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才

作品数:78 被引量:1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经济周刊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3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周刊
  • 6篇经济周刊
  • 4篇地产
  • 4篇政府
  • 4篇农村
  • 4篇金融
  • 4篇财富
  • 4篇长三角
  • 4篇创业
  • 3篇企业
  • 3篇旅游
  • 3篇就业
  • 3篇交易
  • 3篇房地
  • 3篇房地产
  • 2篇淡出
  • 2篇悬念
  • 2篇养老
  • 2篇再就业
  • 2篇商品房

机构

  • 78篇中国经济周刊
  • 1篇财政部财政科...
  • 1篇人民日报社

作者

  • 78篇张俊才
  • 4篇邹锡兰
  • 3篇张亮
  • 2篇张娟娟
  • 2篇董显苹
  • 2篇王红茹
  • 2篇刘彬
  • 2篇张一彪
  • 2篇黄乐桢
  • 1篇吴晓光
  • 1篇夏一仁
  • 1篇韩文
  • 1篇贡卫华
  • 1篇张倩
  • 1篇穆易
  • 1篇张小燕
  • 1篇罗常虎
  • 1篇陈婧
  • 1篇黄冬
  • 1篇曹昌

传媒

  • 78篇中国经济周刊

年份

  • 11篇2008
  • 15篇2007
  • 19篇2006
  • 27篇2005
  • 6篇2004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博“红线”划定再激上海楼市
2004年
本月初,2010年的上海世博场馆的红线区最后划定,原本归趋平静的“世博板块”又被吹皱一池春水。
张俊才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商品房
上海房地产:淡出支柱产业?
2005年
曾经创造了许多财富奇迹,并对上海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房地产业,正面临着历史性命运选择——能否继续以支柱产业身份列入上海“十一五”规划中;而上海房地产业的变化,是否将成为全国房地产未来走向的先行信号?
张俊才
关键词:房地产业上海经济淡出财富
用自己的脚走进真实
2005年
“作为经济记者,能给自己的受众传递激动的消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张俊才
关键词:记者受众
韩国商人慎基范的“中国布局”
2007年
“15年前,我第一次来上海。一下飞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上海太发达了,一点也不像想象中的样子。”5月29日,烟台亚利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亚利朗”)董事长慎基范在上海虹桥宾馆接受记者专访时满面笑容,“今天再来上海,感觉比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也毫不逊色。”乐观、豁达,从容,一身正装,斜倚在沙发上,明亮的眼神隐显着倦意。他刚从韩国首尔飞到上海。
张俊才
关键词:商人医疗器械董事长飞机眼睛
在华外企:新环境 新挑战
2006年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那一天,深圳轻工业进出口支公司及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了“三来一补”协议书,该协议书编号为“001号”,香港怡高实业公司因此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外企。
张俊才
关键词:在华外企十一届三中全会协议书进出口
上海:倾斜郊区 布局城乡均衡被引量:1
2008年
无论是长达44页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作为2008年开局的上海两会,"城乡均衡",成为一个新焦点。
张俊才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均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工作报告》中心城区
中国商飞副总吴光辉:“中国大飞机将在2020年前飞上蓝天”
2008年
5月11日,被称为“大飞机公司”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隆重揭牌,这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标志性工程的中国大型客机研制项目正式启动,满载几代航空人梦想和国人期待的“大飞机”将从黄浦江畔飞机上蓝天。
张俊才
关键词:商用飞机标志性工程创新型国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速
2008年
5月1日晚23点58分,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放行社会车辆,开始全线试运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让“V型”海面阻隔的长三角机缘再逢。
张俊才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提速长三角车辆放行
“相亲经济”火热登场
2006年
4月22日的南京市白马公园,5月4日的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5月14日的郑州市人民会堂东广场,5月21日的武汉的徐东销品贸广场……一场不期而至的“万人相亲运动”在各地先后卷起风火。这场“运动”带来的不只有千万桩姻缘,更有滚滚的财富。
张俊才张倩
关键词:相亲婚姻
56年,从评优看变迁
2005年
从当年的“省优部优”,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再到现在的“中国名牌”;从“劳模”到“优秀企业家”,到“中国财富排行榜”,再到“中国慈善排行榜”、“最值得尊敬的企业家”……形形色色的“评优”或“排行”,这一商业符号背后潜伏着鲜明的时代品性。劳动者、企业家和企业的评选,到底是其经济贡献的真实评价,还是作为补偿和奖励的一种政治荣誉,抑或是某些权力的另一种寻租? 共和国56年中,劳模、先进单位的每一次登台,优秀产品的每一次面世,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灵魂的亮相……
张俊才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