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习
- 作品数:41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人结直肠癌VEGF-C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47例结直肠癌标本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检测VEGF C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同时对伴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VEGF C表达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 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44 .7%,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 6 0 .0 %,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 17.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结直肠癌可表达VEGF C ,并与肿瘤细胞淋巴转移有关。
- 丁兆习刘执玉王东关孟海伟李贵宝宋涛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结肠直肠肿瘤肿瘤转移
- 羊心室淋巴管的分布及微细结构研究被引量:1
- 1997年
-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山羊心室淋巴管的分布和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光镜下显示心外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心肌层淋巴管较少,两心室心内膜下近浦肯野氏纤维网处、室间隔右侧及乳头肌处淋巴管网丰富.左心室心内膜下淋巴管较少.电镜下显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有许多伸向管腔的突起,胞突间有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基膜断续存在.胞质中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吞噬小泡、散在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小且不多见.
- 毕玉顺刘执玉田铧丁兆习焦镛
- 关键词:心室淋巴管电镜
- 淋巴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 刘执玉毕玉顺田铧丁兆习纪瑞成谈恩青邵旭健
- 通过毛细淋巴管和两栖类动物淋巴系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示了两栖类动物淋巴系统内皮细胞间有4种连接方式,首次提出内皮细胞之间的连结方式是一种依功能需要而转化的动态过程,组织液、大分子物质可经过内皮细胞间的开放...
- 关键词:
- 关键词:淋巴系统
- 氩氦刀消融结合中药治疗中晚期肝癌72例被引量:2
- 2011年
- 氩氦刀采用超低温快速冷冻的方法摧毁肿瘤组织,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高效等优点。我国1999年引进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肺癌、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1-3]。氩氦刀治疗实体肿瘤有多种方法,
- 朱旭东魏璐婉隆新霞吴琦巩瑞红张茂臣王保明丁兆习刘执玉
- 关键词:肝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肝康颗粒
- 复肝灵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 观察复肝灵煎剂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人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 0例服用复肝灵煎剂治疗,每次口服10ml,bid ;对照组30例im干扰素,5 0 0万u/次,隔日一次。2组都同时给维生素C和护肝片以辅助治疗。治疗前后所有病人都做肝功能(蛋白及AST ,ALT)和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 ,HBeAg ,抗HBc IgM ,抗HBs,抗HBe)检测。疗效的判断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 试验组治愈2 6例(43.33% ) ,显效2 6例(43.33% ) ,有效6例(10 % ) ,无效2例(3.33% ) ,总有效率为96 .6 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 (P <0 .0 5 ) ;HbsAg和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4 3.3%和4 6 .4 5 % ,均高于对照组的2 3.33%和4 3.33% (P <0 .0 5 )。结论 复肝灵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治疗效果优于干扰素。
- 毕玉顺吕敏和王育明丁兆习刘执玉李贵宝
- 关键词: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抗HBC-IGM血清乙肝标志物HBEAGHBEAG抗HBS护肝片
- 建立口腔负压治疗痔疮50例临床观察
- 2010年
- 目的:探讨建立口腔负压治疗痔疮疗效及其机理。方法:将100例痔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人体经络-血-淋巴激活仪”治疗,对照组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经治疗观察7天后,两组症状体征变化。结果:在治疗7天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消除水肿、坠胀方面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止痛,止血,减轻脱垂,改善痔区黏膜充血方面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应用“人体经络-血-淋巴激活仪”可明显提高治疗痔疮症状总疗效。结论:“人体经络-血-淋巴激活仪”用于痔疮治疗有显著疗效,在消除水肿、缓解坠胀感、止痛、止血、减轻脱垂、改善痔区黏膜充血方面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 甄诚吴冬姐魏璐婉王淑云李贵宝丁兆习刘执玉
- 关键词: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痔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因子D(VEGF-D)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下咽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VEGF-D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D阳性表达率为57.8%(37/64)。根据VEGF-D的染色强度,64例标本被分为阴性组(27例)、局限阳性组(23例)、广泛阳性组(1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5.9%、78.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血管转移无相关性。结论:VEGF-D可用来预测下咽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阻断VEGF-D的表达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 李力毕玉顺刘执玉丁兆习李贵宝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下咽肿瘤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
- 奇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观察被引量:7
- 1998年
- 解剖观察了27具成人尸体的奇静脉。奇静脉起始于脊柱的右侧或前方,在上行过程中向左侧偏移率达81.48%,其中部分跨过脊往中线者占59.26%.与一般教科书中描述的沿脊柱右侧上升不一致,这种走行在胸部断层图象检查中奇静脉的定位时应加以注意。
- 丁兆习毕玉顺吴琦
- 关键词:奇静脉应用解剖学尸检
- 迷走神经切断术对小肠淋巴系的影响被引量:2
- 1998年
- 选用30只家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三组.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2周、1周观察肠系膜淋巴管流体动力学和小肠壁内淋巳管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肠系膜淋巴管内压力即到显著升高.并逐渐恢复,术后1~2周小肠粘膜有炎症.上皮破坏,各层淋巴管均扩张.尤其中央乳糜管扩张明显,术后4周其形态基本修复:表明迷走神经损伤近期对小肠淋巴系统形态及功能有较明巴的影响、提示迷走神经对小肠淋巴系统的功能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杨成刘执玉丁兆习毕于顺许复郁
- 关键词:迷走神经切断术流体动力学
- 心脏淋巴引流阻断慢性期冠状动脉病变被引量:4
- 1998年
- 手术阻断羊心脏淋巴引流后30~180d,用光镜、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术后30d,动脉壁病变明显,动脉壁增厚、水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内膜局灶性增厚,动脉壁外膜及其周围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并存在局灶性水肿。60d以后,无明显病理改变。提示心淋巴引流障碍慢性期仍可引起冠状动脉病理改变。
- 田铧刘执玉丁兆习毕玉顺焦镛李贵宝甄娟兰宋涛
- 关键词: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