵养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疏勒河流域为例,将耦合方法用于分析要素间、自然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最后基于该实例研究,提出多尺度耦合分析框架与“升尺度”保护修复模式,以期帮助相关决策者明晰“山水工程”中要素、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增强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赵金羽萨娜付晓郑拴宁吴钢何霄嘉陆兆华桑卫国
关键词:疏勒河流域
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悬浮颗粒物粒度动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韩霜王欢蔡庆华邓红兵吴钢
关键词:水华悬浮颗粒物粒度三峡水库
工业水足迹评价与应用被引量:33
2012年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这是造成和加剧全球或区域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影响进行科学有效评估是目前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工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发展和完善工业生产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影响的评价系统和方法体系为目标,基于水足迹理论,提出了工业水足迹的概念,即用以测量由某一产品、工业企业、行业或区域的工业生产过程引发的水资源利用增量的一个多维指标。以此概念为理论基础,进而首先分析了工业水足迹的内涵,包括直接工业水足迹与间接工业水足迹两部分。另外,区别于全生命周期的水足迹,工业水足迹评价是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业原料、辅料、能源和水的输入,以及废水、废物与产品的输出产生的水足迹,其系统边界不包括分销零售、消费使用与废物处理等环节。其次,在确定的系统边界内构建了工业水足迹的核算框架和基础方法体系,即从生产、公共及运输3个方面收集数据、处理并核算。最后,从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4个层面对工业水足迹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了展望。
贾佳严岩王辰星梁玉静张亚君吴钢刘馨磊王丽华杜冲
关键词:水足迹水资源水环境可持续利用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 storage at the Alpine tun-dra ecosystem of Changbai Mountain, China被引量:4
2004年
In August 2003, we investigated spatial pattern in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s in the Alpine tundra of Changbai Moun-tain, Jilin Province, China.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C concentrations at different depths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in Meadow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than that in other vegetation types; the soil C (including in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at layer below 10 cm are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than at layer of 1020 cm among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 concentration at top surface of 0-10 cm depth was similar to that at 1020 cm; the soil P concentrations at different depths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lower at Lithic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than that at other vegetation types; soil K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in Felsenmeer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and Lithic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than that in Typical alpine tundra, Meadow alpine tundra, and Swamp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s.. However, the soil K had not significant change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of each vegetation type. Soil S concentration was dramatically higher in Meadow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than that in other vegetation types. For each vegetation type, the ratios of C: N, C: P, C: K and C: S generally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The ratio of C: 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010 cm than that at 1020 cm for all vegetation types except at the top layer of the Swamp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Our study showed that soil C and nutrients storage were significantly spatial heterogeneity.
魏晶吴钢邓红兵赵景柱
锡林郭勒煤炭循环经济指标权重分析
2009年
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位于内蒙古中部,总面积20.3万km^2.是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之一,其主要工业为煤炭开采及其下游产业,属煤炭资源型区域。锡盟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但由于受水资源及市场条件等限制,煤炭产业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同时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使锡盟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为协调煤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王佰梅吴钢
关键词:煤炭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资源型区域天然草原
基于土地覆盖/利用模式的云南省抚仙湖流域生态资产评估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Landsat7 TM遥感影像和MODIS卫星影像获取生态系统类型、质量状况等参数,并计算出抚仙湖流域各类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结合地理属性数据及统计数据,计算出抚仙湖流域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结果表明:2001—2004年抚仙湖流域生态资产分别为:827824.96、799563.89、703491.09、700806.18万元。灌丛对流域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量最大,是生态资产构成中重要组成部分,贡献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水田,水土保持价值在流域生态资产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抚仙湖流域生态资产价值量呈下降趋势,需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文章提出了流域生态资产的相关管理对策。
刘阳吴钢高正文
关键词:抚仙湖流域生态资产遥感
草原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路径被引量:13
2021年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等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我国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已逐渐向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相关作用机理、技术方法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草原是我国占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区域。然而近些年来,草原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屡有发生,迫切需要依据草原生态环境损害机制与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鉴定评估技术与方法,保障草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草原生态环境损害为研究对象,对其鉴定评估的重要环节--因果关系的判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判定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思路,即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损害行为识别、损害路径推演、其他损害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分析与不确定性阐述五个过程,同时提出了因果关系判定准则与理论依据,以期为草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于恩逸崔宁吴迪唐明方付晓吴钢
关键词: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生态功能重要性的高原湖泊分区保护研究——以达里湖流域为例被引量:30
2021年
内蒙古高原湖泊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涵养水源区域,发挥着防汛抗旱、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之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内蒙古高原湖泊的数量和面积大幅减少,流域生态系统的损害日益明显,严重威胁到了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与治理内蒙古高原湖泊流域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向内蒙古高原湖泊流域保护和管理需求,以改善和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为目的,以内蒙古高原湖泊达里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生态特性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及土地沙化敏感性3个指标评价了流域生态系统敏感性,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重要性3个方面评价了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将流域分为极重要敏感区,一般重要敏感区和低重要敏感区。结合流域内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重要性与3个区域评价结果,从生态保护角度将流域分为禁止开发区、重点保护区、质量提升区与潜在威胁区4个区域,同时提出针对每个区域特点的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结果对提高高原地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对流域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促进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崔宁于恩逸李爽唐明方唐明方
关键词:生态系统功能高原湖泊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