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心脏房颤血栓前状态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房颤持续时间与复律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关系。方法将42例心脏房颤病人分成A、B两组,A组房颤持续时间为72h或以上(142.7±103.8h),B组房颤持续时间少于72h(25±16h)。以酶免疫法测定对复律前和复律后36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9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病例复律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并与房颤持续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复律后血栓前状态越明显;房颤持续时间和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房颤复律血栓前状态的新的预测物。 范丽梅 蔡白振 胡春玲 赵一俏关键词:房颤 D-二聚体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附40例报告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肝癌)的疗效。方法:给予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联合3DCRT治疗(综合组),同期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给予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TACE:将氟尿嘧啶和羟喜树碱注入患者肝肿瘤的供血动脉(靶动脉),然后将卡铂和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与超液化碘油充分混合成乳剂注入靶动脉,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1.5~2个月重复1次,做1~3次治疗。3DCRT:完成TACE治疗后,采用全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Ellipse-plan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VARiAN Clinac23EX-518型6MV-X射线直线加速器进行3DCRT,每次2~2.3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剂量为40~60Gy,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综合组近期有效率(完全缓解加部分缓解)为88%,对照组为58%,2组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组肝脏急性不良反应(包括1级和2级)4例(10%),对照组为2例(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3级以上肝脏急性不良反应。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较好,不增加肝脏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蔡白振 陈显钊 林福望关键词:肝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综合疗法 鼻咽癌癌巢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原发病灶分期的关系 1998年 在鼻咽癌的癌巢中经常可见到淋巴细胞,鼻咽癌原发灶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各不相同,癌巢中的淋巴细胞数可多可少。本文作者从210例初治患者活检标本探讨癌巢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鼻咽癌原发灶分期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文分析1990年7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 蔡白振 韦雄 符庆萱 唐启信关键词:鼻咽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P53和P21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P53和 P21蛋白在鼻咽癌(NPC)癌灶、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首程放疗前的 NPC 病人100例,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对照组各20例,用 SP 法进... 林少民 韦雄 唐启信 王岩 蔡白振 王奋关键词:鼻咽肿瘤 P53蛋白 P21蛋白 文献传递 全身性硬皮病血浆D-二聚体检测分析 2006年 目的 了解全身性硬皮病(SSc)病人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对28例SSc病人和33例健康对照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几何平均数和95%可信区间(IC95%)明显增高(362ng/ml,Ic95%;361-363ng/ml VS 229ng/ml,IC95%:228-231ng/ml,P=0.005)。将病例组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组,局限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弥漫型组则明显高于局限性型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漫性硬皮病血浆D-二聚体浓度增加,反映了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级联反应潜在激活,使得这类病人最终可易罹患血栓性疾病。 范丽梅 蔡白振 胡春玲 赵一俏关键词:D-二聚体 血栓前状态 奈达铂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可行性。方法将收治的59例患者按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放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奈达铂进行化疗,对照组予以顺铂进行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按治疗计划完成放射治疗,对照组1例患者因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放弃化疗,观察组患者均按治疗方案完成化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67%与96.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减低、血红蛋白减低发生率、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近期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在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孔飞 蔡白振关键词:奈达铂 中晚期鼻咽癌 顺铂 鼻咽癌病理组织中PCNA、P53和P21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 PCNA、P53和 P21蛋白在鼻咽癌(NPC)癌灶、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中表达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首程放疗前的 NPC病人50例,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对照组各20例,用 SP 法进行 PCNA、P53和... 韦雄 林少民 唐启信 蔡白振 符强关键词:鼻咽肿瘤 P53蛋白 P21蛋白 文献传递 P53和P21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2年 目的 探讨P5 3和P2 1蛋白在鼻咽癌 (NPC)、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中表达的差异 ,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首程放疗前的NPC病人 10 0例 ,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对照组各 2 0例 ,用SP法进行P5 3和P2 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P5 3阳性细胞的标准为 :癌巢内肿瘤细胞核有棕色沉着的细胞 ;P2 1阳性细胞的标准为 :癌巢内肿瘤细胞浆有棕色沉着的细胞。结果 在鼻咽癌、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 ,P5 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78.0 %、3 5 .0 %和 0 .0 % ,P =0 .0 0 1;P2 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83 .0 %、75 .0 %和 65 .0 % ,P =0 .170。在鼻咽癌原发灶早期 (T1 + 2 )和晚期 (T3+ 4)、颈结阴性和阳性及临床早期 (Ⅰ +Ⅱ )和临床晚期 (Ⅲ +Ⅳ )各组中 ,P5 3蛋白和P2 1蛋白的阳性率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的突变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P5 3蛋白可能是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指标 ;P2 1基因的突变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无明显的关系。P5 3蛋白和P2 1蛋白的阳性率与鼻咽癌原发灶的早晚、颈结转移。 林少民 韦雄 蔡白振 王奋 唐启信关键词:P53蛋白 P21蛋白 鼻咽癌 外照射加^(192)Ir腔内放射治疗鼻咽癌的远期疗效 2008年 目的比较外照射加腔内近距离治疗和单纯外照射对鼻咽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1月~1996年11月采用60Co外照射加高剂量率192Ir腔内后装治疗(治疗组)120例,单纯60Co外照射(对照组)123例。治疗组鼻咽外照射剂量为60~78Gy/30~39次/6.0~7.8周,中位剂量68Gy。后装腔内剂量8~24Gy/1~3次,每周1次。对照组鼻咽外照射剂量为70~78Gy/35~39次/7~8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1~2期的5、10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4.61%、77.84%和82.23%、7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分别为71.2%、59.13%和67.72%、5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4期的5、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1.72%、54.38%和58.38%、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分别为57.16%、49.1%和53.99%、4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鼻咽复发22例,远处转移28例,原发性肺癌1例,脑血管意外1例。对照组鼻咽复发30例,远处转移20例,食管癌1例,喉癌1例。晚期放射并发症,治疗组后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鼻咽腔干痂18例,张口困难10例。对照组张口困难28例,下颌骨坏死1例。结论单纯外照射或外照射加腔内近距离治疗鼻咽癌,后者的5、10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较前者略高,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照射加腔内近距离治疗降低外照射剂量的同时,不降低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且减少晚期放射并发症。 林少民 蔡白振 陈显钊关键词:鼻咽癌 并发症 肺癌放射治疗摆位技术精确度的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比较肺癌放射治疗三种不同摆位治疗方法照射野中心点左右偏移的误差,探讨其精确度。方法抽取肺癌呼吸门控技术体模照射、单纯体模固定照射与无体模固定照射患者各4例,用标卡尺测量每例患者每次放疗前后射野中心的左右偏移距离。结果无体模固定照射放射野中心点偏移的次数和距离都大于体模固定照射,呼吸门控技术照射偏移次数最少,幅度最小(P<0.01)。结论肺癌呼吸门控技术体模照射是一种精确度最高的治疗方法。 陈亚雄 蔡白振 张坚 陈才伟 陈显钊关键词:肺癌 摆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