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学诚

作品数:39 被引量:46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构造区划综合研究与区域地质调查综合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6篇岩石
  • 16篇岩石圈
  • 7篇地震
  • 7篇地幔
  • 5篇造山带
  • 5篇反射地震
  • 4篇地壳
  • 4篇地学
  • 4篇地学断面
  • 4篇地质
  • 4篇油气
  • 3篇地震剖面
  • 3篇岩石圈结构
  • 3篇中国岩石圈
  • 3篇山带
  • 3篇生油
  • 3篇剖面
  • 3篇无机生油
  • 3篇物探
  • 3篇假说

机构

  • 3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5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桂林工学院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9篇袁学诚
  • 6篇姜枚
  • 5篇李廷栋
  • 4篇肖序常
  • 3篇华九如
  • 3篇耿树方
  • 3篇林隆栋
  • 2篇李光岑
  • 2篇袁惟正
  • 2篇王有学
  • 2篇许志琴
  • 2篇路凤香
  • 2篇韩果花
  • 2篇唐文榜
  • 2篇杨经绥
  • 2篇李玉琪
  • 1篇卢造勋
  • 1篇叶天竺
  • 1篇任纪舜
  • 1篇许乐红

传媒

  • 15篇中国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全国勘探地球...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地球物理调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勘探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被引量:12
2008年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徐树桐袁学诚吴维平刘贻灿
关键词:反射地震剖面地质解释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被引量:27
2005年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中国西部岩石圈构造,发现中国西部壳内存在规律、清晰的平行线状排列盆山构造。自北而南是:额尔齐斯盆地带、北准噶尔隆升带、天山北盆地带(或天北盆地带)、天山隆升带、淖毛湖—乌力吉盆地带、天山南盆地带(或天南盆地带)、库鲁克塔克—北山隆升带、阿尔金山—祁连山北盆地带(或塔南盆地带)、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隆升带以及柴达木盆地带和藏南盆地带。壳内盆地带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褶皱带内。喜马拉雅期,在印度板块自南西向北东的俯冲作用下,使婆罗科努山—察布查尔山—阿拉沟山—额尔宾山—霍拉山等山系横向隆升,和天山山脉一起,将新疆地区分割成伊宁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当今新疆地貌。研究表明,上述横向隆升山脉和其他北西—南东向新构造,在岩石圈地幔中均有相应的卫星重力异常,推测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来自岩石圈地幔。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以雅鲁藏布江断裂、班公湖—怒江断裂、澜沧江和金沙江断裂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断层和其夹持的条形地块为特征,表层构造与壳内构造不符。这些条形构造和青藏高原地壳向东南的逃逸构造仅发生在上地壳。研究还表明印度板块俯冲到地幔仅发生在西藏西南部。在川西—藏东存在南北向的稳定地块。
袁学诚
关键词:盆地隆升俯冲卫星重力油气资源
暗物质暗能量与地球动力学被引量:1
2015年
近年来世界重大科技进展中,"暗物质"与"暗能量"始终是关注的焦点。暗物质无法用肉眼看见,意味着它们不能发射电磁波,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知道它的存在。暗能量是一种不可见的、充溢空间、具有负压强的能量。这种负压强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反引力。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都是由暗能量与万有引力来推动的。但是虽然天体物理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有长足进步,并且尽管它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国内地学界对这个问题却少人顾及。本文引用、抄录、梳理已有暗物质与暗能量文献,对暗物质与暗能量作一初略的介绍,并试图以此观点出发,对地球演化中动力学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地球内的暗能量是推动地球构造演化的主要原动力,它对地球演化的主要效应是使地球膨胀。地球的膨胀引发了其他许多地质作用和效应。文中以青藏高原、秦岭造山带及东南亚西太平洋为例,说明在地球物理研究中都未发现其俯冲的迹象,它们应是暗能量驱动地球膨胀造成的造山带。
袁学诚姜枚耿树方
关键词:暗物质暗能量地球动力学
我们国家GGT中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深部工作和别的地球物理一样,也是虎头蛇尾。开始立项,讨论计划,领导也来,后勤也来,大家一起讨论,应该在哪儿布置工作,应该怎么做,非常认真,做到最后就没有人管了,连交不交报告也没人管,也就是说研究工作到最后就没有人管,...
袁学诚
关键词:龙门山GGT
文献传递
一个发人深思的物探找矿经典案例及危机矿山物探工作的思考
本文从安徽月山铁铜矿床的找矿实例出发,论述在物探找矿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认识发展观.并指出这种实践论的认识论在危机矿山物探找矿工作中的重要性.
袁学诚华九如袁惟正
关键词:物探找矿铁铜矿床危机矿山
文献传递
一个发人深思的物探找矿经典案例及危机矿山物探工作的思考
文章从安徽月山铁铜矿床的找矿实例出发,论述在物探找矿中“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科学认识发展观。并指出这种实践论的认识论在危机矿山物探找矿工作中的重要性。
袁学诚华九如袁惟正
关键词:危机矿山物探找矿
文献传递
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被引量:24
2011年
从穿过华南陆块的6条P波地震层析剖面出发,综合引用海量出版物中部分成果,对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作了初步探讨。以川湘黔裂陷槽和钦杭断裂为界,可以将华南岩石圈分成三大部分。在钦杭断裂东南为华夏岩石圈。它是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带的一部分,它与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带的其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岩石圈地幔都受到软流圈物质上升而被改造。部分地区幔源物质侵入地壳,形成丰富的矿藏。川湘黔裂陷槽以西的地区为上扬子岩石圈。它在地表是一个热块体,但在深部有延伸超过200 km的高速基底。上扬子岩石圈受到其西攀西地幔柱的改造,在壳幔过渡带产生峨眉山岩浆房,在古生代末曾引发玄武岩的大面积喷发,至今仍在滇西留有岩浆房,并产生丰富的热泉。在川湘黔裂陷槽与钦杭断裂之间的是中扬子岩石圈。中扬子在地表是一个冷块体,在湘中实测热流值低到小于20 mW m-2,根据热流值计算得到的岩石圈厚度达到300 km。具有低速、低电阻率特征。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得到的结果也与地热流计算得到的相似。
袁学诚华九如
台湾—阿尔泰地学断面阿尔金—龙门山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被引量:80
2005年
通过分析阿尔金—龙门山地学断面的地震资料 ,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阿尔金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莫霍面为 5 0km ,而在其南侧的祁连地块莫霍面突然加深至 73km ,在柴达木盆地莫霍面又抬升至 5 8km左右 ,然后 ,在松潘甘孜地块莫霍面降至 70km ,并呈现为台阶状向龙门山方向抬升到 6 0km左右 ,最后在四川盆地 ,莫霍面的埋深仅为 5 2km .以昆仑断裂为界 ,在其北部地区的中地壳底部存在一速度为 5 80km s的低速层 ,而在其南部地区则没有低速层出现 ,推测低速层为地壳中部的局部熔融物质 .阿尔金—龙门山剖面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分别与祁连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相对应 ,指示出这两个地块具有较深的山根 ,青藏高原北部的巨厚地壳很可能是由于中生代以来发生的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时受到来自东西及南北方向的挤压 ,使地壳缩短所致 .
王有学W D Mooney韩果花袁学诚姜枚
关键词:地学断面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羌塘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岩石圈剪切断层被引量:43
2001年
通过横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羌塘地区的格尔木-唐古拉山口(西段)和共和-玉树(东段)两条天然地震探测剖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东昆仑-羌塘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如下特征:(1)地壳厚度自南往北由70~75 km减小至55~60 km,西段厚度变化幅度(10km)较东段(20 km)小;(2)地壳具高速与低速转换界面相间组成的层状结构,东段中地壳为透镜状低速层;(3)在150 km深度范围内岩石圈的物理状态具高速体和低速体相间特征;(4)岩石圈结构不连续性表明地体边界及地体内部存在150~250 km深度的3条主要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带:昆南-阿尼玛卿岩石圈剪切断裂带、金沙江岩石圈剪切断裂带和鲜水河岩石圈剪切断裂带.推测青藏高原北部存在岩石圈规模的向东挤出作用.
许志琴杨经绥姜枚袁学诚李海兵薛光琦钱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天然地震探测岩石圈结构层状结构
大别山地震波速度剖面的重力拟合及花岗岩带被引量:9
2003年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袁惟正徐新忠雷江锁袁学诚
关键词:造山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