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郁
- 作品数:22 被引量:66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最佳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三大直辖市为例被引量:59
- 2004年
- 最佳城市规模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最佳城市规模分析方法可概括为四种方法,其中,本文利用聚集经济方法与最小成本方法度量并比较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三个超大城市的最佳城市规模。由于统计资料的有限,聚集经济方法利用从1978年至2002年的资料,而最小成本方法利用从1985年至2002年的资料。本文的聚集经济方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最佳城市规模为1251.714万人,天津市为951.311万人,上海市为1795.516万人,并且,最小成本方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最佳城市规模为801.452万人,上海市为2123.078万人,天津市为1126.208万人。
- 金相郁
- 关键词:聚集经济
- 中国区域划分的层次聚类分析被引量:10
- 2004年
- 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重新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划分的科学性。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具有一个特征 ,它可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表达聚类过程。分析主要利用经济变量 ,各省级单位的GDP、人口、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人民生活、工业、区域创新能力等 6个方面的 54种变量。分析结果表明 ,总体来看 ,东部地区可划分为几类区域 ,而中西部地区可以聚类成为一个大区域.
- 金相郁
- 关键词:聚类分析
- 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被引量:40
- 2006年
- 本文利用卡里诺模型和1990-200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分析全国222个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以及城市规模效率,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程度差异。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不一样,尤其是传统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并不明显,而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化经济较明显。本文还发现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并不明显,而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明显。并且, 东部地区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中部地区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
- 金相郁
- 空间收敛第一规律与空间收敛第二规律被引量:10
- 2001年
- 本文在分析了有关区域经济理论和大量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空间收敛的一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收敛一般规律存在两大特征,即空间收敛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2)空间收敛第一规律是指子集收敛,从纯经济理论角度来看,子集收敛是短期性的,但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了子集收敛的长期动态性;(3)空间收敛第二规律是指空间收敛的动态性和长期性,短期呈现空间收敛,长期出现空间收敛的波动。以往有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理论不能够解释新的不平衡的出现,空间收敛第二规律解释空间不平衡的演变过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空间收敛第一规律是指空间与收敛的关系,空间收敛第二规律是指时间与收敛的关系。
- 金相郁
- 关键词:区域经济
-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分析:城市数据被引量:101
- 2006年
- 本文以全国2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对象,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本文采用OLS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及2002年的横截面数据,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四项区位决定因素包括三种成本因素、三种市场因素、四种集聚因素和四种制度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对各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不明显,而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教育和研究开发条件以及地方金融规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本文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就东部地区而言,能源条件和市场规模是较重要的区位决定因素;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教育和研究开发条件以及地方金融成为较重要的区位决定因素。
- 金相郁朴英姬
-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定因素城市
- 上海市与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5
- 2005年
- 工业聚集经济指数是衡量城市聚集经济效应的重要尺度。对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工业聚集经济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两市第二产业的整体聚集经济效应都不甚明显,上海市甚至为负值。但从具体行业和特定地区来看,上海市和天津市呈现了各自的聚集经济优势。这一结论及由此而来的对策措施对于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 高雪莲金相郁踪家峰
- 关键词:聚集经济效应
- 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被引量:58
- 2007年
-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在1996-2003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了3.8%,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7.6%,中西部地区增加了3.8%。Malmquist指数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因而,1996-2003年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设立6个假设,利用Malmquist指数与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运用了4种回归分析方法,即OLS、SWR、2SLS、G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财政自立度是1996-2003年期间中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的主要解释变量。
- 金相郁
-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数据包络法全要素生产率
- 空间收敛第二规律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研究
- 金相郁
-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结构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三种解释被引量:21
- 2004年
- 文化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还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从而经济学家及经济理论特别关注文化因素的作用。不过,本文认为目前经济学理论界尚未建立较全面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试图解释二者的关系。
- 金相郁
- 关键词:文化文化经济学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企业文化政府文化文化政策
- 经济全球化与中韩区域经济发展:以新的经济空间为例
- 2002年
-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使一国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还促使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从空间经济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新的经济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空间移动,其中商品移动和生产要素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不同国家之间而言,前者的主要形式就是商品贸易,后者的主要形式就是外商直接投资。从空间经济角度看,两者相结合既影响了各国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空间。本文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韩两国之间所形成的新的经济空间及其两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两国之间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快速增长,其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各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在两国之间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经济空间。本文主要分析后者。我们的分析发现:中韩两国之间所形成的新的经济空间主要取决于商品贸易的增加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大;新的经济空间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和韩国的首都圈一带,尤其是在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和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中韩之间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力。促使中国东部地区和韩国首都圈之间发展差距缩小。
- 金相郁
-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