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文玲

作品数:39 被引量:67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气候
  • 10篇夏季
  • 10篇环流
  • 9篇降水
  • 8篇季风
  • 7篇气候预测
  • 6篇热带
  • 6篇海温
  • 5篇冬季风
  • 5篇台风
  • 4篇短期气候
  • 4篇短期气候预测
  • 4篇中国气候
  • 4篇气候特征
  • 4篇夏季降水
  • 4篇环流特征
  • 4篇积雪
  • 4篇高原积雪
  • 4篇大气环流
  • 3篇东亚冬季风

机构

  • 38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39篇宋文玲
  • 9篇孙林海
  • 7篇何敏
  • 6篇陈兴芳
  • 4篇龚振淞
  • 3篇许力
  • 3篇艾婉秀
  • 2篇刘舸
  • 2篇刘长征
  • 2篇柯宗建
  • 2篇艾秀
  • 2篇陈丽娟
  • 2篇杨明珠
  • 2篇竺夏英
  • 2篇王小玲
  • 1篇柳艳菊
  • 1篇袁景凤
  • 1篇高辉
  • 1篇封国林
  • 1篇刘一鸣

传媒

  • 15篇气象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2014年全...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年代际气候变化与1998年长江大水被引量:14
1998年
由于海温、高原积雪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定条件,引发了1998年夏季长江的特大洪涝,而90年代的气候特征也对1998年长江大水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国夏季降水、大气环流、冬季高原积雪和海温等方面分析年代际气候变化对1998年长江大水提供有利的气候环境。
陈兴芳宋文玲
关键词:年代际气候变化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的研究(摘要)
为了配合1998年的南海季风试验,我们对南海夏季风活动(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进行研究,在其后的几年中,我们利用合成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冬季南海季风指数与850hPa风场、500hPa高度、海表温度、OLR等环境...
何敏许力宋文玲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短期气候预测
文献传递
用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作台风预测试验被引量:1
1999年
利用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作台风活动趋势的预报。在回归方程中考虑了预报因子与预报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中选入的非线性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显著性,对1995~1997 年台风预测试验表明:非线性因子在预报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宋文玲何敏
关键词:非线性台风
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偶极型模态的一个前兆信号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中国160站逐月温度、NCEP再分析、NOAA-CIRES 20世纪再分析以及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100°E以东地区)冬季温度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并重点研究了其中第2模态(即偶极型模态)的成因机理和前期信号.同时,也以2012~2013年冬季为例,探讨了这一温度异常模态的预测方法.研究主要发现:除中国东部大范围一致偏冷或偏暖模态以外,110°E以东的北方地区偏冷(暖)还经常对应着华南和110°E以西地区的偏暖(冷),构成温度异常反向变化的偶极型模态.这种偶极型模态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模态,2012~2013年冬季温度异常即属于这一模态.中国东部冬季温度一致型模态主要与前期秋季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亚洲大陆北部积雪,及其邻近的北冰洋地区海冰密集度异常联系紧密.而对于偶极型模态,海温的影响并不明显,前期秋季的东亚中纬度地区积雪、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异常,以及它们引起的表面温度异常分布可能具有重要贡献,其中北冰洋海冰密集度异常导致的该地区表面温度异常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综合了海冰和积雪信号的前期秋季北冰洋—东亚温度差异(Arctic Ocean-East Asian temperaturecontrast,简称AE)指数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偶极型模态具有显著联系,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2012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正常状态以及北冰洋暖异常和东亚中纬度地区冷异常的表面温度分布特征,都不利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南北一致型异常的发生,而是有利于偶极型异常分布.利用AE指数可以有效地预测2012~2013年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特征.
孙淑清刘舸宋文玲彭京备
关键词:冬季温度冬季风海冰
黑潮区海温对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站点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黑潮海温(SST)与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夏季各月及初秋黑潮区SST异常变化和中国北方秋季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十分显著。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华北大部、黄淮北部、河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环渤海区域初霜冻日期偏晚(早)。进一步分析显示,夏末和初秋黑潮区SST异常主要通过影响其上空初秋及秋季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对华北、黄淮北部等地区初霜冻造成影响。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我国华北至日本以东区域上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低层风场则出现东南(西北)风,从而导致东亚大槽偏弱(强),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势力被削弱(增强),从而导致上述区域初霜冻发生较常年偏晚(早)。
杨明珠陈丽娟宋文玲
关键词:环流系统
2017/2018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季内冬季风强弱转换阶段性特征显著。欧亚中高纬以经向环流为主,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东亚槽位置偏西。冬季冷空气过程频繁,受其影响,冬季东北地区气温显著偏低,而高原和西南地区西部异常偏暖。对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受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位相的调制作用,2017年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冬季北半球极涡持续偏弱,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暖,中高纬环流系统异常和海温外强迫的共同作用,是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
章大全宋文玲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大气环流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5
2007年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年,对流层上、下部环流和对流层中垂直运动有显著的特征。在短期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上,前期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可以作为预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前兆信号。
何敏龚振淞徐明应明宋文玲
关键词:短期气候预测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暖湿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2019/2020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的异常特征。异常成因分析表明:2019/202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季节内冬季风强度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北极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为异常偏强的正位相,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活动偏弱,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印缅槽阶段性活跃,二者有利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向我国输送。受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影响,我国冬季出现了"暖湿"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东亚冬季风偏弱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2019年秋冬季赤道中太平洋暖海温发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Nino3.4指数均大于0.5℃,这种类中部型El Nino海温异常有利于激发偏强、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进而抑制了东亚冬季风的发展和南下;此外,冬季北半球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持续异常偏强的正位相,均不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发展,且东亚大槽明显偏弱,共同导致了欧亚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
赵俊虎宋文玲柯宗建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大气环流海温异常
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及预测回顾
在做预测时,考虑两方面:一是外强迫因子,主要为海温(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另外是影响台风频数的环流因子,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平面气压、垂直对流活动及高低层纬向风等。重点分析了2014年预报成功与不足之处的成因,...
龚振淞宋文玲
关键词:台风预报海温环流因子
文献传递
冬季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的评估分析被引量:15
2001年
根据高原积雪和高纬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分析的结果 ,将高原积雪和高纬积雪作为独立因子分别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做了检验 ,结果表明 :高原积雪较高纬积雪效果要好 ,冬季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时 ,长江流域夏季易发生洪涝 ,这也是预测汛期降水的一个重要信号。
孙林海宋文玲
关键词:高原积雪降水预测夏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