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韶光

作品数:13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综合征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力衰竭
  • 2篇血压
  • 2篇衰竭
  • 2篇脓毒
  • 2篇脓毒血症
  • 2篇疗效
  • 2篇壳核
  • 2篇壳核出血
  • 2篇肌钙蛋白
  • 2篇急性
  • 2篇急性冠脉
  • 2篇急性冠脉综合...
  • 2篇急诊
  • 2篇教学
  • 2篇高血压
  • 2篇冠脉

机构

  • 9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疾病预...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隋韶光
  • 6篇崔明
  • 3篇李向东
  • 2篇刘宇飞
  • 2篇吴雪影
  • 2篇张鹏强
  • 2篇陈淑芳
  • 2篇孙树杰
  • 2篇孙雷
  • 2篇王翠翠
  • 1篇杨初蔚
  • 1篇刁文丽
  • 1篇尚冰冰
  • 1篇肖昭扬
  • 1篇邓国英
  • 1篇喻栋平
  • 1篇刘洋
  • 1篇杨淑凤
  • 1篇李向东
  • 1篇崔明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及O-甘露糖蛋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该细菌不仅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在人体及无生命物质表面易形成生物膜,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从临床分离24株鲍曼不动杆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这些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针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是否含有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并用刀豆蛋白凝集素结合试验及质谱分析耐药性与O-甘露糖蛋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呈正相关,某些O-甘露糖蛋白表达有利于细菌获得耐药性。
邓国英杨淑凤任峰崔明隋韶光
关键词:耐药性生物膜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56例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应用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09年10月与2010年10月收治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使用抗感染治疗,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痰热情注射液治疗,记录患者冶疗前后心率(HR)、体温(T)、呼吸频率(RR)、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冶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情可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隋韶光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痰热清注射液急诊
方体定向吸引术治疗少量壳核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方体定向吸引术治疗少量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91例高血压壳核区出血(出血量20~30 mL)患者随机分为方体定向吸引术治疗组(微创组)4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45例,比较2组疗效。结果: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4.5 d,内科组26.0 d;近期疗效随访,功能恢复良好率微创组(50%)高于内科组(16%)(P<0.05);内科组死亡2例。结论:方体定向吸引术治疗少量壳核出血可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缴焕财孙树杰隋韶光崔明喻栋刁文丽于海良高桂兰
关键词:高血压壳核出血
莫西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莫西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进行诊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0例,并将其分为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进行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细菌学及安全性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得知,莫西沙星组的细胞清除率为93%,左氧氟沙星总有效率为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莫西沙星组患者痊愈10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93%;左氧氟沙星组痊愈9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73%,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应用莫西沙星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具有起效快、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隋韶光
关键词:莫西沙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急诊医学教学中两种教学方法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2018年
急诊医学是集综合性和高度协作性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其持续高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法选择,将为我国培养具有高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急救人才提供应用基础。本文通过对PBL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其实施效果展开比较研究,将有效地推动PBL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改革中的进程,为PBL教学在多学科领域的推广提供参考。
隋韶光
关键词:PBL教学急诊
脓毒血症大鼠模型建立及对P38MAPK和GLUT4转位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大鼠模型建立方法及对P38MAPK和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转位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大鼠26只作为观察组,采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法建立脓毒血症大鼠模型。取同期入组健康新生大鼠26只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两组P38MAPK和GLUT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脓毒血症模型的建立对P38MAPK和GLUT4转位通路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后均存活,大鼠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建立脓毒血症模型后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处于嗜睡状态、饮食差,部分大鼠出现蜷缩,对刺激性反应明显减弱。观察组建立脓毒血症模型后心、肝、肾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组织中存在轻微肿胀及白细胞浸润;对照组由于注射生理盐水未对组织产生影响。两组β-actin灰度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38MAPK和GLUT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法能成功建立脓毒血症大鼠模型,且模型的建立会影响P38MAPK和GLUT4蛋白表达,从而对其转位通路产生明显的影响。
隋韶光甘露崔明王翠翠杨初蔚李向东
关键词:脓毒血症P38MAPK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急诊溶栓决策延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18年
调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急诊溶栓决策延迟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便利抽取2017年3月~9月就诊于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相关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急诊溶栓决策时间为(31.81±13.08)分钟,仅6.73%的患者决策时间低于15分钟。多元回归显示决策者、此前是否有医护人员向您讲解过疾病的相关知识、是否对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是影响患者决策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研究结果揭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大范围普及相关知识,以最大限度缩短患者决策就医时间。
吴雪影隋韶光刘洋李向东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
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22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方体定向吸引术组(微创组)113例及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14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内科组明显缩短(14 d vs 26 d),近期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升高(50.0%vs 20.0%),病死率明显下降(6.2%vs 16.7%),并发症(肺内感染、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不全、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微创组出血量<50 ml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内科组(57.8%vs 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可明显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孙树杰崔明隋韶光喻栋平尚冰冰
关键词: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微创性穿刺术
脓毒血症伴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脓毒血症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脓毒血症患者136例,其中47例伴发急性心力衰竭,比较不同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差异,并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E/e'等指标与胱抑素C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单纯脓毒血症患者相比,伴发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更高(1.84±0.45mg/L vs1.15±0.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胱抑素C的水平与年龄、LVEF、LVDd、E/e'等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血清胱抑素C浓度≥1.58mg/L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浓度<1.58 mg/L者的1.68倍,而且发生LVEF≤40%、LVDd≥60mm、E/e'≥17发生的风险也增高。结论伴发心力衰竭的脓毒血症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增高,且升高的比例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异常心脏功能指标呈正相关,提示胱抑素C可作为临床早期识别脓毒血症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指标。
孙雷杨初尉刘宇飞崔明王翠翠隋韶光
关键词:脓毒血症心力衰竭胱抑素C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胸痛时间、肌钙蛋白水平及心电图ST段下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胸痛时间、肌钙蛋白水平及心电图ST段下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008-06—2008-12,在急诊科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收入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54例患者。仔细询问病史、体检,据胸痛持续时间分成3组(<0.5h,0.5~2h,≥2h),并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分成3组(<1mV,1~2mV,≥2mV),同时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I(TnI)检测。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3组(TnI<0.02μg/L,0.02μg/L~0.04μg/L,≥0.04μg/L),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结果:随着胸痛发生时间延长或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随着ST段下移幅度加深,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没有升高。结论:胸痛时间及TnI水平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的预测均有重要价值,但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陈淑芳张鹏强隋韶光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肌钙蛋白I心电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