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蓉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奥沙利铂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时辰治疗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L-OHP)在昼夜4个不同时间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并分析其昼夜生物节律特征。方法将75只裸鼠置于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的环境中,将人颊鳞状细胞癌BcaCD885细胞注入裸鼠颊部建立口腔颊鳞状细胞癌模型,3周成瘤后随机分为5组(4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15只。4个实验组分别在24 h内的4个不同时间点,即灯亮后4、10、16、22 h(4 HALO、10 HALO、16 HALO、22 HALO)分别静脉注射L-OHP(17 mg.kg-)1,对照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抑瘤率和生存时间)、不良反应(体重、白细胞计数和肛周肿胀)情况,并用余弦分析法检验疗效和不良反应是否具有昼夜节律性。结果在4、16和22 HALO时间注射L-OHP均获得较好的抑瘤率,但只有在16和22 HALO两个时间给药显著延长了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在16和22 HALO时间给药,荷瘤鼠的不良反应显著小于4和10 HALO给药;余弦分析表明不同给药时间对小鼠的生存时间、体重和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特征,其中14.88 HALO注射L-OHP荷瘤鼠的生存时间最长。结论用L-OH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化疗应考虑时间因素,以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赵宁波杨凯唐洪赵春蓉陈丹陈睿
- 关键词:时辰治疗鳞状细胞口腔癌昼夜节律
- 近红外量子点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对U14头颈部移植鳞癌的原位可视化成像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近红外荧光量子点(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NIRF-QD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y,EGFR mAb)荧光探针对U14头颈部移植鳞癌的原位可视化成像情况。方法:将EGFR mAb偶联发射波长为800 nm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uantum dot,QD800)制备近红外量子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荧光靶向探针(QD800-EGFR mAb),将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U14鳞癌细胞和QD800-EGFR mAb共培养,观察QD800-EGFR mAb与U14细胞表达的EGFR结合情况;建立U14头颈部移植鳞癌裸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QD800-EGFRmAb,观察对U14头颈鳞癌活体原位可视化动态成像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证明:QD800-EGFR mAb能与U14细胞表达的EGFR特异性结合;体内活体成像显示:QD800-EGFR mAb静脉注射后能对U14头颈部移植鳞癌进行清楚的原位可视化荧光成像,荧光成像一直持续到24 h,在1~6 h时间段内肿瘤成像最完整和信噪比最高。结论:基于以EGFR为靶点的NIRF-QDs技术对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原位可视化成像和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 赵成杨凯唐洪杨佳赵宁波赵春蓉
- 关键词:头颈鳞状细胞活体成像
- 生物钟Per1基因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生物钟Per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eal-time RT-PCR检测41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细胞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er1的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和...
- 陈睿杨凯赵宁波唐洪赵春蓉
- 关键词:口腔癌鳞状细胞P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