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军
- 作品数:28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近十年来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研究的述评被引量:1
- 2012年
- 自2002年以来,国内学者围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对南方谈话的分析与论述也逐渐趋于系统化和理性化。总体来说,研究视野较为开阔,角度多维,相关观点论述较为成熟。相关热点问题研究深入、细化,边缘问题凸显,领域拓宽。与此同时,国内研究也显现出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研究的政治宣传意味较浓,研究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的支撑,热点问题的重复研究多,探索新领域的较少,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前景展望的研究少,研究中"避重就轻"的现象大量存在。
- 霍修兰乔丽军
-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透视被引量:1
- 2009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先进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新文化。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锐意改革的创新性等特点。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新思维的必然抉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必然归宿。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特质
-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及其时代内蕴的思考被引量:9
- 2008年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与中国人民大众思维模式相交融合并不断丰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广泛意义上的指导的过程,它是普遍认同、普遍应用和正面指导效果三者交融互摄,彰显其普遍性的一体化过程。时下,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制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策略,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的发展。
- 乔丽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社会主义国际新形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引量:2
- 2010年
- 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日益崛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正日益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给世人留下的"阴霾",不仅在事实上促使中国走向富强,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扩容"了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在国际上重新标树了社会主义的新形象。30多年以来,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理念全方位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中的"改革开放"、"合作稳定"、"负责任"、"理性"的新形象,不断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和时代精神与当代中国相对接,成就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负责任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基本特征、历史传承和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具体阐述。两年多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基本特征、历史传承和重要意义等方面,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传承学术界
- 四大基本问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2010年
-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时代课题突显了时代的历史方位、突出矛盾和时代痼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不断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突出矛盾、破解时代痼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而勾勒出一条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主线。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何处“显”特色
- 2009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当前的主要实践形态,有着自己独特内蕴。从它产生的境遇来看,中国正处在由生存危机、制度危机和开放危机转向发展危机、体制危机和封闭危机的转折期,社会正在发生由外在向内在,由革命向改革,由守旧向创新的转换;从它分析问题的立意来看,它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浓厚的现实意识和兼收并蓄的对话意识;它在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上,既注重整体立意、全局着眼,又强调把握原则,灵活运用,着重创新,同时还注重社会的可承受度,强调踏实稳重,分步按阶,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协调性、自主性和阶段性。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境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透视被引量:2
- 2010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新文化。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锐意改革的创新性等特点。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新思维的必然抉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必然归宿,是妥善应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困境的明智之举。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特质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何处显“特色”
- 2009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当前的主要实践形态,有着自己独特内蕴。从它产生的境遇来看,中国正处在由生存危机、制度危机和开放危机转向发展危机、体制危机和封闭危机的转折期,社会正在发生由外在向内在、由革命向改革、由守旧向创新的转换;从它分析问题的立意来看,它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浓厚的现实意识和兼收并蓄的对话意识;它在解决问题的着点上,既注重整体立意,全局着眼,又强调把握原则,灵活运用,着重创新,同时还注重社会的可承受度,强调踏实稳重,分步按阶,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协调性、自主性和阶段性。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境遇
- 四大基本问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2010年
-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时代课题突显了时代的历史方位、突出矛盾和时代痼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中国时代课题的历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正是在不断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突出矛盾,破解时代痼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围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课题,不断探索和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形成了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问题主线。
- 乔丽军段治文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