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少丹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义和团
  • 1篇道教
  • 1篇丁戊奇荒
  • 1篇信仰
  • 1篇政府
  • 1篇儒家
  • 1篇社会救济
  • 1篇聂士成
  • 1篇清军
  • 1篇晚清
  • 1篇晚清社会
  • 1篇文化初探
  • 1篇西方传教士
  • 1篇李提摩太
  • 1篇民政
  • 1篇南京国民政府
  • 1篇救济
  • 1篇救济方式
  • 1篇祭祀
  • 1篇教士

机构

  • 6篇湘潭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郭少丹
  • 3篇孙宝根

传媒

  • 3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李提摩太与“丁戊奇荒”被引量:1
2011年
19世纪70年代,中国北方发生了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的严重旱灾,史称"丁戊奇荒"。阐述了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自发进行的赈灾活动以及李提摩太在赈济活动中的贡献。
郭少丹孙宝根
关键词:丁戊奇荒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救济方式
中国传统信仰及其形成的供文化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郭少丹
关键词:信仰祭祀儒家道教佛教
1928-1930年晋豫陕旱灾探析——以《申报》为视角
1928-1930年,中国北方晋、豫、陕等省份先后发生旱灾形成大灾荒,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更加重了晋、豫、陕三省受灾的危害。北方晋、豫、陕三省连续三年大旱的发生,是由华北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北方干湿期的周期规律等自然原因造...
郭少丹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旱灾社会救济
文献传递
《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简评
2011年
该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郭少丹
关键词:晚清社会
聂士成之死被引量:1
2011年
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游离不定,由剿转抚。作为清军重要将领的聂士成,既要镇压义和团破坏铁路、电线等盲目排斥西方器物的行为,又不敢违背清廷招抚义和团的旨意,还要抗击西方列强的入侵;一面在前线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御敌于国门之外;一面在朝中不断遭到顽固势力的污蔑与诽谤,得不到清廷的信任,内外交困的他陷入夹缝之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聂士成选择了以近于自杀的方式战死疆场。
郭少丹孙宝根
关键词:聂士成义和团
英国记者眼中的义和团及清军被引量:1
2011年
1900年义和团与清军围困东交民巷中的外国使馆区长达两个月,在这次战斗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支不同性质的武装力量,一支是来自于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和团武装,一支是清廷派出的政府军。这两支武装力量一方面相互联合,共同作战;另一方面,二者也常常摩擦不断,发生冲突。在此期间,英国记者普特南.威尔亲身参与了战事,并对义和团与当时清军主力之甘军有着切实的记述,从中既可看到义和团、清军英勇奋战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义和团与清军的诸多愚昧落后的一面。
郭少丹孙宝根
关键词:义和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