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君
- 作品数:11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β-防御素在空肠弯曲菌感染中的表达与调控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调查2012至2013年上海地区腹泻症候群调查研究及病原谱监测中空肠弯曲菌的感染现状,探讨在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中人β-防御素(hBD)的抗菌作用及其免疫调节功能。方法收集2012至2013年上海地区腹泻症候群调查研究及病原谱监测中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分析其感染现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空肠弯曲菌对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ET)、阿奇霉素(AZI)、红霉素(ERY)、克林霉素(CLI)、环丙沙星(CIP)、萘啶酸(NAL)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脉冲场凝胶电泳(SDS-PFGE)分析其分子流行趋势;空肠弯曲菌标准菌株感染人类肠上皮细胞系Caco-2,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肠上皮细胞hBD-1、hBD-2、hBD-3、TLR2和TLR4基因转录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BD-1、hBD-2、hBD-3、TLR2、TL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2012至2013年上海地区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为1.6%。37株空肠弯曲菌对TET和NAL的耐药性极高,分别达95.7%和97.8%。PFGE分为9个型别。hBD-1、hBD-2、hBD-3在Caco-2细胞感染空肠弯曲菌6 h时转录水平最高,而其蛋白表达量则在24 h时最高。TLR2在感染24 h的基因转录水平较0、6、10 h有显著升高,但TLR4则在感染6 h时基因转录水平最高,TLR2、TLR4蛋白表达与基因转录水平相一致。结论 hBD在空肠弯曲菌感染中起着一定的防御作用。
- 吴琼陈洪友屠丽红宋元君张雯霞陈敏
- 关键词:空肠弯曲菌免疫防御
- 贝类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菌型分布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了解贝类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菌型构成及其特点。方法按照GB/T 4789.7标准处理贝类标本,每份VP阳性标本挑取10个克隆,并对其进行血清分型,以PCR法检测tdh、trh、GS-PCR和f237噬菌体的携带情况,并据此对阳性标本中的VP进行菌型区分,分析各菌型在相应标本中的构成。结果 75份贝类水产中18份(24.0%)检出VP,5.6%携带trh阳性VP(O4∶KUT),未检出tdh阳性菌株。18份VP阳性标本共获得180株VP克隆,共可分为42种菌型。检出3株O3∶K6和1株O1∶K33 GS-PCR阳性菌株,均为非流行株。不同标本中菌型数不完全相同,最多可检出9种,平均每份VP阳性标本含6.1种菌型。检出47个(26.1%)克隆株携带f237的orf8完全缺失变种。结论 f237 orf8完全缺失变种噬菌体在贝类中具有广泛的分布。贝类中VP种群构成复杂,常携带多个菌型。临床常见菌型在贝类中不具优势,食品中VP的检测应充分考虑血清分型、基因分型的作用。
- 陈洪友屠丽红陈敏宋元君王文静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TDHTRH食源性疾病
- 基于副溶血性弧菌的TDH的双重PCR检测试剂盒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副溶血性弧菌的TDH的双重PCR检测试剂盒;所述检测试剂盒包括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2所示的直接溶血素基因检测用引物对,以及序列如SEQ ID NO.3、SEQ ID NO...
- 陈敏陈洪友张曦宋元君屠丽红庄源
- 文献传递
- 2012年上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研究被引量:17
- 2014年
- 为了解2012年上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人源株和食源株的优势血清型及其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从上海市15个区(县)腹泻患者和食品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tdh和trh基因。结果显示,854株副溶血性弧菌中,88.1%为血清可分型,89.8%为产毒株。O3∶K6、O4∶K8、O1∶K25、O4∶K68、O4∶K9、O1∶K36、O3∶K29为上海地区可分型人源株的优势血清型(93.8%),其中O3∶K6最多,达56.2%。副溶血性弧菌全部分离株的月份分布显示出聚集趋势,7~8月为高峰期。O4∶K9和O1∶K36血清型菌株的月份分布与其他优势血清型菌株不同,未表现出明显聚集趋势。食源株无明显优势血清型,且与人源株分布不同。人源株产毒株构成(95.6%)高于食源株(5.5%)。人源株优势血清型产毒株构成(99.9%)高于非优势血清型(71.1%)。血清可分型人源株的 tdh携带率(97.5%)高于不可分型人源株(67.6%),血清可分型人源株的 trh携带率(0.8%)低于不可分型人源株(42.6%)。结果提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与历史数据相比变化较大,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携带呈一定程度关联,且人源株与食源株在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携带上具有分离现象。因此,在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与检测中应充分考虑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的重要性。
- 陈洪友盛跃颖屠丽红宋元君张曦陈敏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TDHTRH
- 上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大流行菌株血清型及分子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大流行副溶血性弧菌(VP)大流行菌株血清型分布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10—2012年分离自腹泻患者和食品中的VP菌株进行血清分型,以GS-PCR辨别大流行株,以PCR检测菌株的毒力基因tdh、trh和大流行株分子标识f237噬菌体orf8基因,以PFGE分型来分析菌株间的遗传关系。结果 1 136株VP可分为52个血清型(群),其中64.5%的菌株GS-PCR阳性,判定为大流行菌株,其血清型有11种,主要集中于O3∶K6(76.8%)、O4∶K68(9.4%)、O1∶K25(6.8%)、O1∶K36(4.5%)4种血清型。相对于非流行菌株,O10∶K60、O3∶K3、O1∶K33三种血清型的菌株其PFGE图谱与已报道的大流行株更为接近,为新检测到的大流行血清型变种。大流行产毒株中仅能检测到tdh基因,未检测到trh基因,94.3%的大流行菌株携带噬菌体f237的orf8基因,但有5.7%的大流行株orf8基因缺失。相同血清型的大流行菌株其PFGE图谱存在差异,且orf8基因的携带与否不能以PFGE进行区分。结论上海地区VP大流行菌株血清型相对集中,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变种出现。从PFGE图谱的差异和orf8基因的携带与否上来看,大流行菌株仍在演变。
- 陈洪友盛跃颖宋元君屠丽红张曦陈敏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流行株血清型TDHTRH
- 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和阿奇霉素耐药高度相关的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O∶6血清群的流行克隆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 基于监测网络对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成年人腹泻病例开展分子特征研究,探索流行病学对实验室技术和数据需求的实践模式.方法 以ETEC腹泻流行季节的成年人病例为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设计和抽样,鉴定肠毒素型、血清群、耐药表型、定殖因子及分子型,通过多维度与多变量数据展示获得ETEC多个动态表型特征.结果 2016-2018年监测网络符合条件的ETEC病例84株.优势血清/毒素型依次为O:6(STh)、O:25(LT)、O:159(STh)、O:153 (STh),O:6(STh+CS21)取代O∶ 25和O∶ 159成为2018年的流行克隆,2017年的6例O:153(STh+CFA/I+CS8+PT34)为输入型暴发案例;成年人ETEC耐药率超过30%有磺胺异恶唑、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和阿奇霉素,多重耐药菌(MDR)达58.3%,血清/毒素型别提示弱毒株易形成MDR;分子分型证实O∶6血清群优势克隆(PT20~24)的遗传相似度超过O:25和O∶ 159,且与阿奇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耐药基因mphA间存在高度相关性(87.5%,28/32),O∶6(STh+CS21 +mphA)耐药克隆始于2016年.结论 上海地区ETEC成年人腹泻病例新的流行克隆为O:6(STh+CS21+mphA),首次观察到阿奇霉素耐药基因mphA和ETEC某个血清群存在关联.基于流行病学构建的多维度和多变量分析技术,有助揭示ETEC潜在传播规律,达到精准监测和预警暴发目的.
- 宋元君罗嘉远陈敏刘弘吴寰宇陈涌陈洪友宫宵欢齐辰林声陆冬磊袁政安许学斌吴凡
- 关键词: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表型特征阿奇霉素
- 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筛查副溶血性弧菌流行株方法应用与评价
- 2019年
- 目的基于种属特异性tlh基因和典型毒力基因(tdh1_368特异性位点)建立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duplex PCR,D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VP)体系并评价。方法对建立的DPCR检测体系,用单盲法评估特异性和灵敏度,用人工模拟样品、腹泻标本和水产品进行现场方法学评估。结果该法具有高特异性(100%)和灵敏度(≥1.5 ng/μl),用所建立的方法和培养法平行检测腹泻标本、市售水产品中的V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VP流行株的正确判断率为93.5%(29/31);对腹泻标本24 h内、模拟样品增菌后4~8 h内检测并报告VP大流行株。结论DPCR结合常规样品增菌能加快样品中VP的检测和报告,为及时处理疫情提供技术支持。
- 宋元君陈洪友陈洪友罗嘉远张曦张曦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 双重PCR检测试剂盒在鉴别副溶血性弧菌的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重PCR检测试剂盒在非诊断非治疗性的鉴别并区分副溶血性弧菌流行菌群与非流行菌群的用途,所述检测试剂盒包括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2所示的直接溶血素基因检测用引物对,以及序列如S...
- 陈洪友张曦陈敏宋元君屠丽红庄源
- 文献传递
- 2005-2014年上海市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分析2005-2014年上海市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基因(ctx A)、溶血素基因(hly A)、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 A)、调控蛋白基因(toxR)和编码霍乱毒素基因的CTXφ基因组基因(zot、ace)。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11种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试验。结果患者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93.2%(41/44)为产毒株,水产来源菌株58.3%(21/36)为产毒株,6株水体来源菌株均为非产毒株。PFGE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5个型别。MLST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9个ST型,其中流行菌型为ST 69型,非产毒株以ST 162型为主。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的耐药情况比非产毒株严重。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对萘啶酸耐药严重。结论上海市患者和水产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构成以产毒株为主。PFGE分型提示水产为霍乱疫情的主要传染源。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高度克隆化,流行菌型为ST 69型,耐药情况严重。
- 屠丽红张曦陈洪友宋元君陈敏
- 关键词:霍乱弧菌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性