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忠
- 作品数:30 被引量:230H指数:10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初步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7例对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舒尼替尼50mg/d服药4周、停药2周("50mg方案")或37.5mg/d连续口服("37.5mg方案")治疗,对其生存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接受中位时间为64周(7~153周)的舒尼替尼治疗,其中9例采用"50mg方案",18例采用"37.5mg方案"。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中位时间为72周(14~164周)。(2)按Choi标准进行最佳疗效评估:完全缓解1例(1/27),部分缓解7例(7/27),疾病稳定10例(10/27),疾病进展9例(9/27),客观有效率达8/27。(3)随访过程中,进展21例,死亡15例。1年生存率为17/2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0周,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84周。按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分为400mg组和>400mg组分析,PFS为46周vs 33周(P=0.047),即400mg组的PFS优于>400mg组;但OS为89周vs 71周(P=0.259)。(4)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症(15/27),食欲减退(13/27),皮肤脱色(9/27),恶心呕吐(9/27),疲乏(9/27),腹泻(8/27),其中大多数是1/2级。按给药剂量分组,"50mg方案"组腹泻及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5/9及7/9)均高于"37.5mg方案"组(3/18及8/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的疗效可靠,安全性良好。采用"37.5mg方案"患者更容易耐受。
- 刘星池畔卢辉山官国先蒋伟忠陈致奋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药物耐受性哌嗪类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直肠系膜分离终点线的发现和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提出“终点线”的概念,以利于中低位直肠癌术中直肠系膜的游离操作。方法对81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术后标本(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6cm)和71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术后标本(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cm)的直肠末端系膜的大体解剖进行观察;复习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就治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MRI的T2加权像影像学资料和手术录像资料,对不同手术方式(机器人或高清腹腔镜)和不同手术解剖器械(超声刀或电钩)下直肠末端系膜终点线解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探讨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所在。结果在LAR术后大体标本上,发现肛提肌裂孔水平以下的直肠壁无直肠系膜附着;APR大体标本解剖发现。肛提肌裂孔是直肠系膜的最末端附着缘,且在该水平直肠系膜仅2mm厚。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系膜影像学形态观察发现,直肠系膜组织越接近肛提肌裂孔水平。其高信号系膜影逐渐减弱至消失;高清腹腔镜和机器人术中观察发现,围绕盆底肛提肌裂孔出现了一个由盆筋膜围绕而成的白色线状结构,由此设定为TME的“终点线”。手术录像的“终点线”总体显露概率为45.4%(49/108),其中腹腔镜“终点线”显露概率为39.7%(31/78),机器人则为60.0%(18/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手术器械中的超声刀暴露“终点线”的概率为55.4%(41/74),明显优于电钩的23.5%(8/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腹腔镜技术结合超声刀术中“终点线”暴露概率为52.3%(23/44)。结论环绕肛提肌裂孔周围的白色筋膜样组织为TME的分离“终点线”。使用超声刀可以保证TME的手术质量。
- 池畔王枭杰官国先林惠铭黄颖蒋伟忠
-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腹腔镜机器人
- 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5月57例CD117阳性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中15例行肝转移灶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肝转移3例,异时性肝转移12例。其中肝转移灶行解剖型切除5例,不规则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发生。肝切除术后1年、2年、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3%、53.3%、26.7%。中位无病生存期27个月。术后再次复发转移率86.7%,其中残余肝转移12例,肝外转移1例。结论局限的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经选择行转移灶切除是安全的,并可获得较长的生存。
- 蒋伟忠卢辉山黄鹤光黄昌明官国先张祥福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肝切除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0年
- 官国先严延州陈致奋刘星蒋伟忠卢辉山
-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
- 腹腔镜直肠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
- 池畔黄颖官国先卢星榕林惠铭蒋伟忠陈致奋黄胜辉孙艳武叶道
- 项目组于2000年开展了福建省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是国内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单位之一,医院将其列入医疗创新计划,大力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日趋成熟,2012年学科列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获得该经费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并发症
- 直肠癌保肛术后迟发型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迟发型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数据库中实施保肛手术的159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3.8%)术后发生吻合13瘘。手术30d内发生吻合口瘘定义为早发型,有41例(早发型组,2.6%);手术30d后发现的吻合口瘘则定义为迟发型,有19例(迟发型组,1.2%);比较分析两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迟发型组确诊时间距吻合时间中位数为194(30.327)d。与早发型组比较,迟发型组肿瘤位置较低[(6.1±2-3)cm比(7.8±2.8)cm,P=0.023];吻合口位置较低[(3.6±1.8)cm比(4.8±1.6)cm,P=0.008];术前放化疗比例较高[84.2%(16/19)比34.1%(14/41),P=0.000];预防性肠造口比例亦较高[73.7%(14/19)比14.6%(6/41),P=0.ooo)。根据吻合口瘘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迟发型组所有患者均为A、B级;而早发型组则均为B、c级(P=0.ooo)。在初次手术住院期间,迟发型组元腹痛、全身不适和引流液异常者,也无腹膜炎者,发热〉38℃者仅有8例(42.1%);而早发型组腹痛、全身不适29例(70.7%),引流液异常者29例(70.7%),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者25例(61.0%),发热〉38℃者39例(95.1%)。迟发型组窦道或瘘管形成13例(68.4%),直肠阴道瘘9例(47.4%);而早发型组则分别只有5例(12.2%)。迟发型组除5例(26.3%)予以继续观察随访(造口未关闭)和5例(26.3%)予以床边外科引流外,9例(47.4%)接受了手术治疗:3例行转流性肠造口,1例行Hartmann术,1例因放疗后盆腔纤维化、重建的直肠狭窄而行经括约肌间切除、结肛吻合及回肠袢式造13术,3例行直肠阴道瘘移行黏膜瓣加脱细胞基质补片修补术,
- 黄胜辉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蒋伟忠徐宗斌孙艳武叶道雄王枭杰
- 关键词:直肠肿瘤放化疗肠造口
- 新辅助放化疗对mr T_3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不同浸润深度远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CRT)对c T3期低位直肠癌及其各亚分期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估是否所有T3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均应行CRT。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23例c T3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北美放射协会(RSNA)影像学分期标准回顾性进行亚分期,即根据高分辨率MRI测量下肿瘤浸润直肠系膜的深度(depth of mesorectal invasion,DMI)分为mr T3a期(DMI〈5 mm),mr T3b期(DMI为5~10 mm)和mr T3c期(DMI〉10 mm),并根据是否行CRT分为新辅助放化疗组(CRT组,115例)和未行新辅助放化疗组(n CRT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各亚分期(mr T3a、mr T3b、mr T3c)之间预后的差异。结果:对于整体mr T3期,CRT组和n CRT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78.2%vs.71.9%,P=0.608)和局部复发率(4.4%vs.8.5%,P=0.120)无统计学差异。对于mr T3各亚分期,CRT组和n CRT组预后分别为:mr T3a:3年无病生存率82.4%vs.81.8%(P=0.837)、局部复发率5.8%vs.5.9%(P=0.658);mr T3b:3年无病生存率84.4%vs.42.4%(P=0.032)、局部复发率0 vs.18.2%(P=0.014);mr T3b、mr T3c:3年无病生存率72.8%vs.42.4%(P=0.060)、局部复发率2.4%vs.18.2%(P=0.021)。单因素分析提示DMI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是mr T3期直肠癌患者3年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CRM是独立影响因素(OR=2.249,CI:1.067~4.742,P=0.033)。结论:CRT能改善mr T3b、mr T3c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可能无法改善mr T3a且CRM阴性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对这部分患者可直接行手术治疗。
- 李智勇林维文官国先蒋伟忠刘星陈致奋柯海林段青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
- 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36
- 2013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PubMed、EMBASE和The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对比的文献,检索截至2012年8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对复合标准的研究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项临床对照研究纳入分析,病例总数2733例,其中腹腔镜组1368例,开腹组1365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O.76,95%CI:0.62~0.92,P〈0.叭)、术后肠梗阻发生率(OR=0.53,95%CI:0.35—0.80,P〈0.01)及术后切13并发症发生率(OR=0.43,95%CI:0.28N0.67,P〈0.01)均显著低于开腹组;两组吻合13瘘及术后大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可安全地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
- 陈文轩蒋伟忠刘星陈致奋官国先
- 关键词:直肠肿瘤中低位术后并发症META分析
- 不同手术径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进展期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cm)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对25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施行D2或D2^+的全胃切除术,其中经腹部正中切口组(the transabdominal approach,TA组)128例,经左胸腹联合切口组(the left thoracoabdominal approach,LTA组)1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段食管切除长度、上切缘癌残留率、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A组和LTA组的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5%、39.0%和54.9%、31.9%,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A组的远段食管切除长度较TA组稍长(5.6±1.1)cm比(5.4±1.1)cm,但两组手术的切缘癌残留率为1.6%(LTA组)比3.1%(T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组手术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3.4±8.7)枚,与LTA组的(23.7±8.4)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在手术时间(227±24)min、术中出血量(270±78)ml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3.3%)和病死率(1.6%)方面均明显优于LTA组[(261±32)min、(342±59)ml,26.8%和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cm)患者,经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胃切除术(D2或D2^+淋巴结切除术)可达到良好的根治目的,且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低。
- 官国先蒋伟忠刘星陈致奋卢辉山张祥福
- 关键词:腺癌食管胃接合处淋巴结切除术
- 基于危险度分层差异的kit阳性胃肠间质瘤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不同侵袭性c-kit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ISTs)组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筛查影响GISTs侵袭和转移相关的新分子标志物。
方法应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分析已确认c-kit突变型的高、低危型GISTs组织各5例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标记点进行鉴定。
结果41个表达差异至少2倍的蛋白质斑点;应用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鉴定27种不同分子特性的蛋白质。其中,在高危型GISTs组织中表达上调的14种蛋白质包括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I(UQCRC1)、含TCP1伴侣蛋白亚基-2(CCT-2)、丙酮酸脱氢酶β(PDHB)、过氧化物酶3(PRDX3)、抑制素、蛋白酶体激活剂28β(Pa28β)、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5A(COX5A)、线粒体基质酪蛋白酶水解亚基(CLPP)、线粒体的Tu翻译延伸因子(TuFM)、谷胱甘肽S转移酶ω1(GSTO1)、下视丘分泌素(食欲素)受体1(HCRTR1)、转移抑制蛋白NM23-H1及未知蛋白,下调的13种蛋白质包括载脂蛋白A1(APOA1)、结合珠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1(HEBP1)、染色体1开放阅读框123(C1orf123)、热休克蛋白β6(HSPB6)、SH3域结合富含谷氨酸蛋白(SH3BGRL)、谷胱甘肽-S-转移酶Mu2(GSTM2)、原肌球蛋白α-1链(TPM1)、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PDIA3)、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1(DDAH1)、肽重复序列结构域1(TTC1)、不均一核糖核蛋白C(HNRNPC)及DJ-1蛋白等。
结论比较蛋白质组学能较好地提示基于危险度分层差异的GISTs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筛选出27种差异蛋白有助于GISTs预后判断和转移预警。
- 陈德波蒋伟忠洪成业王青兰洪志鹏施凉潘林常平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蛋白组学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