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绮曼 作品数:65 被引量:243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咪喹莫特在皮肤病的特殊应用 马春光 陈木开 廖绮曼 韩建德坏疽性脓皮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中,12例伴有系统性疾病。18例表现为特征性脓疱或结节,迅速破溃后形成大小不一,边缘隆起潜行的坏死性溃疡,疼痛明显。病理表现为溃疡形成伴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和坏死性血管炎。结论:坏疽性脓皮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和复发性皮肤溃疡,实验室检查和病理表现无特征性,疑诊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导致皮肤溃疡的疾病以确诊。 陈木开 周晖 廖绮曼 唐旭华 韩建德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 误诊 手部皮炎患者病因及斑贴试验的研究 廖绮曼关键词:手部 皮炎患者 病因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并发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LSA)癌变的早期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并发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病例1患者龟头瓷白色斑片3年,肿物1年。瓷白色斑片病理诊断为LSA;肿物病理示增生的鳞状细胞呈现异形性,突破基底膜,符合局部癌变。病例2患者外阴瘙痒、白斑10余年,阴蒂肿物1年,白斑出现溃疡。白斑病理诊断为LSA;溃疡病理示增生的鳞状细胞呈现异形性。肿物病理符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皮损出现角化、增厚或溃疡,同时病理表现为显著角化、棘层肥厚,应高度警惕恶变可能,需连续追踪、复查病理,一旦增生的鳞状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出现细胞异形性可诊断癌变,应尽早手术切除。 朱慧玲 韩建德 李扬 唐旭华 陈木开 廖绮曼关键词: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恶变 鳞状细胞癌 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2012年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分为原发皮肤型和系统型,原发皮肤型常表现为孤立或局限的皮肤结节,而系统型皮损常表现为红色丘疹或结节,表现为肿块的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12岁女性患者以左腋下无痛性红色肿块为首发表现的表达间变淋巴瘤激酶的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方案化疗后肿块明显消退。 唐旭华 毛任翔 王芳 赵玉坤 叶艳婷 章星琪 韩建德 廖绮曼关键词:系统型 皮肤损害 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CL-N)的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皮疹特点、有无皮肤外损害,并进行临床分期、评价预后及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7例病例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41.7±22.7)岁,平均病程31.4(2~48)个月。7例患者中6例(85.7%)患者皮损累及四肢,全部患者皮疹均具有多发性和多形性的特点及慢性溃疡的表现,溃疡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深在、边缘整齐;在发现皮肤损害时,6例(85.7%)患者同时有皮肤外损害;7例患者中,4例(57.1%)死亡,3例(42.9%)带瘤生存。6例(85.7%)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亦有6例(85.7%)患者EB病毒抗体阳性。皮损处组织病理表现为致密的肿瘤细胞浸润真皮和皮下脂肪,并侵及血管;瘤细胞多数为中等大小,常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全部患者异型的T细胞相关标志CD45RO/UCHL-1阳性及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CD56阳性者3例(42.9%)。结论:本病呈多形性、多发性,并以慢性溃疡为主的皮损可能是发现ENKTCL-N的线索,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可能对疾病诊断有提示作用,而皮肤组织病理见大量异形淋巴细胞及侵血管现象对诊断很有价值,最后确诊需要结合病理组织、免疫组化。 王芳 王卓 章星琪 廖绮曼 何定阳 曹光玲 刘涛 韩建德关键词:皮肤 淋巴瘤 NK/T细胞 沙眼衣原体致小鼠输卵管炎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研究沙眼衣原体阴道内感染引起小鼠输卵管炎症的机理、病理改变。【方法】通过雌性小鼠阴道内接种小鼠肺炎(MoPn)沙眼衣原体,感染后不同时间观察小鼠输卵管病变情况,并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其病理改变。【结果】感染早期小鼠输卵管出现急性炎症改变,病理表现为黏膜层水肿、脱落和坏死;电镜下,在黏膜上皮细胞中找到沙眼衣原体。感染后期小鼠输卵管出现输卵管阻塞和积水,病理表现为黏膜皱襞减少,黏膜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成矮柱状,顶部纤毛消失,输卵管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以CD4+T细胞浸润为主。【结论】阴道内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逆行感染引起输卵管炎症、粘连、阻塞和积水;其病理基础早期为黏膜层急性炎症改变和后期为输卵管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局部以Th1细胞介导为主的细胞免疫,导致了慢性输卵管炎的病理改变。 韩建德 陈木开 李斌 廖绮曼 林伟关键词:沙眼衣原体 动物模型 输卵管炎 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效果和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方法观察118例尖锐湿疣患者应用ALA-PDT治疗的疣体清除情况,以疣体是否完全清除为应变量,选择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疣体宽度、疣体高度、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LA-PDT治疗3次后疣体的清除率为76.3%,复发率与传统微波治疗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其治疗效果与尖锐湿疣发病部位、疣体高度等因素有相关。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复发率低,更适合外生殖器粘膜部位,疣体低平或簇状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 陈木开 谢继璜 李玉华 廖绮曼 韩建德关键词: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生殖器硬化性苔藓发生恶性转化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生殖器硬化性苔藓(LS)发生恶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识别LS恶性转化的能力。方法收集本院皮肤科2011年1月-2017年7月间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生殖器LS病例。根据病理学上是否合并有癌变或表皮不典型增生表现,将其分类为普通组及恶性转化组,并分析两组间临床、病理特点差异,识别其与LS恶性转化间可能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31例患者资料(男14例,女17例)及40例病理标本。27例(87.10%)病例表现典型LS皮疹,为白斑、局部萎缩,部分患者在白斑基础上出现瘀点、糜烂或溃疡、角化或增生。仅11例(35.48%)病理标本具LS典型病理模式——"表皮萎缩-胶原透明变性带-炎症细胞浸润带",而超过一半的病例在病理上缺乏典型表现。LS发生恶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包括长病程(≥2年)、糜烂或溃疡、角化或增生,发生恶性转化的病理特征包括表皮下层细胞不典型性、表皮肥厚、表皮突延长、角化不良。结论 LS病理上常缺乏典型表现,临床结合病理有助于对LS,尤其是发生恶性转化病例的诊断。对生殖器白斑基础上出现糜烂、溃疡或角化增生患者,需高度警惕LS恶性转化可能,必要时多点取材活检确诊。 黄凯凯 毛任翔 薛怡雯 廖绮曼 马春光 陈木开 韩建德关键词:硬化性苔藓 恶性转化 病理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和治疗研究 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致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和治疗探讨。方法对性病门诊的60例RVVC患者,配对选择VVC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另外把RVVC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间断治疗6个月,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性病门诊中RVVC的危险因素包括性伴感染传播、滥用抗生素、口服避孕药致内分泌改变及抗真菌药物使用不当均为RVVC的发生危险因素;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RVVC,效果要优于用特比奈芬。结论治疗RVVC要注意消除或控制其危险因素;选择伊曲康唑或氟康唑进行每月间断抗真菌治疗有明显效果。 廖绮曼 陈木开 曾庆祥关键词: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