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 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3组分别经口接种1、5、1条裂头蚴,1组和2组于感染后3周应用吡喹酮灌胃治疗(总剂量2 800 mg/kg体重,3次/d,疗程3 d),3组和4组分别为阳性和空白对照组。每周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裂头蚴IgG抗体。治疗后18周剖杀,收集裂头蚴并计算减虫率。结果感染后3周,1条和5条裂头蚴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小鼠治疗后1周血清IgG抗体水平快速升高,治疗后2周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治疗后18周两组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和100%,与治疗后5周相比无明显下降;减虫率分别为20%和0。检出的虫体平均长26.1 cm,比接种时虫体(平均长5 cm)均显著增长,其中36.21%(21/58)的虫体形成囊包。结论吡喹酮(2 800 mg/kg体重)对裂头蚴无明显杀虫作用,裂头蚴感染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后血清抗裂头蚴IgG水平无明显下降。
- 王明明崔晶姜鹏蔺西萌王中全
- 关键词:裂头蚴病吡喹酮血清抗体
- 乳制品品牌定位感知差异实证研究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经济在这些年间经历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近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仍保持着很强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高速发展的势头下问题也在不断滋生。事关我国民生大计的农...
- 王明明
- 关键词:感知差异营销策略
- 文献传递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
- 2014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整体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将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观察组头痛持续时间为(7.1±0.9)d,对照组为(13.2±1.8)d,观察组甘露醇应用剂量为(109±32.8)g/d,对照组为(214.7±57.8)g/d,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医护水平,改善预后,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
- 靳胜燕李畅王明明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观察整体护理
- 面神经炎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总结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对面神经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比较2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1.4%,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治愈率71.7%,护理满意度9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面神经炎患者的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
- 靳胜燕王明明李畅
- 关键词:面神经炎针灸治疗整体护理
- 河南省部分地区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方法 2008~2011年在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农村池塘及农贸市场采集蛙类,剖检曼氏裂头蚴,记录其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采集并检查黑斑蛙、泽蛙、林蛙、蟾蜍及蝌蚪等4 848只,其中感染曼氏裂头蚴者728只,总感染率15.02%,发现曼氏裂头蚴4 034条,平均感染强度为5.54条/只。不同种类的蛙中以泽蛙的感染率最高(20.82%);多数虫体(76.37%)的寄生部位为后腿肌肉;有病例地区的蛙类感染率(18.36%)高于无病例地区(12.38%)(P<0.05);市售蛙类的感染率为11.71%(295/2520)。结论河南省蛙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较为普遍,进食不熟的蛙肉或吞服活蝌蚪具有感染裂头蚴的高度危险性。
- 崔晶姜鹏祁欣蔺西萌李楠王明明王中全
-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
- 数字金融对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 王明明
- Harry-Dym方程族的超扩展
- 本文主要对Harry-Dym方程族的超扩展展开了研究,构造了超Harry-Dym方程族的Bi-Hamilton结构和无穷守恒律.文章首先借助零曲率方程,从一个3×3矩阵谱问题出发,推导出与该谱问题相联的一族超Harry-...
- 王明明
- 关键词:无穷守恒律
- 文献传递
- 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156只昆明小鼠分2批感染,每只经口(灌胃)接种感染5条裂头蚴。第1批36只小鼠分为6组(每组6只),1-5组小鼠分别接种含不同浓度吡喹酮培养液中培养3d的裂头蚴,6组小鼠接种正常培养液中培养3d的裂头蚴,作为对照组;第2批120只小鼠分成12组(每组10只),分别接种青蛙或蝌蚪体内的裂头蚴,1-9组于感染后1周或5周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灌胃治疗,10-12组为对照组。各组小鼠于治疗结束后1周或2周剖杀,收集裂头蚴数并计算各组的平均检出虫数和减虫率。结果第1批小鼠接种在10-40μg/ml吡喹酮中培养3d的裂头蚴后,检出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在50μg/ml吡喹酮中培养3d的裂头蚴后,减虫率仅为16.60%,各剂量组减虫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批小鼠感染青蛙体内裂头蚴1周后,用200、400、8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周和2周的检出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同剂量组治疗后1周和2周后减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蝌蚪体内裂头蚴1周后,200、4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周检出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0mg/kg治疗后1周减虫率为17.02%,各剂量组减虫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青蛙体内裂头蚴5周后,用1200、1800mg/kg吡喹酮治疗1周和2周后,检出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同剂量组减虫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10~50μg/ml)在体外对裂头蚴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大剂量(1800mg/kg)灌胃时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疗效较好。
- 李楠蔺西萌崔晶王明明井丰军祁欣王莉王中全
-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裂头蚴病吡喹酮疗效
- 食用醋或酱油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和生殖力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观察食用醋或酱油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和生殖力的影响。方法1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14组,分别喂饲经食用醋(总酸浓度4.5%,pH3.05)、食用酱油(含19.3%NaCl)和生理盐水浸泡不同时间的含有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肌肉(重约0.02g),于喂饲后第7天和第42天每组各剖杀5只小鼠,分别观察肠道成虫、肌幼虫的数量和生殖力指数(RCI)。结果小鼠喂饲经食用醋处理3、6、12和24h的旋毛虫肌幼虫后,其肠道成虫数分别为77、41、0和0条,RCI分别为52.48、18.45、0和0,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肠道成虫数(分别为121、121、116和101条)和RCI(分别为159.10、124.56、73.63和42.17)(P<0.05)。小鼠喂饲经食用酱油处理12、24、36和48h的旋毛虫肌幼虫后,肠道成虫数(分别为79、39、3和0条)和RCI(分别为48.75、20.80、1.87和0)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101、95和89条,73.63、42.17、21.53和4.13)(P<0.05)。感染小鼠的肠道成虫数和RCI均随醋或酱油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结论含旋毛虫肌幼虫的肌肉经食用醋或酱油处理后,肌幼虫的感染力和生殖力均明显下降。
- 张玺王中全王书伟李灵招王明明姜鹏崔晶
-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生殖力食用醋
-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治疗效果的进一步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进一步观察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8组(每组9只),每只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1-3组分别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每日3次,疗程3d)后1周剖杀,4-6组治疗2个疗程后1周剖杀,7、8组为对照组。另选40只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每只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4周1~3组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5周剖杀;4组为对照组。各组小鼠剖杀后收集裂头蚴数并计算各组的平均检出虫数和减虫率,光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70.6%、77.3%及84%(P>0.05),治疗2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57.1%、54.6%及54.6%(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4周,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及5周的减虫率分别只有28%、20%及20%(P>0.05);虽然治疗后裂头蚴虫体有断裂现象,体壁上出现突起、溃烂及溶解等,但虫体头部无明显破坏。结论增加剂量与疗程不能提高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吡喹酮对裂头蚴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感染后的治疗时间有关。
- 王中全王明明祁欣姜鹏李楠蔺西萌崔晶
- 关键词:裂头蚴病吡喹酮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