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健林

作品数:111 被引量:308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5篇细胞
  • 34篇肝炎
  • 31篇乙型
  • 29篇乙型肝炎
  • 26篇肝癌
  • 25篇基因
  • 24篇聚集性
  • 23篇慢性
  • 23篇病毒
  • 22篇乙肝
  • 22篇家族
  • 22篇家族聚集
  • 18篇原发性
  • 17篇家族聚集性
  • 16篇肝细胞
  • 14篇免疫
  • 13篇细胞因子
  • 13篇肝病
  • 12篇慢性乙型
  • 11篇细胞癌

机构

  • 9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5篇广西医科大学
  • 7篇桂林医学院附...
  • 5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贵港市人民医...
  • 2篇广西卫生职业...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滕州市中心人...
  • 1篇广西卫生管理...
  • 1篇玉林市红十字...
  • 1篇广西国际壮医...

作者

  • 106篇吴健林
  • 81篇吴继周
  • 34篇陈茂伟
  • 32篇李国坚
  • 28篇韦颖华
  • 27篇宁秋悦
  • 18篇胡蝶飞
  • 18篇陈务卿
  • 17篇万裴琦
  • 14篇玉艳红
  • 14篇罗光汉
  • 12篇江建宁
  • 12篇刘志红
  • 12篇苏明华
  • 12篇邓一鸣
  • 11篇庞裕
  • 10篇黄力毅
  • 8篇龚星光
  • 7篇罗双艳
  • 7篇虞艳琦

传媒

  • 2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2篇内科
  • 8篇世界华人消化...
  • 6篇广西医学
  • 5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临床荟萃
  • 3篇山东医药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第二届全国人...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5篇2011
  • 12篇2010
  • 8篇2009
  • 12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影响。方法应用日本可乐丽公司第四代KPS8800Ce人工肝治疗仪,对3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每次置换3 000ml新鲜冰冻血浆,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10天采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及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含量。结果31例重症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术后外周血总胆红素、血氨、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AFP含量在血浆置换治疗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76.82±89.44ng/ml);而术后、术后10天血清分别为38.54±72.12、45.4±55.6 ng/ml,均较术前的AF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是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治疗方法对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影响不大。
陈茂伟江建宁刘志红罗光汉邓一鸣吴健林
关键词:重型肝炎血浆置换甲胎蛋白
艾滋病并马尼菲青霉菌病误诊1例
2006年
梁惠萍吴健林
关键词:误诊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研究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状况,以了解细胞免疫在乙肝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4例各型乙肝病人及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急性乙肝组CD4+比例升高,慢性乙肝患者CD8+下降,所有乙肝患者CD4+/CD8+比值均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急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而慢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免疫参与了乙肝的发病过程。
吴健林曾志励吴继周陈茂伟郑奕张丰晓
关键词:乙型肝炎细胞免疫T细胞亚群
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患者IL-2、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1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组,SH)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LC)25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CB)48例(其中重度17例、中度21例、轻度10例)]血清IL-2、IL-10的水平。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统计软件对3组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患者IL-2、IL-10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重肝组血清IL-2、IL-10水平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重肝组与肝硬化组血清IL-2、IL-10的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36.88-33.72、-67.00-95.14。慢重肝组血清IL-2水平与慢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与慢乙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重肝组与慢乙肝组血清IL-2、IL-10的95%CI分别为:-13.52-50.42、22.59-169.43。肝硬化组血清IL-2水平与慢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与慢乙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慢乙肝组血清IL-2、IL-10的95%CI分别为:-7.98-48.05、17.61-146.27。结论IL-2对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影响不大。而IL-10可能对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有影响,且血清IL-10水平的升高在炎症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梁志清吴健林吴继周周冬生唐灵陶赞英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IL-2IL-10
广西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表现及机体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表现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地区原籍人口不同病情的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疾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血液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IgM),HBVDNA拷贝数,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及测序鉴定病毒基因型,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本研究检测纳入的研究对象感染乙肝病毒为B、C两种基因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以C型(66.3%)为主,B型(33.7%)次之。C基因型的HBeAg血清转换率低于B型(P<0.05)。C型在肝癌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P<0.05),不同基因型间年龄、HBVDNA拷贝数、AST、ALT、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地区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HBV基因型为B型、C型,以C型为主,C型与较严重病情有关,感染不同HBV基因型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无明显相关。
钟大妮李国坚吴继周吴健林宁秋悦李红玉刘芳
关键词:乙肝病毒基因型T淋巴细胞亚群
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更好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在广西8家医院住院的1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2009年11月、12月达到高峰,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分布主要以10~25岁青少年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6.9%,平均年龄(18.2±9.6)岁,职业以学生为主(86.9%),汉族与壮族人口比为1.03∶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无特异性。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91.0%),血钾偏低(13.5%),影像学检查以肺部炎症改变为主;70例(57.4%)患者行抗病毒治疗,120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死亡。结论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高峰在冬季,发病年龄分布在青少年,以学生多见;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影像学以肺部炎症改变为主;病例多为轻症,而重症病例有较高病死率。
郭群秀李国坚吴继周吴健林陈务卿韦颖华万裴琦宁秋悦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
HLA-DQB1~*02、03基因及IFN-γ、IL-4与广西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7年
本研究探讨HLA-DQB1~*02、03等位基因及细胞因子IFN-γ和IL-4与广西壮、瑶族肝癌家庭聚集性的相关性。将来自肝癌高发区,民族为瑶族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无癌家族成员各40例及民族为壮族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无癌家族成员各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同性别,年龄(±5岁)配对方法),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并提取全血DNA,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受试者的HLA-DQB1~*02和HLA-DQB1~*03等位基因,IFN-γ及IL-4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发现,HLA-DQB1~*02、03基因在壮族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的表达频率均低于无癌家族成员组(p<0.05);HLA-DQB1~*02基因在瑶族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的表达频率高于无癌家族组(p=0.002),HLA-DQB1~*03在两组间的表达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广西壮、瑶族人群HLA-DQB1~*02、03基因在乙肝病毒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中的表达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壮、瑶族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IL-4平均表达水平均高于无癌家族成员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IFN-γ平均表达水平均低于无癌家族成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瑶族人群中HLA-DQB1~*02基因阳性和阴性成员的IL-4平均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广西壮族人群中HLA-DQB1~*03基因阳性成员的IFN-γ平均表达水平高于HLA-DQB1~*03阴性成员(p=0.011),HLA-DQB1~*03阳性和阴性成员的IL-4平均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本课题得出结论,HLA-DQB1~*02、03基因与广西壮、瑶族肝癌家庭聚集性有关,但存在较大的民族差异;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表达水平失衡可能是广西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HLA-DQB1~*03基因导致广西壮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发生可能是通过影响IFN-γ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梁惠萍卢庭婷李致忠黄兰臧宁吴继周吴健林龚婷婷
关键词:IL-4IFN-Γ肝癌家庭聚集性
细胞因子对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04年
追踪观察61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病情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罗光汉吴继周吴健林李国坚陈茂伟苏明华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预后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研究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7例,重型乙型肝炎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组5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IL-2、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P<0.05),IFN-γ水平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Th2细胞因子增高有关。
曾志励吴健林吴继周
关键词: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
广西输入性SARS病例传播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2006年
目的:为了明确输入性SARS病例在广西引起易感人群传染的危险性以及影响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SARS在广西的再度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应用回顾性研究和随访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3年在广西发生的两个疫点中的输入性和继发性SARS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每个输入性病例引起继发性病例传播的传播链。②通过对输入性SARS病例到继发性病例的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传播链的分析,找出影响输入性病例传播的危险因素。③应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于2003年5月及2005年11月分别两次对此两疫点发生的输入性、继发性SARS病例、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参与诊治的医护人员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和IgM。结果:参与诊治先证A诊治的全部医护人员的继发性隐性感染率为2·1%(2/97),显著低于参与先证A护理的亲属的继发性发病率41·7%(5/12)(P<0·01)。参与先证A1护理的亲属9人中,有5人属于继发性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率为55·6%(5/9),远高于医护人员的继发性感染率4%(3/75)(P<0·01)。结论:输入性SARS病例如果IgM、IgG双抗体阳性者病毒的传染力极强,第2代病例可能由于病毒的变异而导致毒力下降。广西输入性病例引起第2代病例的感染主要原因是通风不良、近距离无防护密切接触;通风良好可以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即使出现感染,也仅引起隐性感染;气候是影响SARS的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吴继周陈务卿吴健林黄力毅陈茂伟江建宁杨进业黄旭美韦文武
关键词: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学调查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