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军

作品数:34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与膜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短肽
  • 5篇细胞
  • 5篇纳米
  • 4篇自组装
  • 4篇赋形剂
  • 3篇动物
  • 3篇药物
  • 3篇药物载体
  • 3篇生物材料
  • 3篇I
  • 2篇蛋白
  • 2篇电镜
  • 2篇动物肿瘤
  • 2篇血功能
  • 2篇抑菌
  • 2篇抑菌作用
  • 2篇英文
  • 2篇荧光
  • 2篇原子力显微镜
  • 2篇止血

机构

  • 27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7篇赵晓军
  • 5篇罗涵琳
  • 4篇张航与
  • 3篇郑青
  • 3篇唐成康
  • 2篇阮丽萍
  • 2篇张曙光
  • 2篇罗忠礼
  • 2篇王竞
  • 2篇刘燕飞
  • 2篇吴敏
  • 2篇宋鸿
  • 2篇王松涛
  • 2篇刘博
  • 2篇盛宇
  • 2篇陆永志
  • 2篇赵颖异
  • 2篇孙丽娟
  • 2篇陈立艳
  • 1篇姚兴川

传媒

  • 7篇四川动物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材料导报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11
  • 4篇2010
  • 1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199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组装短肽在治疗烧伤创面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自组装短肽RADA16-1在制备治疗烧伤创面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调温式电烫仪与火焰烧伤制造大鼠皮肤烧伤模型,以自组装短肽RADA16-1形成的水凝胶及常用的烧伤治疗药物壳聚糖、胶原、聚乳酸为敷料进行治疗...
赵晓军孟辉陈丽艳王松涛叶朝阳
文献传递
两亲型短肽及其用途
一种两亲型短肽,命名为D-EAK,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述的氨基酸序列。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两亲型短肽可在制备温控型、酸碱性分子器件或者生物分子探针中应用,可在制备保湿锁水剂中应用,可在细胞培养中应用。实验...
罗忠礼赵晓军张曙光
文献传递
自组装短肽用于SD大鼠头顶骨损伤的修复被引量:3
2010年
使用SD大鼠头顶骨损伤模型,通过与骨蜡、空白作对照,研究了自组装短肽RADA16-I水凝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术后28天X-光片揭示在RADA16-I组中有新骨生成填充;而对照组中缺损部位清晰可见。其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也表明RADA16-I能有效修复骨损伤。目前的研究表明RADA16-I引导成骨细胞迁移到受损部位,促进其修复。
吴敏宋鸿陆永志刘博赵晓军
关键词:骨再生骨蜡
荧光光谱对自组装多肽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为解决疏水性药物普遍存在的因水中溶解度低而给药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采用了新型两亲性自组装多肽RGA16(Ac-RADAGAGARADAGAGS-NH2)作为载体包裹和释放疏水性模型药物。以芘为模型疏水性药物,以鸡蛋卵磷脂脂质体模拟细胞膜,通过稳态荧光光谱表征和测定芘的存在形式和浓度。两亲性自组装多肽RGA16能够在水溶液中稳定模型疏水性药物芘的晶体。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多肽RGA16与芘晶体相互吸引,两者形成10μm以上大小的复合体。在机械搅拌下多肽RGA16与水溶液中的芘相互作用5d左右形成稳定的胶体混悬液(多肽-芘复合体)。被多肽包裹时,芘以晶体的形式存在。而当与EPC脂质体溶液混合时,芘可从多肽的包裹中以分子形式释放到EPC的双层膜中。芘从自组装多肽所稳定的胶态晶体向EPC脂质体释放的过程采用连续时间扫描稳态荧光光谱加以观察。通过将释放过程中芘单体的荧光强度与标准曲线相比较,确定了特定时间点EPC脂质体中芘的转移量。以上结果表明:该两亲性自组装多肽RGA16具有作为小分子量疏水性药物载体的潜力。
林娟周庆翰赵晓军
关键词:药物载体荧光光谱
两亲型短肽及其用途
一种两亲型短肽,命名为D-EAK,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述的氨基酸序列。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两亲型短肽可在制备温控型、酸碱性分子器件或者生物分子探针中应用,可在制备保湿锁水剂中应用,可在细胞培养中应用。实验...
罗忠礼赵晓军张曙光
文献传递
一种蛛丝短肽自组装形成的分形结构纳米材料(英文)
2009年
文中将会描述一种来源于蜘蛛丝MiSp1蛋白序列的九肽经过自组装过程所形成的树枝状分形结构材料。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纤维镜(TEM)分别观测到了该分形结构,通过KCl的添加与否和调节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该分形结构的形成。圆二色谱仪(CD)的检测结果表明,在KCl存在的条件下,九肽组装体的二级结构为无规则卷曲结构,并且在20℃-80℃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该发现不仅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也使人们对于蜘蛛丝的形成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对于微观结构材料的构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
袁峰王顺康赵晓军
关键词:自组装分形分形维数纳米材料
动物源杂合肽P18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致死作用研究
2009年
通过其致死白血病K562细胞过程,对动物源杂合肽P18的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研究。MTT实验表明P18显著致死K562细胞;Western blot实验和流式细胞分析提示P18导致K562细胞坏死,而非依赖于caspases的传统凋亡;荧光探针标记后,观察到P18显著增加K562细胞的膜通透性;圆二(CD)图谱分析,在模拟细胞膜环境的溶液中,P18分子出现α-螺旋。综上所述,P18肽分子可能在细胞膜微环境的介导下产生α-螺旋,产生或暴露了肽分子的破膜结构,导致膜通透性显著增加,最终导致K562细胞的坏死。
唐成康赵晓军
关键词:坏死质膜
超声后RADA16-I短肽纳米纤维支架重组装及成胶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RADA16-I自组装短肽水溶液中形成纳米纤维并在盐离子作用下触发成水凝胶。RADA16-I纤维被大功率超声打断为小的原纤维片段。用AFM、CD和流变仪研究超声后纤维的重组装及其成胶性质。实验发现,超声未破坏纳米纤维二级结构,纤维仍保持β-sheet构型,超声4h后,小片段重组装为500nm的纤维,纤维虽未恢复到原长度,但仍未丧失其触发成胶的能力,只是在相同触发时间内达不到超声前的储能模量G′。还研究了超声对纳米纤维和成胶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分子模型,这有助于短肽生物材料的应用,并对淀粉样蛋白病变的机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罗涵琳张航与郑青赵晓军
关键词:生物材料纳米纤维
纳米自组装肽作为液体栓塞剂在大鼠动脉瘤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使用液体栓塞剂栓塞动脉瘤是治疗动脉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理想的栓塞剂应具有无毒,组织相容性好,并能有效诱导相应的细胞向材料内生长而达到永久性栓塞动脉瘤的特性。目的:探讨纳米自组装材料RADA16-Ⅰ在大鼠颈总动脉瘤中作为液体栓塞剂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9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园完成。材料:RADA16-Ⅰ粉末由上海波泰生物公司合成,醋酸纤维素聚合物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方法:①体外实验:流变仪频率扫描测量短肽10g/L RADA16-Ⅰ水溶液与PBS等体积混合前后的流变学特性。②动物手术: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0g/L RADA16-Ⅰ组,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组,假手术组各5只。麻醉后,小心剥离右侧颈总动脉,并向颈总动脉结扎处2mm近心端注入RADA16-Ⅰ或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溶液。假手术组只结扎动脉,不进行栓塞治疗。主要观察指标:①应用TA Instruments Advantage软件分析10g/L RADA16-Ⅰ流变学特性。②术后14d取右侧颈总动脉,制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同时10g/L RADA16-Ⅰ组进行抗平滑肌α-actin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①加入PBS的10g/L RADA16-Ⅰ水凝胶更接近标准的弹性体行为。②假手术组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组血管壁变薄,管腔内为呈粉色(苏木精-伊红染色)或蓝色(Masson染色);RADA16-Ⅰ组血管壁增厚,血管壁新生内膜细胞向管腔内生长,栓塞材料降解,长入动脉瘤管腔的细胞主要为α-actin阳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结论:RADA16-Ⅰ作为一种液体栓塞剂是可行的。
何昱刘敬平鲁立赵晓军
关键词:液体栓塞剂
纤维蛋白和高分子混合支架的研究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长的影响
2009年
通过混合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溶液与不同量(0、1、2、4 mg)的PLGA无纺丝制得力学强度提高的生物混合支架,检测各组支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增长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支架都具有多孔且孔间相通的特性。根据收缩溶胀的测量,混入PLGA的纤维蛋白支架收缩率明显小于未混合PLGA的支架。检测各组的压缩模量,混合PLGA的支架压缩模量大于未混合的支架,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选择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rMSC在混合支架上的生长,进行DNA荧光检测法测得细胞增长值,在混合PLGA无纺丝1 mg的支架上rMSC增长效果最好。实验证明纤维蛋白混合三维支架维持原纤维蛋白支架内部多孔隙三维结构,而且增大了支架的力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的增长,在组织工程中是具有潜力的细胞生长三维支架。
郑青卢永波罗涵琳赵晓军
关键词:纤维蛋白生物相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