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华
- 作品数:38 被引量:156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不良事件分析
- 目的 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事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TOAST分型进行分组,均予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
- 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
- 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UI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大小分为sUIAs组(直径<5 mm)和非sUIAs组(直径≥5 mm)。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以及有效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转归。结果共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其中sUIAs患者33例(41.25%),非sUIAs患者47例。sUIA组年龄[(51.1±9.7)岁对(61.2±8.1)岁;t=5.058,P<0.001]、动脉瘤最大直径[(3.6±1.1)mm对(8.2±3.2)mm;t=7.923,P<0.001]、颈宽[(3.1±0.5)mm对(4.5±2.5)mm;t=3.167,P=0.002]以及宽颈动脉瘤(3.0%对21.3%;χ2=7.213 ,P=0.007)和采用支架辅助栓塞(6.1%对23.4%;χ2=4.285,P=0.038)的患者构成比显著小于或低于非sUIAs组。两组间栓塞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转归良好率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sUIAs,血管内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与非sUIAs的血管内治疗相当。
- 黄翚杨勇潘小平邓伟华黄华锰李泽张昊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介入栓塞术后行脑脊液(CSF)置换的护理。[方法]选择SAH急性期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后隔日行腰椎穿刺术并做CSF置换病人38例,观察病人症状缓解及疗效。[结果]38例中,26例痊愈,6例遗留轻微神经系统体征,但不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余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结论]SAH病人介入栓塞术后行CSF置换,能安全、有效地改善症状,术后体位护理及病情观察是护理的重点。
- 杨富英邹志军黄翚邓伟华周进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脑脊液置换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血管狭窄致TIA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经颈部C...
- 周进邓伟华黄翚杨勇潘小平陈树达
- 高血压脑出血再次出血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0年
- 通过分析经CT确诊高血压脑出血再次出血28例,占同期高血压脑出血住院病人的3.5%。再次出血距首次出血的时间平均24.2个月,多在3年内发生。再次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为病情重,意识障碍深,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结果表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引起再出血的主要病因,要防止再出血发生,必须注意防治高血压,去除诱发因素。
- 邓伟华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再次出血
-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变化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群个体共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病类型和健康情况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清前白蛋白(ei)进行检测观察。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IL-8、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且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PA水平明显偏低(P〈0.05).且进展性脑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更低(P〈0.05)。结论血清hs,CRP、IL-8、TNF-α、PA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 黄华锰邓伟华潘小平
-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炎症因子
-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自体硬膜外血贴片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自体硬膜外血贴片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EBP)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接受EBP治疗(观察组),19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头痛首次缓解天数、视觉模拟评分(VAS)、复发率、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头痛缓解天数中位数为2.5(2,3) d,较对照组症状缓解天数5(4,6) d明显缩短(P=0.028)。治疗后2、3、5 d,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院1年内复发,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3%和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较而言,自体硬膜外血贴片能更快缓解EBP患者症状,有效性更高,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黄翚陈浩扬陈浩博李泽潘小平阮祥才邓伟华
-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
-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早期周围神经病1例被引量:1
- 2009年
-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多关节疼痛8年,四肢肌肉萎缩2年余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腕关节肿痛,逐渐累及双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伴晨僵,在卫生院就诊。服止痛药物治疗。2年前双侧肩、颈疼痛.并逐渐出现双肩部肌肉萎缩,缓慢延及双上肢近端和远端,双手抬举困难,持物不稳。1年前双下肢肌肉逐渐萎缩,远端为主,行走时下肢拖步,无肌痛、肌跳。查体:皮层功能正常,颅神经(-)。四肢肌肉轻度萎缩,尤以远端明显。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4级,双下肢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四肢可疑短指套、袜套样触觉减退。
- 郭爱华郑浩邓伟华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周围神经病四肢肌肉萎缩伴发下肢肌肉下肢肌力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治疗预后的关联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颈动脉支架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3例,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术后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采用氯吡格雷(75 mg/d)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平均随访26个月(12~36月),20例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快代谢型3例,中代谢型发生缺血性卒中12例,慢代谢型发生缺血性卒中5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高于快代谢型患者(OR=4.92,95% CI :1.26~19.31, P=0.015,OR=10.67,95%CI :1.92~59.2,P=0.008).发现CYP2C19功能缺失(LOF)携带数与脑卒中发生存在相关(P=0.002),携带有1个LOF等位基因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3.21倍(95% CI :1.23~9.05,P<0.05),携带2个LOF等位基因者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时未携带者的10.21倍(95% CI :2.62~40.24,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LOF携带数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脑卒中发生存在相关.
- 黄翚曾涛潘小平邓伟华杨勇黄华锰李泽
- 关键词:CYP2C19基因多态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氯吡格雷
-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 :对 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患者应用GDC栓塞 ,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剂及 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完全栓塞动脉瘤 3 6个 ,大部分栓塞 5个 ,部分栓塞 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 3 0例 ,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 6例 ,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 6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 ,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 。
- 邓伟华潘小平黄翚周进
- 关键词: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蛛网膜下腔出血S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