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手术
  • 8篇内窥镜
  • 8篇窥镜
  • 7篇鼻窦
  • 6篇解剖学
  • 5篇鼻腔
  • 4篇临床解剖学
  • 4篇临床解剖学研...
  • 3篇乙状窦
  • 3篇入路
  • 3篇筛泡
  • 3篇内窥镜鼻窦手...
  • 3篇内窥镜手术
  • 3篇额窦
  • 2篇造孔
  • 2篇造孔术
  • 2篇脓肿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

机构

  • 14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太仓市中医医...
  • 4篇解放军第四一...
  • 4篇解放军第41...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 1篇解放军101...

作者

  • 22篇施小恬
  • 14篇廖建春
  • 9篇王海青
  • 7篇范静平
  • 7篇杨毓梅
  • 7篇石明
  • 7篇郎军添
  • 6篇金国荣
  • 6篇叶霞
  • 4篇孙爱华
  • 3篇胡国汉
  • 3篇王君玉
  • 3篇施剑斌
  • 3篇党瑞山
  • 3篇刘环海
  • 3篇陆书昌
  • 3篇姚琪
  • 2篇俞丽萍
  • 2篇张友益
  • 2篇高华珊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6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海军医学杂志
  • 2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内镜下局部填塞Merocel高分子止血棉治疗鼻腔深部出血64例
2003年
施小恬叶霞石喜年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袁兆霁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深部出血
内窥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锁孔内窥镜桥小脑角
扁桃体周围脓肿后扁桃体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
2001年
目的 :观察患者扁桃体周围脓肿后施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 12 8例成年患者分成 3组。A组 :74例 ,为非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扁桃体切除术患者 ;B组 :33例 ,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经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及抗炎治疗 5~ 7d后行扁桃体切除术患者 ;C组 :2 1例 ,为经抗炎等保守治疗症状缓解 1个月后行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B组与A组在粘连程度、出血量、术后反应三个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组病例粘连程度、出血量较B组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术后反应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扁桃体周围脓肿后施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最佳时机是切开排脓后 5~ 7d。
金国荣施小恬魏爱琴施剑斌邱雪挺叶霞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术扁桃体周围脓肿
鼻外筛-蝶窦进路鞍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对50具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鼻外筛-蝶窦进路解剖观察的方法,测量了从Dacryon点至上视结节,前鼻棘至上视结节及下视结节至蝶窦骨性开口外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3668mm、6933mm及802mm。后筛窦以Ⅰ°最多(49%),蝶上筛房占15%。蝶窦气化良好组占72%。筛后神经血管束行于最后筛房前壁者占2773%。行于最后筛房内者占3950%,行于蝶筛隔板内者占3277%。作者认为经鼻外筛-蝶窦进路比经中隔进路路线距离短,术野广等优点外,了解后筛窦、蝶窦的气化发育情况及神经血管束走行情况对选择手术进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施小恬施小恬廖建春陆书昌李健王海青
关键词:筛窦蝶窦解剖学鞍区肿瘤外科手术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后骨半规管定位与保护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后骨半规管与硬化型的乳突对后骨半规管的安全磨出影响较大。鼓室窦存在率100%。后骨半规管的定位:骨质的改变;乙状窦前含乳突小房的松质骨中出现致密的象牙骨质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颅后窝硬膜皱褶自乙状窦向深层汇集点,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鼓室窦暴露后,通过外骨半规管定位后骨半规管。结论:鼓室窦可以定位外骨半规管,继而定位后骨半规管;明确毗邻的结构关系可以为安全磨出后骨半规管提供保证。
王君玉廖建春党瑞山施小恬刘环海胡国汉张晖姚琪
关键词:乙状窦前入路
鼻腔外侧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腔外侧壁诸结构的大小、分别与鼻前棘距离及其连线与鼻底平面之夹角。结果:上鼻甲长度为15.9±2.9mm,宽度为4.7±1.1mm;中鼻甲长度为36.5±3.4mm,宽度为10.4±3.4mm;下鼻甲长度为42.7±3.6mm,宽度为12.3±1.7mm。鼻前棘至中鼻甲前下端、后下端、额窦开口、蝶窦开口连线的距离及其与鼻底夹角分别为34.0±3.5mm、51.7±4.6mm、49.3±4.3mm、54.5±4.0mm及73.2±6.4°、22.8±3.3°、78.5±8.3°、43.5±5.2°。结论:鼻前棘至中鼻甲前下端、后下端、额窦开口、蝶窦开口连线距离及其与鼻底夹角的测量,为临床在内窥镜下寻找窦口、探入窦口及保护中鼻甲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王海青廖建春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关键词:鼻腔外侧壁解剖学手术鼻甲内窥镜鼻窦
经乳突乙状窦入路手术及其相关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最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关键词:乙状窦颈静脉球
上颌窦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上颌窦窦口走行方向、内径及长径、其内口和鼻腔开口情况、上颌窦裂口及上颌窦窦口构造。结果 :上颌窦窦口内径为 (3 .7± 0 .9)mm(2 .0~ 5 .9mm ) ;长径为 (2 .8± 0 .8)mm(1.0~ 4.0mm) ;上颌窦鼻内开口位于钩突外侧、筛漏斗最下方 ,形似漏斗嘴 ;位于钩突中段者占 60 % (2 4侧 ) ,钩突尾端者占40 % (16侧 ) ;有 7.5 % (3侧 )存在副口 ,均位于窦口后下方 ,钩突尾端后 ,下鼻甲附着缘处。结论 :上颌窦窦口周围结构 (钩突、筛泡 )的变异或病变直接影响到上颌窦口的通畅。
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关键词:钩突筛泡
鼻泪管的临床应用解剖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为临床开展内窥镜鼻窦手术及泪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泪管骨壁的厚度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测得鼻泪管内骨壁的厚度为(0 .9± 0 .2 )mm(0 .4~ 1.4mm) ;后骨壁的厚度为 (0 .2± 0 .2 )mm (0 .1~ 0 .8mm)。结论 :鼻泪管内骨壁较厚而坚硬 ,经鼻内窥镜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时以使用电钻开窗为宜 ;鼻泪管后骨壁较薄 ,内窥镜下行上颌窦口扩大时不宜过于向前以免损伤鼻泪管。
王海青廖建春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关键词:鼻泪管泪囊鼻腔造孔术内窥镜鼻窦手术
α_1-微球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1997年
α1-微球蛋白(α-Microglobulin,α1-M)是人体内的一种糖蛋白,由Ekstrom等于1975年首次从尿中分离出并报道。近年来国外有关α1-M的特性及临床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
俞丽萍施小恬徐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