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游伟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胸苷
  • 6篇胸苷磷酸化酶
  • 6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6篇磷酸
  • 6篇磷酸化
  • 6篇磷酸化酶
  • 6篇结直肠
  • 6篇结直肠癌
  • 6篇肠癌
  • 3篇直肠癌组织
  • 3篇结直肠癌组织
  • 3篇癌组织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新生
  • 2篇预后
  • 2篇细胞
  • 2篇肝转移
  • 2篇靶向
  • 2篇靶向治疗

机构

  • 7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7篇游伟
  • 7篇张继民
  • 5篇邹湘才
  • 2篇洪楚原
  • 1篇但操
  • 1篇董栋
  • 1篇黄世章
  • 1篇廖德贵
  • 1篇郝卓芳
  • 1篇刘丰
  • 1篇王绮雯
  • 1篇谢志红

传媒

  • 4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2006全国...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巨噬细胞因子(macrophage cytokine,MCK)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体内的作用非常复杂,既可以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又有抗肿瘤和促进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发现MCK可以通过增加肿瘤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dThdPase)的表达而使5'-脱氧氟尿苷(商品名氟铁龙,5'-DFUR)转化为5-氟尿嘧啶5-FU,起到细胞毒性作用。现将MC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它在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
邹湘才张继民游伟
关键词:结直肠癌胸苷磷酸化酶
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表达
目的检测胸苷磷酸化酶(TP)在人结直肠癌肝转移标本中的表达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3种抗体染色的阳性细胞数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张继民游伟邹湘才洪楚原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阳性细胞患者预后胸苷磷酸化酶
文献传递
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表达与5’-脱氧氟尿苷靶向治疗的关系被引量:4
2006年
胸苷磷酸化酶(TP)是嘧啶和核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近年发现其具有肿瘤血管新生作用,并与肿瘤病人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同时TP还是5’-脱氧氟尿苷(5’-DFUR,商品名为氟铁龙)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转化酶。目前,TP在结直肠癌细胞中是否表达尚无定论,但因其对肿瘤血管新生及增进5’-DFUR治疗效果的双重作用而倍受临床关注。文中对T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5’-DFUR细胞内激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游伟张继民邹湘才
关键词:胸苷磷酸化酶结直肠癌血管新生
裸花紫珠片治疗内痔出血126例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中成药裸花紫珠片+化痔栓对以出血为主要症状内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外科门诊治疗的126例内痔出血患者(治疗组),应用口服裸花紫珠片+化痔栓肛门局部用药8d,观察患者的3d止血率、总有效率、脱出症状消除、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并同口服安络血+化痔栓治疗的27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3d止血率为65.1%,总有效率为87.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1.9%和74.1%(P<0.01)。治疗组的42例Ⅱ期内痔中,有27例(64.3%)患者脱出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对照组10例中仅2例(20.0%)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检查无明显改变,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比治疗前有所下降,血小板数量增多,出凝血时间缩短。结论:认为裸花紫珠片+化痔栓治疗以出血为主的Ⅰ、Ⅱ期内痔,效果可靠,副作用少,可以作为门诊治疗内痔出血的首选药物配伍。
刘丰张继民游伟
关键词:出血裸花紫珠片
结直肠癌组织中TP表达与5'-DFUR靶向治疗关系
胸苷磷酸化酶(TP)是嘧啶和核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近年发现其具有肿瘤血管新生作用,并与肿瘤病人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同时TP还是5'-脱氧氟尿苷(5'-DFUR,商品名氟铁龙)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转化酶。目前TP在结直...
游伟张继民
关键词:胸苷磷酸化酶直肠癌血管新生靶向治疗
文献传递
5’-脱氧氟尿苷治疗BALB/C小鼠结肠癌实验模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对BALB/C小鼠原位结肠癌实验模型应用5’-脱氧氟尿苷治疗,并同传统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进行比较,观察分析5’-脱氧氟尿苷在动物体内抗结肠癌细胞效应及在组织和血液中的转化。方法60只BALB/C小鼠采用盲肠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小鼠结肠癌CT26实验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小鼠分成3组,每组20只。根据体重分别连续5d腹腔注射:(1)5’-脱氧氟尿苷组:5’-脱氧氟尿苷0.1mg/g;(2)5-FU组:5-FU0.02mg/g;(3)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0.4mL。每组分别于术后第2、3周处死6只小鼠,测量肿瘤重量和体重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并各保留8只小鼠等待自然死亡记录带瘤生存时间。另外把14只小鼠皮下接种CT26细胞约2周后,待注射局部形成皮下肿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各7只,分别腹腔注射5’-脱氧氟尿苷0.1mg/g和5-氟尿嘧啶0.02mg/g,15min后同时处死取血和肿瘤组织测定转化后的5-氟尿嘧啶含量。结果5’-脱氧氟尿苷组小鼠肿瘤重量最小,术后2周和3周平均重量分别为(0.07±0.12)g和(0.24±0.29)g;平均带瘤生存期为(32.6±8.9)d。5-氟尿嘧啶组术后2周和3周平均肿瘤重量分别为(0.74±0.43)g和(1.13±0.75)g,平均带瘤生存期为(22.8±5.9)d。对照组术后2周和3周平均肿瘤重量分别为(0.70±0.47)g和(1.93±0.83)g,平均带瘤生存期为(17.5±2.8)d。5’-脱氧氟尿苷组小鼠肿瘤重量、带瘤生存期与5-氟尿嘧啶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在WBC、Hb、Plt、肝肾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氟尿嘧啶组在手术及应用药物后体重下降比较明显,与5’-脱氧氟尿苷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脱氧氟尿苷组小鼠在注药15min
邹湘才但操董栋游伟王绮雯谢志红张继民
关键词:结直肠癌实验动物模型胸苷磷酸化酶5-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表达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检测胸苷磷酸化酶(TP)在人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该表达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抗TP的单克隆抗体654—1及1C6-203、抗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的单克隆抗体PG—M1,对28例人结直肠癌肝转移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对3种抗体阳性细胞进行细胞计数,计算各种阳性细胞之间,以及各种阳性细胞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8例标本中,转移癌细胞表达TP阳性的仅2例,癌组织中表达TP的阳性细胞主要是癌巢周围的间质细胞,特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对3种阳性细胞计数发现,2种TP抗体染色阳性细胞数相关(r=0.697,P〈0.01);654—1阳性细胞数与TAM细胞数相关(r=0.703,P〈0.01);而1C6-203阳性细胞数与TAM细胞数相关较弱,无统计学意义(r=0.359,P=0.06)。16例死亡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与3种阳性细胞数目均无相关(P〉0.05)。结论在人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TP阳性的细胞主要是TAM,组织中TP阳性细胞及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多少与患者预后生存的时间无相关。
游伟张继民邹湘才郝卓芳廖德贵黄世章洪楚原
关键词:胸苷磷酸化酶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