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
-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手足口病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行cTnT定量检测。cTnT阳性组按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与病情加重组,均于治疗第7 d复查心电图、cTnT。结果治疗前cTnT阳性组QTcd、cTnT大于阴性组、对照组(P均<0.05),阴性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病情加重组QTcd、cTnT大于病情好转组(P<0.05),病情好转组治疗后QTcd、cTnT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病情加重组治疗后则上升(P<0.05);QTcd与cTnT值呈正相关(r=0.802,P=0.000)。结论早期动态监测QTcd的变化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邓顺周王明义林建国杨茂恩关秀兰李健茹张春兰
- 关键词:心肌损害心肌肌钙蛋白T手足口病儿童
- 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平均体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邓顺周林建国游锦安李勤张春兰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 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12年
-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代偿组88例,失代偿组12例)0h(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为研究起点)、24h动脉血乳酸水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小儿98例为对照组。以痊愈出院或转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好转组与加重组,分析其血乳酸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入院时代偿组、失代偿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2.21,P=0.00;t=8.76,P=0.00),其中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t=6.66,P=0.00)。②血乳酸在加重组高于好转组,治疗后好转组回降,而加重组则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 邓顺周林建国王明义赵卓辉李键茹李勤张春兰
- 关键词:乳酸
-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分析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病原菌,从医学的角度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机械通气≥48h,发生VAP71例患儿气管插管下取痰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71例VAP患儿取标本148份检出病原菌8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76.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近年金葡菌也成为感染主要病原菌。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小儿机械通气的主要病原菌,近年金葡菌感染有增多趋势,而VAP病原菌耐药性多,发病机制复杂,提高预防意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最佳策略。
- 林建国张伟新陈杏桃
- 关键词: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
- 病毒唑气雾剂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和评价病毒唑气雾剂局部用药辅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个月~7岁疱疹性咽峡炎患儿6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常规处理方法相同,实验观察组加用病毒唑气雾剂局部喷洒患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体温、拒食、局部疱疹与溃疡等变化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后体温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2.11±1.01)d,对照组(2.97±0.88)d(P<0.01);实验组拒食症状消失所需时间(2.45±1.66)d,对照组(3.63±1.40)d(P<0.01);实验组疱疹和溃疡消退所需时间(3.82±1.13)d,对照组(4.65±0.94)d(P<0.01)。结论病毒唑气雾剂局部用药辅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因局部用药浓度高故疗效好,安全可靠,使用方法简单,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林建国张伟新
-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小儿局部用药
-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案探讨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总结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致病因素并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案。方法 110例慢性咳嗽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因分类,并据此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27.2%)、上气道咳嗽综合症(25.5%)、咳嗽变异性哮喘(23.6%)为小儿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先天性呼吸道疾病、气道异物、心因性咳嗽及胃食管反流等病变比例相对较少。结论对小儿慢性咳嗽应明确病因,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能取得预期疗效。
- 林建国
- 关键词:小儿慢性咳嗽病因
- 婴幼儿腺病毒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检测腺病毒性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状态,探讨腺病毒感染患儿的细胞免疫特点及其与该病发病的关系.方法:腺病毒性肺炎与非腺病毒性肺炎患儿各30例,采用链霉卵白素(SAP)法分别检测其T细胞亚群CD3、CD4、CD8阳性率及CD4/CD8比值,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腺病毒性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对照组比较,CD3、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减小,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腺病毒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应答功能紊乱.加强对病毒感染后免疫特点变化的研究,有利于对腺病毒性肺炎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 林建国邓振悦
- 关键词:婴幼儿腺病毒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
- 不同时期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出率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05年、2009年分别收治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68例和133例,对所有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行尿素酶试验、病理学检测Hp,对两年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5年胃镜对疾病总体检出率为91.18%,2009年为95.49%;2005年Hp检出率为16.18%,2009年为18.80%。两年胃镜检查病变总检出率、Hp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2009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检出率分别为52.63%、26.32%,均高于2005年(36.76%,13.24%)(P<0.05)。结论近4a我地区小儿胃Hp检出率无明显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有增多趋势,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及Hp感染的防治工作。
- 邓顺周林建国游锦安
- 关键词:小儿胃镜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
- 新生儿血氨升高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类型代谢性酸中毒与血氨升高的关系,为血氨升高的临床分析提供一种诊断思路。方法新生儿代谢性酸中毒80例,其中50例为血氯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30例为高血氯型代谢性酸中毒,分别测定两组观察对象的血氨水平并比较、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血氯正常组血氨117.31μg/dl,高血氯组血氨120.45μg/d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不仅是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物质,在机体泌氢减少时也会发生血氨水平升高。
- 林建国陈华庚
- 关键词:新生儿代谢性酸中毒血氨
- 不同静脉营养液输注方法对早产儿脂质过氧化状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以不同静脉营养比例输注脂肪乳剂,比较脂质过氧化程度,以探讨临床上早产儿脂肪乳剂的合理输注方法。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20例,A组:与氨基酸、葡萄糖混合输注,混合经由避光管输注,3种供能比例50%:15%:35%,B组:成分与A组输注成分相同,混合经由避光管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供能的比例不做调整。C组:成分与A组输注成分相同,混合不经由避光管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供能的比例不做调整。3组患儿均于静脉营养5d后取静脉血5mL,检测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胱抑素C。各组数据用χ—±s表示,资料用t检验。结果 MDA浓度A组最低,C组最高,GSH-Px A组最多,C组最少,CysCA组最多,C组最少,与GSH-Px的结果一致。结论早产儿输注静脉营养过程中,选用一次性黑色避光输注管输注并使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供能的比例调整为尽量接近或达到50%:15%:35%时脂质过氧化程度最轻,且CysC对判断脂质过氧化程度与GSH-Px一致,值得临床应用。
- 林建国陈华庚
-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营养脂质过氧化胱抑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