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亚飞

作品数:18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艺术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音乐
  • 4篇庐剧
  • 3篇文化
  • 2篇音乐特征
  • 2篇音乐学
  • 2篇音乐研究
  • 2篇中国音乐
  • 2篇乐学
  • 2篇管窥
  • 2篇国音
  • 1篇倒七戏
  • 1篇地方剧
  • 1篇地方剧种
  • 1篇垫板
  • 1篇跌倒
  • 1篇东传
  • 1篇形成期
  • 1篇旋律
  • 1篇旋律音调
  • 1篇学术

机构

  • 13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作者

  • 15篇余亚飞
  • 1篇柳春波
  • 1篇施春娜

传媒

  • 2篇人民音乐
  • 2篇艺术研究(哈...
  • 1篇天津音乐学院...
  • 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艺海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民族音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在江淮皖中地区以及大别山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曲音乐。因其主要流行地域属于安徽古庐州府境管辖区内,故1955年7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庐剧。2006年6月,庐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
余亚飞
关键词:倒七戏庐剧音乐结构音乐特征
文献传递
管窥庐剧形成期的音乐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庐剧,是在江淮皖中地区以及大别山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它和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称为安徽的四大剧种,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早期的庐剧是建立在以皖中地区为轴,江淮为线,大别山为面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剧种。我们从庐剧腔调、锣鼓、帮腔的可变性和规式性进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出这一时期庐剧的音乐特征。
余亚飞
关键词:庐剧形成期腔调音乐特征
一种俯卧位角度可调的多功能支撑垫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俯卧位角度可调的多功能支撑垫,包括一侧相互铰接的两块垫板,垫板在背离垫板铰接侧的底面均设置有外侧气囊,外侧气囊均通过气管与电动充气器连接,用于对其中一个外侧气囊充气,以将该侧的垫板顶起沿其铰接端旋转预...
董玲娜李海珊余亚飞柳春波施春娜
同心协力中搭建平台 学术争鸣中“跨界”融合——“两岸音乐学术的现时发展与未来协作高端论坛”综述
2015年
由《音乐研究》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两岸音乐学术的现时发展与未来协作高端论坛"于2014年11月27日—12月1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如期召开。参加本次论坛主要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艺术研究院、台湾南华大学、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台北教育大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等单位。
余亚飞
关键词:音乐学术音乐研究钢琴教育中国音乐教育
安徽庐剧研究述评
2014年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在江淮皖中地区以及大别山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它和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称为安徽的四大剧种,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2006年6月,庐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人们开始呼吁对其音乐进行系统和全面地研究,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余亚飞
民族音乐学方法在庐剧音乐研究中的运用被引量:1
2015年
从当下安徽的地方戏曲研究来看,不论是戏曲研究者还是观众,大多都把目光投向了安徽的黄梅戏这一剧种,而对庐剧这一剧种知之甚少。因此,对目前关于庐剧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及其对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相关音乐曲谱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则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应该倡导从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关照庐剧音乐中的文化脉络和文化中的庐剧音乐的现实状况,并对庐剧唱腔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庐剧音乐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的新资料。
余亚飞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
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传播探微被引量:1
2011年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揭开了西乐东传和中乐西传的序幕。西方的乐器,乐曲等被介绍到了中国。同时中国的民歌也通过他们带回了西方,出现了中西方相互交融的新局面,并推动了中西双方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余亚飞
管窥朱载堉乐学中的审美主旨与文化基因
2017年
朱载堉作为我国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关系,被公认为是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发明者。除了缜密的数理论证和大量的引经据典外,从他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其独有的音乐美学思想。朱载堉的治学精神典型体现了"士"的精神品质,乐学研究中贯穿着天道与自然相融的审美品格,讲求"理——情——音"三者之间的融汇贯通;体现出乾坤易简的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大乐必易和以道寓器;基于阴阳五行的的数理思维,主要表现为变易求通和"律"与"历"相融的文化内核,具有独特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
余亚飞
关键词:朱载堉乐学文化基因
两岸协同 海外传播——2016年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6年
南音作为"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因子,成为入选"国家非遗"和"世界非遗"的代表,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它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海外侨胞的精神文化纽带。它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现存音乐内容最为丰富的综合性乐种之一。2016年"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2014年泉州南音研讨会后又一次学术盛会。研讨会中围绕"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国际传播"展开了全方位的热烈讨论。汇聚了来自音乐美学、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文学、文化产业、语言音韵学、文献学、计算机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术力量,聚集了老、中、青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和学者。体现由个人单向研究转为海内外多方研究团队集体协作的凝聚力。这些内容综合起来主要体现音乐"家谱"的追本溯源;文化传承与教育探索;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学术跨界的"和而不同";研究视角的创新追求等多个维度。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语境下,如何在地方普及传承和在国际上传播推广中国的精神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余亚飞
关键词:文化认同
简淡质朴 无为而为——评《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
2015年
以“先锋派音乐”为代表的西方20世纪“现代音乐”思潮,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传入以来,给当代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表演与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众多作曲家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一大批现代音乐作品不断涌现,时至今日,“现代音乐”思潮仍在我国专业音乐领域内产生着重要影响。从对“新潮音乐”的批判到今天对“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反思,人们渐渐意识到,“现代音乐”在大力拓宽新的作曲技法和创作观念的同时,也出现了创作手法太过极端而导致作品接受度低、过度强调个人烙印而无视听众、音乐表现主旨“空心化”、距离音乐本体越来越远等弊端。
余亚飞
关键词:现代音乐文人精神质朴简淡音乐作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